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晚自习后,初三(5)班朱成同学拿着一条涂着牙膏的枕套来到办公室,请我给调查一下,是谁干的坏事。前一段时间,另一宿舍也曾发生过两次同样的事情。据反映,这件事的嫌疑人是同年级(4)班的郝波。
一定是他吗?带着疑问,我叫来了郝波,并请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评析:一个人越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恐惧,越容易沟通。我请郝波坐在沙发上,给他端茶,就是为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郝波,你知道昨晚有人把牙膏挤在朱成枕套上这件事吗?”我问。
“听说了。”郝波的一条腿似在轻微地抖动,小声说:“不是我干的!”
“我找你来是因为听说你知道点儿线索,你能如实告诉我吗?”
他默不做声。过了一会儿,我又说:“说说没关系,我想做这件事的同学肯定是有原因的。做错事算不了什么,如实说了,老师也会原谅的。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错事,改正了,也就没事儿了。”(评析:此处自我披露的咨询技巧为的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郝波认识到教师不是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他,这可为他的自我反省奠定基础。)
郝波双眉紧锁,嘴角似乎动了动,仍没说话。
“你可以告诉那位同学,只要承认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一不告诉家长,二不告诉班主任,三不告诉朱成,第四学校不做任何处理,只要把枕套洗干净了,由我负责送给朱成同学就可以。”我郑重作出承诺,靠近他并拍了拍他的肩头。(评析:教师的郑重承诺,拍拍肩头的关怀动作,解除了郝波的戒备、对立和恐惧心理,为其吐露真情消除了障碍。)
那波深深地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是我干的。”
我点了点头说:“能说说原因吗?”(评析:鼓励赞扬的语气似春风,它可以使人感到温馨,可以使人畅所欲言。)
郝波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我这一段时间好想干坏事,见了同学就想骂,见了别人就想打!”
我大吃一惊!思维正常的孩子怎会“好想干坏事”?正巧预备铃响了,我说:“看样子,你一定有别的原因,不会故意干坏事的。为了不影响你下午的学习,课外活动时你能来这里谈谈吗?”他点点头。(评析:从关心郝波的学习角度出发,不把做错事的原因直接归罪于他,以商量的口气说话,是打开学生心扉的好办法。)
课外活动时,郝波如约来到办公室。
“郝波,我知道你一直表现不错。这次的事,一定有原因吧?能将事实的经过告诉我吗?”我心平气和地说。
郝波稍一考虑,如实(后经过查证)地说出了事情经过。原来开学初,他和他座位后面的女同学刘小艺发生矛盾,郝波骂了她。后经过老师教育,郝波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她道了歉。谁知前几天,刘小艺因课堂回答问题失误,遭到部分同学(包括郝波)的取笑,她竟哭着跑回家叫来家长,并迁怒于郝波。教师只听一面之词,还翻以前的老帐,狠狠地批评、体罚了他,并且说:“今后和女同学发生矛盾,只要你动手动口,就都是你的错。”后来在老师的威慑下,郝波违心地认了错。故此郝波一直耿耿于怀,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但又不敢报复教师和女同学,于是迁怒于别人,产生了干坏事的想法,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后来又听到邻居的孩子郝奎(已辍学)说,他前段时间曾在初三年级宿舍里用牙膏涂他人的枕套,于是郝波就模仿郝奎,趁人不注意,把牙膏涂在朱成的枕套上。(评析:对于郝波这样一个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其行为易受他人的暗示,郝奎的恶作剧正好迎合了他的想法,为其提供了模仿的样子。)
我端过一杯茶送给他,郝波一口气喝了下去。略停一会儿,我说:“原来真有原因呀!我本来就想,你怎么会无缘无故做那种事呢?遇到你说的不平的事,我也会很气愤的。”(评析:共情的语言使师生间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和声”,于是郝波的思想闸门被彻底打开了。)
我接着问:“你和朱成有什么过节儿吗?”
郝波说:“没有,我本来不认识他。”
“假如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在你的枕套上抹上粘乎乎的牙膏,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我笑着又问。
郝波稍作思考说:“我会骂,而且我要调查出是谁干的,再给他的枕套上抹上牙膏。”
“人家要是再给你的枕套上抹牙膏呢?”我又说。
他笑了。(评析:“空椅”技术的应用令郝波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迁怒别人的报复心理不可取。)
我笑了笑又说:“朱成同学发现枕套被抹了牙膏,他骂了没有?”
