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法国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比较忠实于雨果的原著。它以其音乐的旋律美、演员的演唱美、剧作的风格美强烈地吸引着观众,堪称艺术界的瑰宝。
  关键词:音乐剧 旋律美 演唱美 风格美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并在1998年1月的法国戛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随后,该剧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的好评。本文用文艺理论来对这部音乐剧的艺术美进行分析。
   一 音乐的旋律美
   音乐是音乐剧之体、之形,之外貌,音乐剧需要把旋律美完全展现出来,才能使剧作内涵得以充分的诠释。《巴黎圣母院》的旋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二是音乐音调高低的不同。
   传统音乐剧重视美声唱法,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却把流行音乐植入其中,这使其音乐风格多样化。剧中的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是吉普赛人,吉普赛音乐也就成为本剧的应有之义。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他们天生聪明,以较低的姿态生存,却常常赢得更多的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因此被西方社会所排斥。在西方文化上视他们为野人,恶人。吉普赛女性大多能歌善舞,本剧中也展现了吉普赛的音乐文化。第一幕《吉普赛人》中,以吉普赛音乐的方式诉说着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此段吉普赛音乐,既有西班牙的风格,又有西亚的色彩。这些音乐元素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展现,如加西莫多的一些唱段。这种音乐展现了此剧的异域风采。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如第一幕中《爱斯梅拉达,你明了》其中较为尖锐的音乐。这种尖锐的声音配合快速的节奏,为音乐剧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第二,香颂歌谣的使用平添了法国文化细腻精致的情调。香颂是法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它把唯美的曲调、浪漫的抒情与大胆的叙事相结合。本剧中爱斯梅拉达唱的《菲比斯》、《他灿烂太阳》都属于这种艺术。还有教堂音乐元素的加入,也为音乐剧平添了欧洲异域风情。这在音乐剧中虽不多见,并且也不是主要的形式,甚至更多的是背景伴唱,但是它的点染就为音乐剧增加了色彩。这样多风格浑然一体的音乐剧,尤如七种色彩构成的阳光,让《巴黎圣母院》的旋律更加丰富,更加优美,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音调高低的不同,为音乐剧增添了旋律美。不同音高的音符如果以一定的节奏排列,就会形成各具特点的旋律。不同的旋律体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甚至也会体现出其时代特色和个人的特色。如果再能加上和声,就能使其节奏更加富有特色。下面我们结合作品来分析其旋律美。在《巴黎圣母院》的原著中,作者开篇介绍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音乐剧中通过诗人甘果瓦的吟诵,把观众带入到了情境之中。此时,剧作以简单的吉他和弦琶音做为伴奏。刚开始的部分,其语调平直;随着情感的迸发,调音与音域节节高升,至演唱时,又突然扬起,正当高声吸引人时,语音又缓缓下降,每个乐句好像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在此过程中,音乐每反复一次,高昂激越的情绪就会再一次扬起。音乐剧就是在这种音调的高高低低中引入剧情:
   “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时值1482年,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运用意象和诗韵,试着赋予它生命,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诗人和吟游诗人唱着爱曲情歌,许诺要带给全人类,一个更好的明天。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一群野蛮人聚集在各个城门,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世界临近末日,预言了西元两千年的今日。”
   音乐剧的序曲,尤其是音乐的情感营造了悲剧的气氛,这与小说中原著描写巴黎圣母院的情形相似。小说中巴黎圣母院高耸入云,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ANKH(宿命)。小说以这种隐喻的方式告诉观众,故事结局是悲剧。音乐剧则以音乐的节奏和诗人吟唱与之暗合。暗示在命运面前,人类终将无能为力,暗示在那个时代,在宗教思想的束缚下,即使是人类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爱与美都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二 演员的演唱美
   音乐剧,演员的演唱是音乐剧的重要一环。演员的声演唱美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主要部分。这部剧中七位演员的演唱各具特点,他们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美,把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都栩栩如生地传达了出来。剧中乞丐王克罗盼的演唱,其声音与气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略带沙哑的独特嗓音加上他的中气,使声音有一种钢般的硬质。他对不公平的世界予以批判,其愤怒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演员的传唱以强烈的节奏来展现,整个节奏多是三拍子,以呐喊般的声音直指人心。而这种三拍式,也象征了吉普赛人原始率真的舞步和激动跳跃的脉搏。然后,在和声中又出现反向下降,其低沉逐渐变弱,形成了四度音程模式的不断循环,象征着吉普赛人流离失所,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和欺压时,其绝望生活的悲剧际遇。在克罗盼的歌声中我们体会到演員演唱的悲壮美。他把吉普赛这一类人的生活状况以歌唱的方式写实地传达了出来。
