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动画科系应该作些什么?研究运动的艺术。在这里你可以不用美丽的线条画画,但是动画的时间、重量、步调、细节、情感,瞬间对张力与动作的把握,必须做到最好。设计思维在动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现在美国的动画系教师们所反复强调的。从对国内动画结构的一支半解,慢慢了解到整个的分工侧重,也了解了国内普遍的一种错误的动画观念。从一些动画教授到动画导演,他们对动画部分的不屑是极为严重的。就动画表演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与动画的学习者们做些探讨。
动画动画教学表演运动规律 一、在动画片的实际制作中,表演为什么容易被忽略
我首先说说动画片中的表演。动画导演不如普通电影导演爽,因为他们可以骂演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演员听不见,我们只能骂自己,因为实际上我们自己就是演员。
和普通电影不一样,动画片首先要解决动起来、动得对的问题。绘制者如果没有特别的意识,很容易就把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上,却忽视了动作之外的“表演”。比如,我们要表现一个角色的跑步,真人演员来演的话,不存在会不会跑,或者去考虑运动规律是否正确。别说演员,是个正常人都会跑,所以他很自然地就会把导演要求表演的情绪通过这个“跑”表现出来。如果动画来实现这个跑就不同了,动画设计者往往更容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物理性的运动规律上,以为跑对了就行了。有得学生在创作动画片时经常画走或者跑给我看,走、跑的是没有错误,但是我要问了:这是在往哪里走或者跑?在什么样的情绪和情境下走、跑?角色的心情是开心的还是焦虑的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什么跑起来都是动画运动规律书上那些程式化的走或者跑呢?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国产动画片里会经常看到,一走起来或者跑起来都一样,为什么?因为都是学的常规的运动规律。但是,国外的优秀动画片里的动作表现不仅动作流畅、柔顺,而且经常是表情伴随着动作。一个人的说话或者是表情经常是牵动着主动作的表现。
所以,我们学习分析动画的动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我们正常情况下怎么“走动”,需要多长的时间完成标准动作,在不改变动画张数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拍摄时间能得到哪些动态效果。
(2)我们在什么环境中走动(大街上、没有路灯的晚上、沙漠里、上下坡地……)?
(3)我们是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职业(男、女、老、少)?
(4)我们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心情?
(5)立体地表现角色行走,如转圈或带有转向的行走或跑步。
二、为什么说角色动起来不等于活起来
一个动画角色会活动了,并不等于他已经活了。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力量特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重力、方向、作用力、反作用力、外力、内力和重量。我们的肢体动作表现主要考虑环境、地理特征、年龄、性别、情绪、速度、附属物等因素。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活人和死人的区别:活人有心理活动,死人没有(有就见鬼了)。活人自己控制自己的动作,死人要是动起来,一定是受外力的控制。所以,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活起来,关键就在于动画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己情绪的控制,还是受外力的控制。当然,动画片里所要实现的一切都是受导演对整个影片的把握,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观众的感受。让角色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在动作表演中体现角色的心理活动。但是,画动画的人就是容易忽略这个步骤。比如,我们在短片创作中要表现某个情境,也都是无外乎角色的走或者跑,表现力强些的角色的走、跑会带有一些空间感强烈的冲镜头的一些表现。那么,这个角色是在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进行的动作?是带有目的性的走、跑,还是被另外一个角色追逐所产生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活的角色看起来也像是死的。还有,我们对于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应该停照的就停照,应该快的就快,把该交代的情绪和动作全部的交代清楚。观众的接受程度是我们表现动作的初衷。有的老师提到中国学生作品思想性不够深刻,有个同学发言,大意说我们中国学生之所以思想不够深刻,是因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身处的环境所致。我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可能受到环境限制,但是思想是很难真正地受限制。很艺术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生活,很政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种生活,很枯燥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关键是你会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或环境进行反思,进行一定距离上的观察。在创作中,当生活变成我们的审美或思考对象的时候,生活本身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无论是好生活,还是差生活,都有人麻木,有人思考。
三、中西动画教学之比较
在美国动画专业的速写写生的一般时间为20秒,20秒时间,抓住本质的东西,你怎么画?你抓的是什么?我想,这不是来者不拒的培训班短短几天可以教出来的。而我刚接触动画的时候,以为马马虎虎拿到B就可以了。但是,老师会很严肃地告诉你,你必须作到frame by frame的播放,挑不到毛病,才可能拿到A。而一般美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都在A以上。美国本科动画学习的4年时间,前1年是绘画基础。第2年是平面动画与电脑基础,这个时候学生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相当部分的学生开始喜欢建模型,灯光渲染而转攻其他方面,而动画学生在了解基础运动规律(2d full animation对3d的重要性之大)以后的第三年,要继续专攻这个部分,然后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生命的创造——情感的表达。所以,我想说的是,动画这种感觉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我要再次强调设计不是动画。而没有任何基础在公司里面培训的坏处就是:缺乏艺术修养以及思维的积累,短期突击,让动画做到后面变成为动而动,没有情趣,没有生命力,看上去不精彩,不极致,只是ok。但是美国公司的标准不是ok,而是perfect。
美国的动画大师在强调细节的时候,我们却在举办各种所谓的动画大赛,动画节等商业行为。每年国家在强调投入资金,大力发展动画产业,但是我们的教育结构却没有根本得到改善。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东西好,但更向往新的东西,也希望自己过大富大贵的生活。就像一个人被禁锢时间太长了,一旦有机会见到外面的东西,自然觉得什么都好。中国动画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也许若干年后再看这一段,就会觉得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因为等它再回归的时候,必然会在另一个高度上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何贵清.突破动画片造型设计的惯性思维[J].装饰,2004,(6):23
[2]贾否.动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