郝波说:“没听他骂,只听他大声说:‘是谁在我枕套上抹的牙膏?不说出来,我去告诉老师了’。”
“好了,你好好想一想,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以后应怎么办?”我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说。
郝波听了这话,身体向沙发上一靠,双手抱着头,眼睛盯着地面,显得郑重其事,好半天才总结似地说:“第一,除了把枕套洗干净外,还要向朱成同学道歉;第二,有报复心理是不对的,特别不应该在与此事无关的同学身上出气,今后再不这样做了;第三,对老师有意见,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提出……”
他一口气说了几条,看来他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一个人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还有什么要苛求的呢?(评析:大道理不必多讲,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潜能。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促使郝波自己认识到报复心理、迁怒别人是不可取的,这是心理咨询的依赖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的体现。)
最后我说:“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在挫折中变得聪明的,希望你按照自己的说法去做,尽快地成熟起来。当然老师也不是完人,也可能做错事,我负责把你的实情、看法转达给你的老师,以便于你们沟通理解。”
“谢谢!”郝波站起来,“我马上去洗枕套。”
[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做明知不对的事情所表现的对立情绪,是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了某种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是指青少年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意义的真正理解,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一般来说,意义障碍的产生是和青少年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青少年是由童年向青年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提高,不再盲目听从家长和教师的说教,能够依据一定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事实进行判断;独立性在不断提高,要求以自己的方式和准则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情绪情感在趋于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自己的逻辑和思维判断各种事件。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是非标准明确,爱与憎明确,行为客观公正。青少年学生不仅以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求自己,也以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求和衡量教师和家长。但在这一转折过程中,由于青少年学学生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和片面,独立性和事实上的依赖性的矛盾,以及在情绪情感上的不成熟,使得青少年学生与教师和家长在许多方面容易出现抵触和冲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少年学生意义障碍的出现。青少年学生的意义障碍可以说是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
具体来说,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求;(2)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高或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3)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和对道德要求的不理解或误解;(4)教育者不适当地采取了强制的方式,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或学生感到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或没有起表率、示范作用等等。郝波同学“好想干坏事”的对立情绪正是由第(4)条原因造成的,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为使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注意上述情况,防止学生意义障碍的产生。一旦青少年学生出现意义障碍,则应针对情况,采取适合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因素的方式,设法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意义障碍,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控制,防止敌对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从教师和家长方面人手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是积极和向上的,比如公正、客观、诚实、守信等等一些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最终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相应的也会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对待和处理事情。最后,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搭起沟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对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的认识,避免学生将一切标准和准则绝对化,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
(注:文中所用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史玲玲
一定是他吗?带着疑问,我叫来了郝波,并请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评析:一个人越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恐惧,越容易沟通。我请郝波坐在沙发上,给他端茶,就是为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郝波,你知道昨晚有人把牙膏挤在朱成枕套上这件事吗?”我问。
“听说了。”郝波的一条腿似在轻微地抖动,小声说:“不是我干的!”
“我找你来是因为听说你知道点儿线索,你能如实告诉我吗?”
他默不做声。过了一会儿,我又说:“说说没关系,我想做这件事的同学肯定是有原因的。做错事算不了什么,如实说了,老师也会原谅的。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错事,改正了,也就没事儿了。”(评析:此处自我披露的咨询技巧为的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郝波认识到教师不是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他,这可为他的自我反省奠定基础。)
郝波双眉紧锁,嘴角似乎动了动,仍没说话。
“你可以告诉那位同学,只要承认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一不告诉家长,二不告诉班主任,三不告诉朱成,第四学校不做任何处理,只要把枕套洗干净了,由我负责送给朱成同学就可以。”我郑重作出承诺,靠近他并拍了拍他的肩头。(评析:教师的郑重承诺,拍拍肩头的关怀动作,解除了郝波的戒备、对立和恐惧心理,为其吐露真情消除了障碍。)
那波深深地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是我干的。”
我点了点头说:“能说说原因吗?”(评析:鼓励赞扬的语气似春风,它可以使人感到温馨,可以使人畅所欲言。)
郝波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我这一段时间好想干坏事,见了同学就想骂,见了别人就想打!”
