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英语在沟通中是正确的英语变体形式,用来表述中国特有事物以及现象,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受汉语影响的不规范英语,它的存在会阻碍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区别对待,在国际交流中多多推广中国英语,一定要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使用。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异同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73-02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处于变化之中。古英语由盎格鲁萨克逊语发展而来,而盎格鲁撒克逊语则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方言融合低地西日耳曼语形成。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英语这门语言法语、拉丁语以及中东地区方言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和表达。当前,英语全球化势不可挡,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通用语言。与此同时,英语本土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不再仅仅只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两种变体,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例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等。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世界上的语言种类有6,900种之多,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汉语普通话,作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角色的英语排名第三位,而在中国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所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为使用人数多,所以中国人说的英语必然会对英语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这就出现了中国式英语。
一、中国英语
在中国,中国英语最早是由葛传椝1980年在其著作《漫谈有汉译英问题》提出。那时候有外国人评价中国的出版物中出现了若干不符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词语,就将其统一称作Chinese English 或 Chinglish.葛先生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 不过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相同的特殊情况。以中国为例,不论在旧中国或是新中国,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都会有很多中国独一无二的的东西需要表达。在明代和清代,提及和“知识分子”有关的词汇,就一定会想到“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科举(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 或 Imperial Academy)等名称。以上的词汇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都未曾出现过的,当然没有现成的译法,需要直译或者以拼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到了辛亥革命,又出现新的词汇,如“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Science);“德先生”(Mr.Democracy);“白话文”(baihua wen或baihua)。及至解放后,更多的中国特有词汇出现英语母语的人们首次听到或是读到此类中国英语,可能不懂,但是经过解释说明,他们都能够理解。
后来的学者们對于中国英语也给出了不同的概念与范畴。
1991 年,汪榕培在其文章《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中把中国英语定义为“…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93 年,李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在其文章《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1994 年,谢之君在其文章《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中,针对是否有干扰这个问题,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有语言本身的,也有思维和文化方面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1997 年,贾冠杰和向明友以上述概念为基础,把中国英语定义为:“操汉语的人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
2002 年,杨纳让和延宏将的定义是:“中国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语言交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
各种各样的定义虽然各有说法,各有侧重,但是它们共同具备的范畴都是在中国使用的,有中国特点的,有利于语言交际的一种英语变体。既然属于英语变体,那就是正确的语言形式。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的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人频频参与世界事务,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中国英语的使用也借此扩展到了更大更远的范围。
二、中国式英语
在中国,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文化的迥异,中国的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用英语描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事物与现象时,特别容易受母语影响,结果必然会想当然使用一些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就变成“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又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毫无悬念的说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英语表达令人啼笑皆非,也就是语言界所说中国式英语,即 Chinglish。
Chinglish(Chinese+English)是个合成词,不论是在牛津字典,朗文字典,或是韦氏大字典,或是中国出版的英语词典上都难觅踪影,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知晓。如果一个人讲或者写英语很差,大家就会说他讲的英语是Chinglish。在人们的心目中,Chinglish 是一个贬义词,往往同不规范、错误等连在一起。什么是 Chinglish 呢 ? 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李文中的观点是,“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形式很大程度上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理解不了或者不可接受。 Joan Pinkham说,Chinglish is a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也就是说,中国式英语是畸形的混合英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是英语,亦不是汉语。
上述关于中国式英语的定义都是在描述其受汉语影响的不规范性,它一般不能用于国际间交流,执意使用的结局就是说或者写出错误的英语形式,影响沟通交流,阻碍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的传播。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不可避免,有如下原因:
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故而在英语词汇里面就出现很多与海洋生物及船有关的词汇;中国只有一面朝海,大部分地区从古到今都是以土地为主的农耕文化,故而汉语词汇里面就出现许多与土地有关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会想当然的说出错误的表达方式。例如:“挥金如土”在英语里面的对应表达为 “spent money like water”,如果完全按照汉语译为“spent money like soil”,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就会词不达意;又如:“牛饮”一词,在英语里的常用表达是“drink like a fish”,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形象。
2.气候
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小,降水日较多。所以人们在见面问候时通常都是以“今天天气不错,不是吗?”开始交谈;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所以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就变为更为实际的“吃了吗?”又如,“西风”(west wind),毛泽东比喻西方列强的“西风”跟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两种语言中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就会容易犯错误。
3.组合方式
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英语为形合,即着重形式上的严谨结构,从句较多,长句较多,被动语态较多;汉语为意合,即着重语义上的联系,分句较多,短句较多,主动语态较多。生搬硬套汉语的形式说出的英语句子十有八九都是中国式英语。
这里要简单介绍与中国式英语近似的另一种英语形式——“洋泾浜”(pidgin)。它始于19世纪50年代,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在中国,洋泾浜英语存在了接近两个世纪,在近代中国对外的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极为深远。当时,它是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有如下特点:
(1)只有口头形式,无正规的书面形式。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在交际中形成的,没有统一形式及规范,变体多;(2)語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meik]读成[meiki:];(3)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会简缩,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表示吃或食物);(4)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肯定会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所以频繁的错误使用率很高;(5)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使用时无法依据相应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
