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课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它不仅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教学研究深入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
一、评价的主体要多元
学案导学课虽然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但评价却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因为,学案的设计来自于教师,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二、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学案导学课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教师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关注到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给予适当的、公平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要综合采用,使评价做到多样、全面。
三、评价的标准要科学
1.学案的设计评价。(1)学习目标的确定:①学习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②学习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③是否含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④是否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内容的选择:①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符合实际,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向;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是否落实;③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认识结构,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④对例题、习题的选配是否有针对性和阶梯型,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⑤是否体现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学习结构的设计:①学案的板块安排,各学习环节的衔接;②学习密度、难度、梯度的安排;③认知结构的体现。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等。④情意结构的体现。如数学结构美、抽象美、和谐美的体现,利用教材趣味性、逻辑性、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意志的培养等。
2.对教师“导”的评价。(1)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灵活性。(2)教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机和谐地统一。(3)是否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的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4)是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6)教师是否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标准、简练、生动、评价方式多样,有应变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等。
3.对学生“学”的评价。(1)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是否愉快,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在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积极动手实验,主动和同学协作学习。(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如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4)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信息交流是否畅通,课堂气氛是否热融洽。(5)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否明确责任分工,同伴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6)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否从所给情境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操作、验证、交流的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1)是否完成学习要求,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学习效果好。(2)课堂上学习思维活跃,气氛热烈。(3)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和谐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
一、评价的主体要多元
学案导学课虽然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但评价却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因为,学案的设计来自于教师,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二、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学案导学课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教师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关注到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给予适当的、公平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要综合采用,使评价做到多样、全面。
三、评价的标准要科学
1.学案的设计评价。(1)学习目标的确定:①学习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②学习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③是否含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④是否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内容的选择:①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符合实际,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向;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是否落实;③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认识结构,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④对例题、习题的选配是否有针对性和阶梯型,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⑤是否体现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学习结构的设计:①学案的板块安排,各学习环节的衔接;②学习密度、难度、梯度的安排;③认知结构的体现。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等。④情意结构的体现。如数学结构美、抽象美、和谐美的体现,利用教材趣味性、逻辑性、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意志的培养等。
2.对教师“导”的评价。(1)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灵活性。(2)教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机和谐地统一。(3)是否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的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4)是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6)教师是否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标准、简练、生动、评价方式多样,有应变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等。
3.对学生“学”的评价。(1)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是否愉快,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在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积极动手实验,主动和同学协作学习。(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如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4)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信息交流是否畅通,课堂气氛是否热融洽。(5)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否明确责任分工,同伴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6)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否从所给情境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操作、验证、交流的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1)是否完成学习要求,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学习效果好。(2)课堂上学习思维活跃,气氛热烈。(3)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和谐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