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就是从玩石头开始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足以充当醒目的标点符号。
对西泠印社印象最深的,是石头。准确地说,是文人玩石头。
其实说起来话长,人类文明就是从玩石头开始的。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里很潇洒地说过:“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拣石头作武器,凿石头作工具,磨石头作礼器,搬石头作祭坛,雕石头作神像……一路玩石头,一路留下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殿、玛雅金字塔、英格兰巨石阵、巴米扬大佛、吴哥窟、复活节岛石人像等石文化巨迹。它们都是巨迹,在人类文明史上足以充当醒目的标点符号。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巨迹,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但是,正如同那些外国的石文化巨迹一样,它们也都是宗教激情的产物。
那么,有没有宗教激情之外的石文化呢?
有的。西方世界经典的例子有古罗马贵族的庭院、浴室,那是用石头营建的世俗生活在排场和气派上可能达到的极致。因此,两千多年来,无论在什么朝代,罗马柱、罗马喷泉,永远是所谓贵族邸宅的符号。
还有一种同宗教激情无关的石文化,那就是中国的摩崖石刻。现在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可能是石鼓文,是秦国的旧物,然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刻石。再以后重要的就是东汉的石经,再接下来重要的刻石文字就应该是墓志了。大约从唐代起,在北方的燕地一处偏僻的山沟里,一群和尚开始了为期一千年的镌刻石经的活动,数以万计的石经板被藏入山洞和地穴中,等待着佛法末世那个灾难性的日子来临。这就是后来被发现的北京房山石经。
当然,最普遍的个人化的刻石活动,产生于文人雅士的游山玩水中。大约也是从唐代起,一些宦游于各地任所的文官们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游踪留在大自然之中,记录自己人生的鸿爪以及同某地的缘分,于是,他们会写下×××到此一游,同游者×××,×××的墨稿,留下几两纹银,交与某一石工,将其题名游击或者一首纪游诗择一石壁凿上。此风到宋代更炽,而到了明代,几至于著名的景点已无闲壁。这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文心雕石。
要看文心雕石,有一处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西湖小孤山上的西泠印社。由于吴昌硕担任过西泠印社的社长,使得这个位子人人钦羡又人人不敢坐。吴昌硕当然是实至名归。他晚年以书画名重海上,较少治印,但他最早是以篆刻名动天下的。这个人好像生来就要玩石頭的,名字中就有一块大石头:昌硕,又号仓石、苍石,就是离不开石头,横竖叫人呼其名号时记住他生来与石头有缘。他是十四岁上开始学治印,获一石不易,故而屡加磨刻,一生治印无数。他的印风开一代风气,大朴不雕,粗头乱服,残破斑斓,流动中有坚凝,秀丽中多苍劲,有一种天然放旷的风韵,盖深味于石之精神肌理。他的书法启蒙也是在石头上完成的,吴昌硕早年家贫,无资购纸笔,晨起或耕余总是在檐前石板上用秃笔蘸水练字,从无间断。及长,得石鼓文,于是日日临摹,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之境界。他自己写诗云:“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吴昌硕的画以浑厚豪放为宗,以金石气入画,开创出一个新的审美世界。他有这样的题画句:“梅花、水仙、石头,吾谓三友。静中相对,无势力心,无机械心,形迹两忘,超然尘垢之外,世有此嘉宾,焉得不揖之上坐?”他还说:“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珑在奇古,人笑曰:此仓石居士自写照也。”这位以石头自写照的艺术家,在四十九岁过世时曾随笔摘记生平交友传略,约二十余篇,定名为《石交录》。以石交友,以石定友,玩石至此,蔑以加矣!
对西泠印社印象最深的,是石头。准确地说,是文人玩石头。
其实说起来话长,人类文明就是从玩石头开始的。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里很潇洒地说过:“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拣石头作武器,凿石头作工具,磨石头作礼器,搬石头作祭坛,雕石头作神像……一路玩石头,一路留下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殿、玛雅金字塔、英格兰巨石阵、巴米扬大佛、吴哥窟、复活节岛石人像等石文化巨迹。它们都是巨迹,在人类文明史上足以充当醒目的标点符号。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巨迹,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但是,正如同那些外国的石文化巨迹一样,它们也都是宗教激情的产物。
那么,有没有宗教激情之外的石文化呢?
有的。西方世界经典的例子有古罗马贵族的庭院、浴室,那是用石头营建的世俗生活在排场和气派上可能达到的极致。因此,两千多年来,无论在什么朝代,罗马柱、罗马喷泉,永远是所谓贵族邸宅的符号。
还有一种同宗教激情无关的石文化,那就是中国的摩崖石刻。现在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可能是石鼓文,是秦国的旧物,然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刻石。再以后重要的就是东汉的石经,再接下来重要的刻石文字就应该是墓志了。大约从唐代起,在北方的燕地一处偏僻的山沟里,一群和尚开始了为期一千年的镌刻石经的活动,数以万计的石经板被藏入山洞和地穴中,等待着佛法末世那个灾难性的日子来临。这就是后来被发现的北京房山石经。
当然,最普遍的个人化的刻石活动,产生于文人雅士的游山玩水中。大约也是从唐代起,一些宦游于各地任所的文官们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游踪留在大自然之中,记录自己人生的鸿爪以及同某地的缘分,于是,他们会写下×××到此一游,同游者×××,×××的墨稿,留下几两纹银,交与某一石工,将其题名游击或者一首纪游诗择一石壁凿上。此风到宋代更炽,而到了明代,几至于著名的景点已无闲壁。这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文心雕石。
要看文心雕石,有一处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西湖小孤山上的西泠印社。由于吴昌硕担任过西泠印社的社长,使得这个位子人人钦羡又人人不敢坐。吴昌硕当然是实至名归。他晚年以书画名重海上,较少治印,但他最早是以篆刻名动天下的。这个人好像生来就要玩石頭的,名字中就有一块大石头:昌硕,又号仓石、苍石,就是离不开石头,横竖叫人呼其名号时记住他生来与石头有缘。他是十四岁上开始学治印,获一石不易,故而屡加磨刻,一生治印无数。他的印风开一代风气,大朴不雕,粗头乱服,残破斑斓,流动中有坚凝,秀丽中多苍劲,有一种天然放旷的风韵,盖深味于石之精神肌理。他的书法启蒙也是在石头上完成的,吴昌硕早年家贫,无资购纸笔,晨起或耕余总是在檐前石板上用秃笔蘸水练字,从无间断。及长,得石鼓文,于是日日临摹,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之境界。他自己写诗云:“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吴昌硕的画以浑厚豪放为宗,以金石气入画,开创出一个新的审美世界。他有这样的题画句:“梅花、水仙、石头,吾谓三友。静中相对,无势力心,无机械心,形迹两忘,超然尘垢之外,世有此嘉宾,焉得不揖之上坐?”他还说:“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珑在奇古,人笑曰:此仓石居士自写照也。”这位以石头自写照的艺术家,在四十九岁过世时曾随笔摘记生平交友传略,约二十余篇,定名为《石交录》。以石交友,以石定友,玩石至此,蔑以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