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峇眼亚比(Bagansiapiapi),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苏门答腊岛中部东海岸,是廖内省洛江希列县的县城,距离廖内省首府北干巴鲁约350公里。
峇眼亚比原本是一个小渔镇,二战前曾是印尼最大产渔区,现在人口也只有7万多人,以马来族、华人及爪哇族为主,其他还有巴塔克人和米南佳保人。
在峇眼亚比,华人以福建同安人居多,其他还有金门、南安、晋江等地,也有少数人来自潮州、海南等,但都被福建人同化了。
我的家乡面积不大,也不如大城市繁华,但人们朴素、亲切、友善。我最喜欢也最怀念的氛围,就是我们用方言—福建话沟通。
传统节日,印尼华人的盛典
在家乡,每年的5月16日是最盛大的节日,以祭祀纪府王爷。家家户户都带着大包小包的祭祀品到纪府王爷庙朝拜。到了5月17日,20多个男人抬着一艘船游行,再一把火把船烧了,船上的桅杆掉下来时,大家会在意桅杆指向海还是陆地,因为这表示接下来的一年,是陆上还是海上的行业会有好发展。
自小就听着这个传说长大,也在看大人们游行时,因好奇而追着跑,长大之后我才觉得很不可思议:竟然可以在这时候,吸引已经到各地发展的华侨返乡庆祝,传承成当地代代尊奉的节日,也打造出国内外一年一度的观光景点,增加当地的经济来源。
有些华人与朋友聚餐时,会用手进餐以增加乐趣和亲切感。
5月16日节日来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家里的生意会变得很好。我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是位裁缝师,为了增加收入,每天早上帮人家送早餐,我也成为妈妈的小帮手。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帮妈妈送早餐,通常前一天傍晚先向左右邻居还有固定客户询问,明天早餐想吃什么,隔天在卖家那里拿早餐,再送到邻居家里。
那时候的我,比其他同学起得还要早,只有假日可以稍微多睡些,但没有所谓“睡到自然醒”这回事。我曾想问,为什么别人总是可以睡多一些,而我却要早起送早餐?但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不得不这样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有一天,我半夜起床,看到妈妈还在忙着工作,很心疼,明白妈妈很辛苦地在支撑家里的开销。从此,我开始调整心态,因为这是当时的我所能做的事,可以稍微减轻妈妈的负担。
在5月16日的前后几天,除了订餐变多,客人还会多订些祭祀用的糕点。虽然这段时间很忙,但忙得很开心,因为收入会比平常多一些。
此外,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庙,那是大多数当地华人心灵的寄托。求财、求子、生病求治等事,长辈优先想到的就是到庙里拜佛求神。小时候,我觉得很神奇,长大之后就觉得生病不看医生,去求神有效吗?但是,在这样的文化里长大,我渐渐发现根本就无法强迫長辈不要这样做,对他们来说,觉得“有拜有保佑”,这也是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在印尼的华人同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只是,若照着日历,除了大年初一放假,其他节日基本照常上班上课,因为不是公共假日。但在我的家乡,还多了两三天的假日,这是因为每个地方放假的天数有所不同。
春节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期待的节日,我更加期待,因为在这样的节日我才有全新的衣服穿。平日里,衣服都是别人捐给我们、再经过妈妈巧手改良后,才变成自己合身的衣服。
家乡的春节真的很热闹,家家户户挂着灯笼,小孩子玩鞭炮,年轻人与朋友相聚,长辈会给红包。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日子困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真好!