我大吃一惊!思维正常的孩子怎会“好想干坏事”?正巧预备铃响了,我说:“看样子,你一定有别的原因,不会故意干坏事的。为了不影响你下午的学习,课外活动时你能来这里谈谈吗?”他点点头。(评析:从关心郝波的学习角度出发,不把做错事的原因直接归罪于他,以商量的口气说话,是打开学生心扉的好办法。)
课外活动时,郝波如约来到办公室。
“郝波,我知道你一直表现不错。这次的事,一定有原因吧?能将事实的经过告诉我吗?”我心平气和地说。
郝波稍一考虑,如实(后经过查证)地说出了事情经过。原来开学初,他和他座位后面的女同学刘小艺发生矛盾,郝波骂了她。后经过老师教育,郝波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她道了歉。谁知前几天,刘小艺因课堂回答问题失误,遭到部分同学(包括郝波)的取笑,她竟哭着跑回家叫来家长,并迁怒于郝波。教师只听一面之词,还翻以前的老帐,狠狠地批评、体罚了他,并且说:“今后和女同学发生矛盾,只要你动手动口,就都是你的错。”后来在老师的威慑下,郝波违心地认了错。故此郝波一直耿耿于怀,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但又不敢报复教师和女同学,于是迁怒于别人,产生了干坏事的想法,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后来又听到邻居的孩子郝奎(已辍学)说,他前段时间曾在初三年级宿舍里用牙膏涂他人的枕套,于是郝波就模仿郝奎,趁人不注意,把牙膏涂在朱成的枕套上。(评析:对于郝波这样一个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其行为易受他人的暗示,郝奎的恶作剧正好迎合了他的想法,为其提供了模仿的样子。)
我端过一杯茶送给他,郝波一口气喝了下去。略停一会儿,我说:“原来真有原因呀!我本来就想,你怎么会无缘无故做那种事呢?遇到你说的不平的事,我也会很气愤的。”(评析:共情的语言使师生间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和声”,于是郝波的思想闸门被彻底打开了。)
我接着问:“你和朱成有什么过节儿吗?”
郝波说:“没有,我本来不认识他。”
“假如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在你的枕套上抹上粘乎乎的牙膏,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我笑着又问。
郝波稍作思考说:“我会骂,而且我要调查出是谁干的,再给他的枕套上抹上牙膏。”
“人家要是再给你的枕套上抹牙膏呢?”我又说。
他笑了。(评析:“空椅”技术的应用令郝波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迁怒别人的报复心理不可取。)
我笑了笑又说:“朱成同学发现枕套被抹了牙膏,他骂了没有?”
郝波说:“没听他骂,只听他大声说:‘是谁在我枕套上抹的牙膏?不说出来,我去告诉老师了’。”
“好了,你好好想一想,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以后应怎么办?”我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说。
郝波听了这话,身体向沙发上一靠,双手抱着头,眼睛盯着地面,显得郑重其事,好半天才总结似地说:“第一,除了把枕套洗干净外,还要向朱成同学道歉;第二,有报复心理是不对的,特别不应该在与此事无关的同学身上出气,今后再不这样做了;第三,对老师有意见,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提出……”
他一口气说了几条,看来他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一个人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还有什么要苛求的呢?(评析:大道理不必多讲,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潜能。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促使郝波自己认识到报复心理、迁怒别人是不可取的,这是心理咨询的依赖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的体现。)
最后我说:“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在挫折中变得聪明的,希望你按照自己的说法去做,尽快地成熟起来。当然老师也不是完人,也可能做错事,我负责把你的实情、看法转达给你的老师,以便于你们沟通理解。”
“谢谢!”郝波站起来,“我马上去洗枕套。”
[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做明知不对的事情所表现的对立情绪,是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了某种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是指青少年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意义的真正理解,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一般来说,意义障碍的产生是和青少年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青少年是由童年向青年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提高,不再盲目听从家长和教师的说教,能够依据一定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事实进行判断;独立性在不断提高,要求以自己的方式和准则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情绪情感在趋于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自己的逻辑和思维判断各种事件。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是非标准明确,爱与憎明确,行为客观公正。青少年学生不仅以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求自己,也以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求和衡量教师和家长。但在这一转折过程中,由于青少年学学生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和片面,独立性和事实上的依赖性的矛盾,以及在情绪情感上的不成熟,使得青少年学生与教师和家长在许多方面容易出现抵触和冲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少年学生意义障碍的出现。青少年学生的意义障碍可以说是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
具体来说,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求;(2)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高或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3)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和对道德要求的不理解或误解;(4)教育者不适当地采取了强制的方式,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或学生感到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或没有起表率、示范作用等等。郝波同学“好想干坏事”的对立情绪正是由第(4)条原因造成的,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为使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注意上述情况,防止学生意义障碍的产生。一旦青少年学生出现意义障碍,则应针对情况,采取适合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因素的方式,设法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意义障碍,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控制,防止敌对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从教师和家长方面人手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是积极和向上的,比如公正、客观、诚实、守信等等一些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最终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相应的也会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对待和处理事情。最后,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搭起沟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对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的认识,避免学生将一切标准和准则绝对化,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
(注:文中所用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史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