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这要从学生接触数学开始就要使他们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种快乐。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了“说、听、问、算、想”几个习惯。【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表达能力兴趣
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也许会感动、会陶醉其中、会感同身受、会浮想联翩……可是面对那十个阿拉伯数字和那些总是让人费脑筋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是望而却步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这要从学生接触数学开始就要使他们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种快乐。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了“说、听、问、算、想”几个习惯,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就是准确的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学生,才刚刚认识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总是喜欢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数学课上,常常面临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描述、回答问题的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就要注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首先做好示范,然后要告诉学生:“这句话应该这样说”、“用××来描述会更准确”等,主要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各个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到准确的概念,体会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到中高年级后,主要就是训练学生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我这样想的理由是……”等语句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直接学会基本的知识,这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算理、计算法则、书写格式这些知识是沿用先辈的知识,不需要过多探究,学生的兴趣相对也低,恰恰这些知识是决不允许出现差错的,认真听老师的示范讲解、重点强调的部分是学习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集中精力听老师的提问能使学生进行目的明确、有效的思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倾听同学的发言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又能在别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与灵感,从而激发自己思维的灵活性。“问”包括提出问题和质疑两个方面。如果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话,时间一长,思维就会形成固定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最后就会出现如果不是和例题一样的类型就不会解答的情况。在低年级阶段,我就注意结合教材及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教学情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这个情境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宽泛,有许多不是问题或不是数学问题,描述也不够准确,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补充、纠正,逐步完善,到中高年级后,全体学生已经能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加上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解答起来也很容易,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点。一人一个问题,十个人就有十个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那么其他学生就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取新的信息,从而拓宽了视野。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更看重学生质疑的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我在课堂上就鼓励学生大胆对老师、同学质疑,鼓励他们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等句式回答问题,经常问他们:“你们对××同学的意见有什么不同看法吗?”“你同意他的方法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些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回答后鼓励性的肯定和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通过这些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到学生尽相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唇枪舌战的场面,常常能使我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算”是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进行听算练习,并及时监督检查,从效果来看,每学期的计算教学都能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而学生在有了良好的计算能力之后,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因为计算的困难而落在别人的后面。学而不思则罔。“想”就是进行有条理有逻辑性的思考。数学上的知识往往是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的。比如:学了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就会用到这两个知识,学了比的知识还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需要学生常常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常常进行这样的梳理,学生就能学会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顺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有序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长期训练,学生基本无计算困难,人人能主动提问、质疑,有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既能够合作探究又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尊重,知识得到了积累,能力和技能得到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学习起数学来自然就有了持久的兴趣。
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也许会感动、会陶醉其中、会感同身受、会浮想联翩……可是面对那十个阿拉伯数字和那些总是让人费脑筋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是望而却步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这要从学生接触数学开始就要使他们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种快乐。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了“说、听、问、算、想”几个习惯,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就是准确的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学生,才刚刚认识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总是喜欢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数学课上,常常面临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描述、回答问题的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就要注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首先做好示范,然后要告诉学生:“这句话应该这样说”、“用××来描述会更准确”等,主要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各个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到准确的概念,体会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到中高年级后,主要就是训练学生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我这样想的理由是……”等语句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直接学会基本的知识,这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算理、计算法则、书写格式这些知识是沿用先辈的知识,不需要过多探究,学生的兴趣相对也低,恰恰这些知识是决不允许出现差错的,认真听老师的示范讲解、重点强调的部分是学习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集中精力听老师的提问能使学生进行目的明确、有效的思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倾听同学的发言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又能在别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与灵感,从而激发自己思维的灵活性。“问”包括提出问题和质疑两个方面。如果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话,时间一长,思维就会形成固定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最后就会出现如果不是和例题一样的类型就不会解答的情况。在低年级阶段,我就注意结合教材及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教学情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这个情境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宽泛,有许多不是问题或不是数学问题,描述也不够准确,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补充、纠正,逐步完善,到中高年级后,全体学生已经能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加上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解答起来也很容易,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点。一人一个问题,十个人就有十个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那么其他学生就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取新的信息,从而拓宽了视野。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更看重学生质疑的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我在课堂上就鼓励学生大胆对老师、同学质疑,鼓励他们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等句式回答问题,经常问他们:“你们对××同学的意见有什么不同看法吗?”“你同意他的方法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些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回答后鼓励性的肯定和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通过这些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到学生尽相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唇枪舌战的场面,常常能使我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算”是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进行听算练习,并及时监督检查,从效果来看,每学期的计算教学都能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而学生在有了良好的计算能力之后,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因为计算的困难而落在别人的后面。学而不思则罔。“想”就是进行有条理有逻辑性的思考。数学上的知识往往是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的。比如:学了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就会用到这两个知识,学了比的知识还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需要学生常常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常常进行这样的梳理,学生就能学会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顺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有序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长期训练,学生基本无计算困难,人人能主动提问、质疑,有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既能够合作探究又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尊重,知识得到了积累,能力和技能得到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学习起数学来自然就有了持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