三、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异同点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两者都是以汉语为源语言,以英语为目的语言;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汉语言特征;两者都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被中国人使用。
不同点:
(1)规范性不同
中国英语受到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它会遵守英语规范,遵从英语语法,是国际社会认可的英语表达形式,在国际交流中广泛用于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英语——这个世界性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国式英语则是一种错误的、畸形语言现象,它的缘起是因为不了解或者忽视英语习惯,形成不合规范的表达,其构成和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它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尽管少数中国式英语会被吸收到规范英语中去,但属于个别现象。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原来属于洋泾浜英语,后来慢慢被英美人接受,逐渐被吸收到英语中去,成为了正确的用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语用失误还是要尽最大可能去避免。
(2)汉语言与汉文化的迁移作用不同
中国英语反映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它是有目的,并且是有意识的,既强调遵守英语的习惯,又力求保留中国文化的信息,对汉语和汉文化起到了正向迁移的作用。它弥补了英语表达汉语意义的空缺,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是因为汉语以及汉语思维方式的无意识的介入渗透,受汉语和汉文化的负向迁移的作用影响。
(3)使用场合的不同
中国英语的使用范围很广,可用于国内外的官方媒体、报纸杂志、正式出版物。它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更加普遍地用于旅游业中,例如对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点的解释说明;用于餐饮业中,例如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发扬光大;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例如对针灸、气功等等的介绍推广。中国式英语是特别不规范的英语形式,它的使用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内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和摒弃。 (4)起到的作用不同
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促进中国汉文化和汉语与整个世界的积极交流,有利于积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国式英语的运用会阻碍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会影响中国的形象,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語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现实,它是英语的正确形式,能反映出中国的独特性文化,具有特别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中国式英语是畸形的语言现象,此种错误形式不能在交际中使用。随着英语的普及和学习的逐步深入,中国英语使用者会逐渐摆脱母语影响,中国式英语将慢慢减少直至消亡。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英语虽然是正确的,但不是纯正的英语形式,是中国特色的英语形式。希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以及使用英语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异同,在语言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努力培养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扩大知识面,多多接触真实的英语文本,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国式英语出现,争取能习得地道的英语,能够使用正确的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在写作和表达上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英语学习者要有雄心壮志把中国的文化和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推广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http://www.1howmany.com.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13-14.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0-10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1.
[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1994(3):67-68.
[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23):115-120.
[8]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 s Guid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
[9]http://baike.baidu.com/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异同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73-02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处于变化之中。古英语由盎格鲁萨克逊语发展而来,而盎格鲁撒克逊语则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方言融合低地西日耳曼语形成。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英语这门语言法语、拉丁语以及中东地区方言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和表达。当前,英语全球化势不可挡,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通用语言。与此同时,英语本土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不再仅仅只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两种变体,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例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等。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世界上的语言种类有6,900种之多,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汉语普通话,作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角色的英语排名第三位,而在中国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所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为使用人数多,所以中国人说的英语必然会对英语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这就出现了中国式英语。
一、中国英语
在中国,中国英语最早是由葛传椝1980年在其著作《漫谈有汉译英问题》提出。那时候有外国人评价中国的出版物中出现了若干不符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词语,就将其统一称作Chinese English 或 Chinglish.葛先生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 不过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相同的特殊情况。以中国为例,不论在旧中国或是新中国,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都会有很多中国独一无二的的东西需要表达。在明代和清代,提及和“知识分子”有关的词汇,就一定会想到“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科举(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 或 Imperial Academy)等名称。以上的词汇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都未曾出现过的,当然没有现成的译法,需要直译或者以拼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到了辛亥革命,又出现新的词汇,如“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Science);“德先生”(Mr.Democracy);“白话文”(baihua wen或baihua)。及至解放后,更多的中国特有词汇出现英语母语的人们首次听到或是读到此类中国英语,可能不懂,但是经过解释说明,他们都能够理解。
后来的学者们對于中国英语也给出了不同的概念与范畴。
1991 年,汪榕培在其文章《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中把中国英语定义为“…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93 年,李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在其文章《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1994 年,谢之君在其文章《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中,针对是否有干扰这个问题,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有语言本身的,也有思维和文化方面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1997 年,贾冠杰和向明友以上述概念为基础,把中国英语定义为:“操汉语的人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
2002 年,杨纳让和延宏将的定义是:“中国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语言交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
各种各样的定义虽然各有说法,各有侧重,但是它们共同具备的范畴都是在中国使用的,有中国特点的,有利于语言交际的一种英语变体。既然属于英语变体,那就是正确的语言形式。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的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人频频参与世界事务,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中国英语的使用也借此扩展到了更大更远的范围。
二、中国式英语
