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活动的大量增多,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频繁,这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防治;分析;对策
在我国,由于山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经济密度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使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越加艰巨,对减灾技术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我国应加快对泥石流的基础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构建机制预报系统,提高泥石流预测系统的精准度。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强对泥石流资源化属性的认知,进而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一、泥石流独特的活动特点
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而急的雨、雪或者融雪等因素形成的由水流中所挟带的固体颗粒、石块等和水组成的不同一般的流体。泥石流中存在很多的泥沙、巨大的颗粒和坚硬的石块,它是液态流体中混合了许多颗粒状的固体物体进而变成的特殊流体。泥石流独特的活动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分布密度广、动速度快、流动量很大;2.有很强的突发性、不容易进行精准的预报;3. 来势突然而猛烈、造成灾害速度快、有极强的破坏力;4.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次数多;5.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是比较容易发生的灾害;6.暴发次数增多、危害程度递增。
二、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到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防治与研究已经从初期起步阶段逐步走向成熟,根据各种灾害防治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但是,由于泥石流的形成具有复杂、多样的成灾机制,所以还需要相关人员对泥石流展现得物理性质以及特殊的规律做更深入的探究,建全减灾体系。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做支撑,想要进一步了解泥石流的特征,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参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取得了一部分实验数据,但是其数量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2.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在防治设计工程参数计算时,需要综合很多因素,如:对泥石流活动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单位时间泥石流的运用速度以及冲击力等等,对这些参数的计算是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经验,由于经验方面各有差异,所以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的计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3.泥石流的风险分析以及管理在实践应用时的准确率不高;4.缺少人才,导致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对灾害的资源属性的认识与定位,使之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
三、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有效措施
(一)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全方位综合治理是针对泥石流的所有流域进行的防治手段,泥石流流域面积和沟道长度非常大,而且发生灾害的次数较高,而这些区域内含括了很多居民点、用来耕作并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及大量的建筑物,在这种情形下,对泥石流灾害简单的做工程、生物防护已经达不到防护标准了,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做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在对泥石流的治理工作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将工程和生物两大防控措施有机结合,可以在所有泥石流流域内利用土壤固化材料搭建蓄水设施,再采用植物造林等手段,使泥石流不具备形成条件,进而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效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二)加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
在实际工程治理中,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工程防治的方向加以引导,因地制宜,将泥石流治土、排导等工程技术相结合。治土工程的过程是将松散物质的形成变慢以及对松散颗粒堆积体流动的有效控制。采用的措施是在沟道中修建拦挡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拦砂坝、泥石流沟槽护岸等固沟工程。这些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岸坡,防止岸坡坍塌,再加上植树造林等技术的日渐提高,使松散物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控制,制止泥石流的形成,降低危害。排导工程对沟槽进行了改造,利用泥石流自身的能量增加了运输泥沙的能力,将泥沙运送到指定地点,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泥沙沿程淤积。对沟槽纵坡的改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缓解了泥石流的流动速度,减少了严重冲刷现象的发生。通过在中游或者下游建造排导沟、引水坝、坡度大于临界坡度的人工沟槽等,有效地将泥石流排到固定地点,或在上游建造拦挡、排水建设工程、进行植物造林都能够有对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起到控制作用。
(三)加强泥石流灾害生物防治
大多数泥石流的灾害主要是因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形成的。导致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坡面与地面所成锐角的正切值较大、土地资源利用发展方式不当、地面植被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耕作技术落后、土质松散、乱砍滥伐森林、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等。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投资小、高效益、低风险等优优势,是对所有流域自然成林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植树造林等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如:建立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防护林,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烧原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如乔木林和灌木林等等,进而提高在所有流域内的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加快促进生态平衡,拦蓄自然降水,减少坡面流和河槽流,遏制水土流失。在泥石流灾害治理过程中,将工程防治与生物防治两者相结合,能够有效控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减轻泥石流災害。
结束语:
为了加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对泥石流灾害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为创新减少灾害技术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基础,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让评价结果更合理,注重实效,进而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健. 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研究[J]. 中国水利, 2007(14). 2019,178(045):009-021.
[2] 高路.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 2011.2019,000(798):0060-0069.
[3] 朱思诚, 吕金燕.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对策[J]. 城市与减灾, 2011, 01(004):14-17.2018,072(044):005-091.