[3]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2006,(12)
[4]张露.论中国动画中的文化失语[J].电影评介,2007,(3)
[5]段佳.中国动画向何处去[J].电影艺术,2008,(2):136
[6]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动画动画教学表演运动规律 一、在动画片的实际制作中,表演为什么容易被忽略
我首先说说动画片中的表演。动画导演不如普通电影导演爽,因为他们可以骂演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演员听不见,我们只能骂自己,因为实际上我们自己就是演员。
和普通电影不一样,动画片首先要解决动起来、动得对的问题。绘制者如果没有特别的意识,很容易就把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上,却忽视了动作之外的“表演”。比如,我们要表现一个角色的跑步,真人演员来演的话,不存在会不会跑,或者去考虑运动规律是否正确。别说演员,是个正常人都会跑,所以他很自然地就会把导演要求表演的情绪通过这个“跑”表现出来。如果动画来实现这个跑就不同了,动画设计者往往更容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物理性的运动规律上,以为跑对了就行了。有得学生在创作动画片时经常画走或者跑给我看,走、跑的是没有错误,但是我要问了:这是在往哪里走或者跑?在什么样的情绪和情境下走、跑?角色的心情是开心的还是焦虑的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什么跑起来都是动画运动规律书上那些程式化的走或者跑呢?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国产动画片里会经常看到,一走起来或者跑起来都一样,为什么?因为都是学的常规的运动规律。但是,国外的优秀动画片里的动作表现不仅动作流畅、柔顺,而且经常是表情伴随着动作。一个人的说话或者是表情经常是牵动着主动作的表现。
所以,我们学习分析动画的动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我们正常情况下怎么“走动”,需要多长的时间完成标准动作,在不改变动画张数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拍摄时间能得到哪些动态效果。
(2)我们在什么环境中走动(大街上、没有路灯的晚上、沙漠里、上下坡地……)?
(3)我们是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职业(男、女、老、少)?
(4)我们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心情?
(5)立体地表现角色行走,如转圈或带有转向的行走或跑步。
二、为什么说角色动起来不等于活起来
一个动画角色会活动了,并不等于他已经活了。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力量特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重力、方向、作用力、反作用力、外力、内力和重量。我们的肢体动作表现主要考虑环境、地理特征、年龄、性别、情绪、速度、附属物等因素。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活人和死人的区别:活人有心理活动,死人没有(有就见鬼了)。活人自己控制自己的动作,死人要是动起来,一定是受外力的控制。所以,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活起来,关键就在于动画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己情绪的控制,还是受外力的控制。当然,动画片里所要实现的一切都是受导演对整个影片的把握,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观众的感受。让角色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在动作表演中体现角色的心理活动。但是,画动画的人就是容易忽略这个步骤。比如,我们在短片创作中要表现某个情境,也都是无外乎角色的走或者跑,表现力强些的角色的走、跑会带有一些空间感强烈的冲镜头的一些表现。那么,这个角色是在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进行的动作?是带有目的性的走、跑,还是被另外一个角色追逐所产生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活的角色看起来也像是死的。还有,我们对于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应该停照的就停照,应该快的就快,把该交代的情绪和动作全部的交代清楚。观众的接受程度是我们表现动作的初衷。有的老师提到中国学生作品思想性不够深刻,有个同学发言,大意说我们中国学生之所以思想不够深刻,是因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身处的环境所致。我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可能受到环境限制,但是思想是很难真正地受限制。很艺术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生活,很政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种生活,很枯燥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关键是你会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或环境进行反思,进行一定距离上的观察。在创作中,当生活变成我们的审美或思考对象的时候,生活本身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无论是好生活,还是差生活,都有人麻木,有人思考。
三、中西动画教学之比较
在美国动画专业的速写写生的一般时间为20秒,20秒时间,抓住本质的东西,你怎么画?你抓的是什么?我想,这不是来者不拒的培训班短短几天可以教出来的。而我刚接触动画的时候,以为马马虎虎拿到B就可以了。但是,老师会很严肃地告诉你,你必须作到frame by frame的播放,挑不到毛病,才可能拿到A。而一般美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都在A以上。美国本科动画学习的4年时间,前1年是绘画基础。第2年是平面动画与电脑基础,这个时候学生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相当部分的学生开始喜欢建模型,灯光渲染而转攻其他方面,而动画学生在了解基础运动规律(2d full animation对3d的重要性之大)以后的第三年,要继续专攻这个部分,然后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生命的创造——情感的表达。所以,我想说的是,动画这种感觉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我要再次强调设计不是动画。而没有任何基础在公司里面培训的坏处就是:缺乏艺术修养以及思维的积累,短期突击,让动画做到后面变成为动而动,没有情趣,没有生命力,看上去不精彩,不极致,只是ok。但是美国公司的标准不是ok,而是perfect。
美国的动画大师在强调细节的时候,我们却在举办各种所谓的动画大赛,动画节等商业行为。每年国家在强调投入资金,大力发展动画产业,但是我们的教育结构却没有根本得到改善。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东西好,但更向往新的东西,也希望自己过大富大贵的生活。就像一个人被禁锢时间太长了,一旦有机会见到外面的东西,自然觉得什么都好。中国动画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也许若干年后再看这一段,就会觉得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因为等它再回归的时候,必然会在另一个高度上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何贵清.突破动画片造型设计的惯性思维[J].装饰,2004,(6):23
[2]贾否.动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
[3]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2006,(12)
[4]张露.论中国动画中的文化失语[J].电影评介,2007,(3)
[5]段佳.中国动画向何处去[J].电影艺术,2008,(2):136
[6]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