在中国,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文化的迥异,中国的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用英语描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事物与现象时,特别容易受母语影响,结果必然会想当然使用一些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就变成“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又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毫无悬念的说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英语表达令人啼笑皆非,也就是语言界所说中国式英语,即 Chinglish。
Chinglish(Chinese+English)是个合成词,不论是在牛津字典,朗文字典,或是韦氏大字典,或是中国出版的英语词典上都难觅踪影,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知晓。如果一个人讲或者写英语很差,大家就会说他讲的英语是Chinglish。在人们的心目中,Chinglish 是一个贬义词,往往同不规范、错误等连在一起。什么是 Chinglish 呢 ? 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李文中的观点是,“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形式很大程度上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理解不了或者不可接受。 Joan Pinkham说,Chinglish is a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也就是说,中国式英语是畸形的混合英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是英语,亦不是汉语。
上述关于中国式英语的定义都是在描述其受汉语影响的不规范性,它一般不能用于国际间交流,执意使用的结局就是说或者写出错误的英语形式,影响沟通交流,阻碍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的传播。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不可避免,有如下原因:
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故而在英语词汇里面就出现很多与海洋生物及船有关的词汇;中国只有一面朝海,大部分地区从古到今都是以土地为主的农耕文化,故而汉语词汇里面就出现许多与土地有关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会想当然的说出错误的表达方式。例如:“挥金如土”在英语里面的对应表达为 “spent money like water”,如果完全按照汉语译为“spent money like soil”,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就会词不达意;又如:“牛饮”一词,在英语里的常用表达是“drink like a fish”,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形象。
2.气候
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小,降水日较多。所以人们在见面问候时通常都是以“今天天气不错,不是吗?”开始交谈;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所以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就变为更为实际的“吃了吗?”又如,“西风”(west wind),毛泽东比喻西方列强的“西风”跟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两种语言中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就会容易犯错误。
3.组合方式
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英语为形合,即着重形式上的严谨结构,从句较多,长句较多,被动语态较多;汉语为意合,即着重语义上的联系,分句较多,短句较多,主动语态较多。生搬硬套汉语的形式说出的英语句子十有八九都是中国式英语。
这里要简单介绍与中国式英语近似的另一种英语形式——“洋泾浜”(pidgin)。它始于19世纪50年代,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在中国,洋泾浜英语存在了接近两个世纪,在近代中国对外的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极为深远。当时,它是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有如下特点:
(1)只有口头形式,无正规的书面形式。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在交际中形成的,没有统一形式及规范,变体多;(2)語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meik]读成[meiki:];(3)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会简缩,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表示吃或食物);(4)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肯定会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所以频繁的错误使用率很高;(5)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使用时无法依据相应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
三、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异同点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两者都是以汉语为源语言,以英语为目的语言;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汉语言特征;两者都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被中国人使用。
不同点:
(1)规范性不同
中国英语受到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它会遵守英语规范,遵从英语语法,是国际社会认可的英语表达形式,在国际交流中广泛用于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英语——这个世界性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国式英语则是一种错误的、畸形语言现象,它的缘起是因为不了解或者忽视英语习惯,形成不合规范的表达,其构成和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它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尽管少数中国式英语会被吸收到规范英语中去,但属于个别现象。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原来属于洋泾浜英语,后来慢慢被英美人接受,逐渐被吸收到英语中去,成为了正确的用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语用失误还是要尽最大可能去避免。
(2)汉语言与汉文化的迁移作用不同
中国英语反映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它是有目的,并且是有意识的,既强调遵守英语的习惯,又力求保留中国文化的信息,对汉语和汉文化起到了正向迁移的作用。它弥补了英语表达汉语意义的空缺,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是因为汉语以及汉语思维方式的无意识的介入渗透,受汉语和汉文化的负向迁移的作用影响。
(3)使用场合的不同
中国英语的使用范围很广,可用于国内外的官方媒体、报纸杂志、正式出版物。它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更加普遍地用于旅游业中,例如对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点的解释说明;用于餐饮业中,例如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发扬光大;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例如对针灸、气功等等的介绍推广。中国式英语是特别不规范的英语形式,它的使用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内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和摒弃。 (4)起到的作用不同
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促进中国汉文化和汉语与整个世界的积极交流,有利于积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国式英语的运用会阻碍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会影响中国的形象,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語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现实,它是英语的正确形式,能反映出中国的独特性文化,具有特别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中国式英语是畸形的语言现象,此种错误形式不能在交际中使用。随着英语的普及和学习的逐步深入,中国英语使用者会逐渐摆脱母语影响,中国式英语将慢慢减少直至消亡。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英语虽然是正确的,但不是纯正的英语形式,是中国特色的英语形式。希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以及使用英语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异同,在语言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努力培养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扩大知识面,多多接触真实的英语文本,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国式英语出现,争取能习得地道的英语,能够使用正确的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在写作和表达上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英语学习者要有雄心壮志把中国的文化和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推广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http://www.1howmany.com.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13-14.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0-10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1.
[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1994(3):67-68.
[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23):115-120.
[8]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 s Guid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
[9]http://baike.baidu.com/中国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