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蘇州拙政园西园中,有一座别致的扇形小亭,立于水中小岛上,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小亭名即轩题额“与谁同坐轩”,乃姚孟起的隶书,取意苏东坡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轩题额两旁悬挂的是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杜甫诗《后游》,由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如此妙处,与谁同坐呢?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写的是和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的情景。此时的苏轼是二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蘇州拙政园西园中,有一座别致的扇形小亭,立于水中小岛上,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小亭名即轩题额“与谁同坐轩”,乃姚孟起的隶书,取意苏东坡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轩题额两旁悬挂的是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杜甫诗《后游》,由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
如此妙处,与谁同坐呢?
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写的是和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的情景。此时的苏轼是二赴杭州任职。“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词的上片,作者写自己独享明月清风,这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不媚世俗清雅俊逸的文人风骨。“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这是词的下片,作者的诗友袁公济乘着另外一辆车赶过来了,两人同坐胡床,赋诗唱和,共分美色。苏东坡天性达观率性,一生乐游乐交,得了美景佳处,自然愿意与人分享。当然,这也得分人,如果是程颐,怕坐不到一起,两人话不投机。
杜甫写《后游》是流落西南的时候,当时中原未定,百姓多艰,诗人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借山水来抒怀。“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这首诗看似作者写再游修觉寺时的愉悦心情,而实内心沉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乐能几许?但令诗圣想不到的是,他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被后人放进风月亭中,却再恰当不过了;而假若一切皆有可能,杜甫肯定想与李白在这个小亭中坐一坐的。杜甫和李白一生见过三次,准确说是两年里见过三次,两人结伴旅游,同访隐士,把酒赋诗,还讨论了炼丹术,可谓投缘。第三次在兖州分别时,杜甫赠诗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赠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何绍基也是清末书法大家、诗人,官也做到了四川学政,但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降官调职,而他干脆辞官讲学,在山东、湖南的书院教书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并卒于苏州,所以苏州亭阁尊他的字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采用的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便是何绍基题写的。那么,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何绍基想必是乐意与杜甫同坐的。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有风骨的人,意气相投啊。何绍基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那句:“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令人称绝。
与谁同坐?来到与谁同坐轩的游客都要面对这样的提问。事实上,就旅游而言,短暂体验,休闲娱乐,快乐就行。但漫漫人生,滚滚红尘,与谁同坐,便体现了一个人的节操和志趣。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飞蓬在初春的野地上野蛮生长,细碎的叶子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春末夏初,它生命里的俏皮可爱才通过美丽的花序跳出来,给野地一个惊喜。金黄的花蕊,纤巧的花瓣,飞蓬没有大家闺秀的雍容气度,却俏丽活泼野得可爱。它们星星一样闪烁在老家村后的土坡上。我们在弥漫着花香的草丛里,不厌其烦地捉迷藏,它们就晃着可爱的小脑袋,为我们呐喊。我和妹妹最喜欢跟妈妈去野地。我们像叽叽喳喳的小鸟,总是停下来摘花,想数数它有多少片花瓣
掀开黑魆魆的木头盖子,一缸清洌的井水,明亮亮一片,闪烁着乡村的容颜。竹制的勺子扣到缸沿,像用乡音与童年伙伴打招呼,“嗡——嗡”,彼此回应着。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乡下人离不开水缸。在老家,水缸多半是粗陶制品,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环抱,缸内有一层深褐色的釉,依稀照见人影。水缸由一抔土、一汪水,糅合成形,放置烈火中煅烧而成。它源于大地,朴实无华,像极了水缸边生活的老百姓;它踏踏实实地进入寻常人家,一点一
在一个极为炎热的夏日夜晚,独自窝在学校的办公室乱翻书,突然看到一本好久未曾打开的旧时相册,一张張地翻阅和追忆,祖母的照片蓦然映入了眼帘,慈眉善目一身旧式黑色服装的她在柔和灯光的映照下那么慈祥地看着我,仿佛在责备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到故乡探亲,又好像在叮咛我别太熬夜,早点回家休憩。多么亲切的一种心灵之间的互动,那些在繁忙的日子里被尘封的往事奔涌而来,应接不暇,让我沉浸在对童年的追忆之中。我常常对父母和
父亲成为大厨,最初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母亲患类风湿病已近40年,她的左右腿髋关节近10年里分别置了“假体”,不能长时间站立;再之,母亲的风湿病已至中晚期,她的手脚严重变形,尤其是双手,一丁点力气都使不上,连筷子都要用特制的很轻很轻的小竹筷。母亲不得不告别厨房,父亲不得不接任“大厨”。父母当年在单位里都是干部,在家乡陕西汉中光荣退休。他们膝下4个孩子,我排行老二,在北京工作;其他三姐弟都在汉中
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精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冬天的傍晚,崇明岛上一个普通的村庄。一个黄姓家庭的成员们正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因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失踪一整天了。那是我的爷爷。据奶奶说,当天早晨还没有天亮的时候,爷爷就反常地早早起床了。在她还感到纳闷的时候,爷爷回答了句“我要出去旅游了”。奶奶以为他在开玩笑,于是也没有理他。想不到我们全家人再次见到爷爷居然是十天后的下午。爷爷真的去旅游了,一个60多岁的人,来了一场说走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以为,古人说的水不完全指清水,也有茶水,还可能有酒水,当然不应该有油水。我们自知还算不上真君子,所以不能免俗地要礼尚往来,但却有个共识:在一切可以作为礼品的东西中,茶叶是最能拿出手也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虽然茶也是物质,但因茶色染人目,茶味香人齿,就有了浓郁的情味,也就可以说是君子之交浓如茶了。虽然对喝茶并无讲究,但我却习惯性地喝绿茶,这全因一个“绿”字的诱惑,而绿茶中我又最爱喝“竹
有清一代文学家,龚自珍是我印象较深者之一。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晚清晦暗的天空: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48岁辞官,次年暴卒,享年不足半百,因其思想的精锐和著作的成就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柳亚子语)。其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小就耳熟能详。 散文《病梅馆记》则是我记忆最深的一则小品。 《病梅馆记》写了盛产梅花的江浙一带当时的一
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形象地体现在一个“捡”字上,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而写实的表达,也是汉文化中调侃文化的形象化体现。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个著名的“捡漏王”。他手中许多的珍贵文物,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当年他用仨瓜俩枣的小钱换来的古玩,如今都涨价成百上千倍,有
在上海念大学时,中文系每月至少有两次雅集,饮酒时常常行“飞花令”。就是行酒令的人饮一口酒,先念一句诗或词,不论是自己作的,还是古人现成句,必定得包含一个“花”字;挨着个儿向右点,点到谁是“花”字,谁就得饮酒;饮后,再由饮者接下去吟一句,再向下点,非常紧凑、有趣。上的每一道菜,我们也时常以诗词来比配象征。例如明明是香酥鸭,看那干干黑黑的样子,却说它是“枯藤老树昏鸦”。端上一大碗比较清淡的汤,就念“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