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一线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决定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随着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入了持续增长的高峰期。一项调查显示,近3年进入石化企业技术岗位的新增员工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比77%,石化职业教育是石化行业新生人力资源的主力军。
2013年11月,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会上同时发布了由中国石化联合会和教育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石化行业四大预警发人深省
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本科在校生占比达52%,而高职仅占28%,中职仅占20%。要使行业人才供需比达到1∶1,需要高职、中职在校生现有规模翻一番。
2012年开设化学工艺专业的中职院校中,有68%的院校专业规模不足200人,有19%的院校专业规模为200~500人,1000人以上的院校仅占3.5%;开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中职院校中,规模不足100人的占了46.8%,100~200人的占了19.9%, 2000人以上的院校仅占1.6%。2012年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69%的院校专业规模不足200人,25%的院校专业规模为200~500人,1000人以上的仅占2%;开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规模不足100人的占33.4%,100~200人的占21%,3000人以上规模的院校仅占1.4%。
而在2010~2015年,石化全行业技能劳动者年需增加27.4万人,全行业高技能人才年需增加10.4万人。
对此,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驻会副会长任耀生指出,目前石化教育四大预警发人深省。
一是结构预警。任耀生指出,2011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0%以上,高职与本科曾经几年持续增长,但高峰已过;中职招生则连续整体下降。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各类院校毕业生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临就业难题。
二是布局预警。他指出,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应与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石化相关专业的布局却呈现“分散化、小型化、作坊化、村落化”状态。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
三是转型预警。任耀生指出,石油和化工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是文化预警。任耀生强调,人们始终关注招生、关注规模、关注效益、关注专业、关注课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等一些误解,已经严重影响到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和择业。
人才培养要贴近实际
面对现存的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化工联合会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李勇武指出,石化行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需要大批优秀的职教毕业生加盟石化工业行业产业大军。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型、复合型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院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职业教育供需双方脱节的现状,要加快化工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使院校教育“接地气、贴实际”,使学生“学而有用,学用对路,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是国家教育部门和石化行业组织的共同任务。行业有责任和义务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承担起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职责和社会责任。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郝长江指出,要围绕化工经济建设和化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搭建好行业与教育的桥梁,使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对接制度化、常态化和机制化,搭建好化工教育内部的桥梁,加强企业在职培训和化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好化工教育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开启化工教育事业新局面。
大庆油田化工集团轻烃分馏分公司工程师于建国根据自己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什么样的学生(新员工)最受欢迎,什么样的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进步最快。他指出,一些毕业生来到企业,理念上和管理上都不适应。对化工企业的特点、规律、理念了解甚少。对“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的约束感到不适应,对交接、巡查、操作的一些严格规范有些不适应,而这些问题对企业而言,既关系到安全生产,又关系到队伍建设。对此,他建议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重点向实训更深更好地倾斜,不只是在教学时数上的倾斜,是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职校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平台;二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希望讲师能成为培训师,教师能成为教练,让学生在实习实训阶段就渡过“缓苗期”,尽早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文化。
教育部职成教司葛道凯司长代表鲁昕副部长宣读主旨讲话,对石化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五项要求,即建设现代石化职教体系、健全石化职教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行业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各项发展保障措施。
据悉,教育部将与石化联合会携手,推进石化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石化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在石化产业重点区域选择20个石化职业教育优质专业作为试点,推进现代石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试点,组建10个石化产业职教集团。
——支持建设一批“教育型石化企业”。
——支持建设100个“石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校企共建的化工产品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共同建设20个全国石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支持建设石化类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覆盖石化类主干专业的50门核心课程。
——支持建设覆盖20个石化类主干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2013年11月,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会上同时发布了由中国石化联合会和教育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石化行业四大预警发人深省
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本科在校生占比达52%,而高职仅占28%,中职仅占20%。要使行业人才供需比达到1∶1,需要高职、中职在校生现有规模翻一番。
2012年开设化学工艺专业的中职院校中,有68%的院校专业规模不足200人,有19%的院校专业规模为200~500人,1000人以上的院校仅占3.5%;开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中职院校中,规模不足100人的占了46.8%,100~200人的占了19.9%, 2000人以上的院校仅占1.6%。2012年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69%的院校专业规模不足200人,25%的院校专业规模为200~500人,1000人以上的仅占2%;开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规模不足100人的占33.4%,100~200人的占21%,3000人以上规模的院校仅占1.4%。
而在2010~2015年,石化全行业技能劳动者年需增加27.4万人,全行业高技能人才年需增加10.4万人。
对此,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驻会副会长任耀生指出,目前石化教育四大预警发人深省。
一是结构预警。任耀生指出,2011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0%以上,高职与本科曾经几年持续增长,但高峰已过;中职招生则连续整体下降。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各类院校毕业生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临就业难题。
二是布局预警。他指出,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应与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石化相关专业的布局却呈现“分散化、小型化、作坊化、村落化”状态。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
三是转型预警。任耀生指出,石油和化工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是文化预警。任耀生强调,人们始终关注招生、关注规模、关注效益、关注专业、关注课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等一些误解,已经严重影响到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和择业。
人才培养要贴近实际
面对现存的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化工联合会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李勇武指出,石化行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需要大批优秀的职教毕业生加盟石化工业行业产业大军。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型、复合型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院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职业教育供需双方脱节的现状,要加快化工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使院校教育“接地气、贴实际”,使学生“学而有用,学用对路,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是国家教育部门和石化行业组织的共同任务。行业有责任和义务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承担起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职责和社会责任。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郝长江指出,要围绕化工经济建设和化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搭建好行业与教育的桥梁,使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对接制度化、常态化和机制化,搭建好化工教育内部的桥梁,加强企业在职培训和化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好化工教育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开启化工教育事业新局面。
大庆油田化工集团轻烃分馏分公司工程师于建国根据自己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什么样的学生(新员工)最受欢迎,什么样的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进步最快。他指出,一些毕业生来到企业,理念上和管理上都不适应。对化工企业的特点、规律、理念了解甚少。对“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的约束感到不适应,对交接、巡查、操作的一些严格规范有些不适应,而这些问题对企业而言,既关系到安全生产,又关系到队伍建设。对此,他建议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重点向实训更深更好地倾斜,不只是在教学时数上的倾斜,是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职校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平台;二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希望讲师能成为培训师,教师能成为教练,让学生在实习实训阶段就渡过“缓苗期”,尽早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文化。
教育部职成教司葛道凯司长代表鲁昕副部长宣读主旨讲话,对石化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五项要求,即建设现代石化职教体系、健全石化职教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行业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各项发展保障措施。
据悉,教育部将与石化联合会携手,推进石化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石化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在石化产业重点区域选择20个石化职业教育优质专业作为试点,推进现代石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试点,组建10个石化产业职教集团。
——支持建设一批“教育型石化企业”。
——支持建设100个“石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校企共建的化工产品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共同建设20个全国石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支持建设石化类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覆盖石化类主干专业的50门核心课程。
——支持建设覆盖20个石化类主干专业的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