偶尔会有人送米给有需要的家庭,每次有这样的活动,左邻右舍都不忘记通知我们。当然,也是因为妈妈平日与这些邻居建立起不错的感情。
我很感谢这些在我们生活困苦时伸出援手的人,或许这也是启发我走向助人工作者这条路的原因,我希望可以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文化差异,生活的方方面面
宗教信仰对印尼人来说很重要,对当地华人来说也不例外。印尼建国五项原则的第一项,就是“信仰最高真主”(Ketuhanan yang Maha Esa),也就是必须有宗教信仰,印尼公民的身份证上还有宗教栏位。印尼华人大多数信奉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少数信奉孔教和伊斯兰教。
印尼最大的族群是爪哇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节日成为印尼人民的公共假日。虽然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但印尼强调宗教自由,伊斯兰教并非国教。
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会提醒我们,在斋戒月时,尽量不要在穆斯林朋友面前饮食,以示尊敬。小时候觉得他们整天没进食,自己理应避开他们饮食,别破坏他们守戒。长大之后,有些朋友说,其实不必刻意回避。
我在职场上与一位穆斯林成为同事,我们经常一起工作。有次,在斋戒月时,我时常躲着他吃饭,后来被他发现,他说:“没关系,你吃吧!我习惯了,不会因为你吃饭而影响我守戒。”这件事让我更加敬佩他们,觉得在多元族群的国家,互相尊重成为很重要的礼节,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文化与宗教信仰之外,在生活上,小小的城市,根本没有什么娱乐玩耍的地方。小朋友下课后,顶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男生玩起弹珠子,女生玩起家家酒。我较少与印尼当地人的孩子一起玩,他们比较喜欢踢足球。
在饮食方面,印尼华人与印尼当地人有很大的差别。印尼华人喜欢用猪油炒菜、煮食物,但是印尼当地人是不吃猪油或猪肉的,也因此他们很少(几乎不曾看到)到印尼华人的餐厅吃饭。不过,当地人擅长调料,用原料搭配香料即可调制出美味餐食。Nasi Padang(巴东饭)是印尼最有名的菜肴,不少印尼华人都喜欢吃。
每个国家都有吃饭的礼仪,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尼也有自己的吃饭文化。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用手吃饭很没礼貌,但对印尼人来说,用手吃饭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在印尼生活许久的华人还是习惯用勺子等,但也有些华人與朋友聚餐时,会用手进餐以增加乐趣和亲切感。
因此,左右手对印尼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右手用来与人打招呼、拿或给予东西,以及吃饭,若以上的事情用左手做,会被人家说没礼貌。这是因为,在印尼,大小便后不会用卫生纸擦,而是拿水用左手洗。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左右手分别,似乎也没有明文规定非得如此,但在印尼,这已经成为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华人所共有的文化。
学习中文,过去与现在
我的家乡过去基本没有娱乐场所,所以我下课后就是去补习。补习中文、英文,还有电脑。在20世纪90年代,中文并未被列入教育科目,华人父母都会要求孩子额外补习,我妈妈也不例外。
我上初中时,妈妈要我去学中文,我内心没有抗拒,只是不懂为什么一定要学中文。后来单纯想着,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就去补习。我记得很清楚,妈妈分享过以前她学中文多么不容易,都要偷偷学,那时候学中文还是禁忌之事。她的老师家里有一个地下室,用来偷偷教学生中文。所以,妈妈时常教导我们说:“你们现在可以自由学中文,就要好好把握!”
现在印尼商业发展受到中国影响,中文成为未来职场上需求极高的语言。
妈妈的老师,后来也是我的老师,他不在意同学付多少学费,每天教学,只希望来学习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到底是什么让老师这么坚持,已经无法得到解答,如今老师已不在人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渐渐喜欢中文,中文也成为我未来工作的一大优势。从我家乡出来的人,不少人以中文教学作为全职工作。
如今中文已被纳入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可以学习中文,只是每个人的中文能力会因为个人的方言、兴趣而有所限制。现在印尼商业发展受到中国影响,中文成为未来职场上需求极高的语言,因此不管学校还是私人补习班,都开始注重中文。
高中毕业之后,我离开家乡,来到棉兰(Medan)。棉兰是印尼北苏门答腊省首府,也是印尼第三大城市。这里的生活,与家乡的氛围截然不同,左右邻居很少往来,不像在家乡,整条街都知道彼此。
一开始我真的很不习惯,少了那种亲切感,适应了许久才接受这里的文化便是如此。在棉兰,华人以福建话沟通,但是话中夹着印尼语以及当地的发音,所以虽然同样是福建话,还得学一段时间才能自然地使用。而在饮食上,大家都得在桌子上用餐,不像在家乡可以随地坐着用餐。
在文化、宗教信仰还有生活上,印尼华人与印尼当地人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所以,印尼的确是个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国家。
不管我迁移到印尼何处,都需要花些时间和心力去适应和学习,而彼此尊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