(1、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 2、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 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4、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二队)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防治;分析;对策
在我国,由于山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经济密度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使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越加艰巨,对减灾技术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我国应加快对泥石流的基础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构建机制预报系统,提高泥石流预测系统的精准度。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强对泥石流资源化属性的认知,进而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一、泥石流独特的活动特点
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而急的雨、雪或者融雪等因素形成的由水流中所挟带的固体颗粒、石块等和水组成的不同一般的流体。泥石流中存在很多的泥沙、巨大的颗粒和坚硬的石块,它是液态流体中混合了许多颗粒状的固体物体进而变成的特殊流体。泥石流独特的活动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分布密度广、动速度快、流动量很大;2.有很强的突发性、不容易进行精准的预报;3. 来势突然而猛烈、造成灾害速度快、有极强的破坏力;4.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次数多;5.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是比较容易发生的灾害;6.暴发次数增多、危害程度递增。
二、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到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防治与研究已经从初期起步阶段逐步走向成熟,根据各种灾害防治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但是,由于泥石流的形成具有复杂、多样的成灾机制,所以还需要相关人员对泥石流展现得物理性质以及特殊的规律做更深入的探究,建全减灾体系。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做支撑,想要进一步了解泥石流的特征,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参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取得了一部分实验数据,但是其数量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2.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在防治设计工程参数计算时,需要综合很多因素,如:对泥石流活动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单位时间泥石流的运用速度以及冲击力等等,对这些参数的计算是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经验,由于经验方面各有差异,所以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的计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3.泥石流的风险分析以及管理在实践应用时的准确率不高;4.缺少人才,导致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对灾害的资源属性的认识与定位,使之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
三、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有效措施
(一)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全方位综合治理是针对泥石流的所有流域进行的防治手段,泥石流流域面积和沟道长度非常大,而且发生灾害的次数较高,而这些区域内含括了很多居民点、用来耕作并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及大量的建筑物,在这种情形下,对泥石流灾害简单的做工程、生物防护已经达不到防护标准了,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做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在对泥石流的治理工作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将工程和生物两大防控措施有机结合,可以在所有泥石流流域内利用土壤固化材料搭建蓄水设施,再采用植物造林等手段,使泥石流不具备形成条件,进而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效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二)加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
在实际工程治理中,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工程防治的方向加以引导,因地制宜,将泥石流治土、排导等工程技术相结合。治土工程的过程是将松散物质的形成变慢以及对松散颗粒堆积体流动的有效控制。采用的措施是在沟道中修建拦挡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拦砂坝、泥石流沟槽护岸等固沟工程。这些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岸坡,防止岸坡坍塌,再加上植树造林等技术的日渐提高,使松散物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控制,制止泥石流的形成,降低危害。排导工程对沟槽进行了改造,利用泥石流自身的能量增加了运输泥沙的能力,将泥沙运送到指定地点,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泥沙沿程淤积。对沟槽纵坡的改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缓解了泥石流的流动速度,减少了严重冲刷现象的发生。通过在中游或者下游建造排导沟、引水坝、坡度大于临界坡度的人工沟槽等,有效地将泥石流排到固定地点,或在上游建造拦挡、排水建设工程、进行植物造林都能够有对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起到控制作用。
(三)加强泥石流灾害生物防治
大多数泥石流的灾害主要是因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形成的。导致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坡面与地面所成锐角的正切值较大、土地资源利用发展方式不当、地面植被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耕作技术落后、土质松散、乱砍滥伐森林、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等。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投资小、高效益、低风险等优优势,是对所有流域自然成林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植树造林等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如:建立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防护林,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烧原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如乔木林和灌木林等等,进而提高在所有流域内的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加快促进生态平衡,拦蓄自然降水,减少坡面流和河槽流,遏制水土流失。在泥石流灾害治理过程中,将工程防治与生物防治两者相结合,能够有效控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减轻泥石流災害。
结束语:
为了加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对泥石流灾害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为创新减少灾害技术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基础,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让评价结果更合理,注重实效,进而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健. 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研究[J]. 中国水利, 2007(14). 2019,178(045):009-021.
[2] 高路.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 2011.2019,000(798):0060-0069.
[3] 朱思诚, 吕金燕.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对策[J]. 城市与减灾, 2011, 01(004):14-17.2018,072(044):005-091.
(1、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 2、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 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4、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