   剧中爱斯梅拉达的演唱,更是全剧中的亮点。每个部分,她的演唱均能展示出她某个时段的性格和过往历程。下面我们以第一部分来说明。音乐剧一开始是爱斯梅拉达的吟唱,那是以一种优美的低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再加上电子合成器形成的朦胧和声效果,给观众谜一般的感觉。音乐剧也以此种方式暗示了它谜一样的身份。而随后她的唱词,更是与之相合。“我是个吉普赛女郎,没人知道我来自何方。吉普赛女郎,我浪迹天涯,谁又知道我明天的去向”。这几句揭示了她地位的低下,生活处于流浪的状态,没有理想和生活的目标。这时,音乐剧以《奇迹之殿》再次由克罗盼向观众介绍其吉普赛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又以乐曲的方式暗示其生活的矛盾。这一部分,音乐以小调与大调的反复渲染,交替出现,象征了爱斯梅拉达生活中“光明”与“黑暗”、“善良”与“丑恶”的斗争。
   在《圣母玛利亚颂》中,音乐剧表现了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伤感情绪。这段演员的演唱同样非常优美。这一段,演员演唱的情绪一会儿是低吟式的,一会儿又是高亢式的。但由于这支曲子是在12/8的拍子下展开的,加上用吉他伴奏,感觉演员唱的不是走在感情的极端,而是在整体平缓的氛围中进行,如一条流淌的小河,虽然偶尔也有波浪翻滚的时刻,但由于是在人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它的起伏整体上还算是平缓的。但是反复的音乐旋律,承载着爱斯梅拉达对圣母玛利亚的祈祷,承载着她由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无限的感伤。这种伤感悠远流长,于平缓中包蕴着深刻。由于演员将演唱把握得十分准确,使唱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增添了无限的意境。
   音乐剧的情感高潮集中在《撕裂》部分。这一部分描述了三个男人对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长得极丑,但他内心深处也爱着爱斯梅拉达,并一次次对她的保护来表达这种爱情。在他受到世人无边的蔑视眼神和言语下,爱斯梅拉达对于他来说是一位纯洁美丽的天使,是其生命中的一束阳光。他仰视她,崇拜她,迷恋她。内心深处希望“他的手能拂过她的长发”。对于副主教克洛德来说,爱斯梅拉达亦是一个美丽的诱惑。他说:我看过无数美丽的姑娘,但一回到圣母院,他都会把她们忘记。一看到爱斯梅拉达,他就会动心。回到圣母院,他认为她是魔鬼,并希望自己下次再见到她时,把她当作魔鬼。可是,每当再一次见到爱斯梅拉达时,他就希望能见到她一千次。对于法比来说,爱斯梅拉达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他生活中众多女性中最普通的一位。他并不把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当一回事。在音乐剧中,三位男演员在舞台上各据一方,他们一同演唱歌曲《佳人》。这是一首男声三重唱的作品。三重唱形式简单,旋律相同,但调性却按他们演出的顺序逐渐升高。他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感,用三重唱表达了他们不同的爱恋。这种巧妙的音乐组合,为音乐剧增添了华美的色彩。
   三 剧作的风格美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优秀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家雨果早在1827年就提出了他作品中的美学原则。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小说正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人物的塑造,让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内外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也是按这一原则来编排的。法国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在已知观众已经熟悉了小说的前提下进行编排音乐剧的,它通过人物形象的设置、歌曲旋律的调整、舞蹈动作的演绎以及舞台的艺术效果来体现雨果原著中的艺术风格。
   在人物设置上,女主角娇小玲珑,男主角身材魁梧;女主角楚楚动人,男主角(主要指加西莫多)外形奇丑无比。这种强弱对比,在音乐剧中还通过歌曲的舒缓来展现。有时歌曲平静柔美,有时急速有力。静时如万里睛空,紧张则似乱石穿空,舞蹈亦是如此。舞台上也从色彩强弱,灯光明暗来映衬。总之,雨果的对比原则,都是通过舞台上的各种艺术效果来展示的。这与中国文艺理论中的婉约与豪放、阴柔与阳刚十分相似。在音乐剧中,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来调动观众的情感,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来彰显正义,彰显人性的不可压抑与中世纪宗教对人的束缚。音乐剧与原著一样,强化美与丑。爱斯梅拉达几乎美到极致,加西莫多外形则丑到极致,克洛德与法比的心灵也丑到了极致。爱斯梅拉达,“她的歌喉,也像她的舞蹈、她的姿色一样动人,难以用言语形容,叫人消魂荡魄。可以这么说,这歌声清纯、嘹亮、空灵、悠扬;旋律如鲜花不停开放,音调抑扬顿挫,节奏千变万化;再说,歌词句子简短,间夹着尖声和嘘声的音符;还有,音阶急速跳跃,连夜莺也要甘拜下风,却始终保持着和谐;还有,八度音唱得那么纏绵荡漾,就像这年轻歌女的胸部那样,时起时落,忽高忽低。她那张秀丽的脸孔,随着歌声万般情愫的变化,其表情也从最狂乱的激情直至最纯贞的尊严,变幻莫测”。音乐剧的表演如原著这种描写一样,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的美。而加西莫多丑到吓人,克洛德内心的罪恶以至于要让爱斯梅拉达,要么嫁给他,要么送她上绞刑台。
   音乐剧也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强化悲剧效果。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爱斯梅拉达作为美的化身,却是非常的纯真,她把法比逢场作戏的感情当作真正的爱情。当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以优美的旋律表明自己对法比的无限深情时,观众内心也为这种情感所感动,同时也为女主人公的未来而担忧。此时,我们既为她的悲剧行为而同情,也为她不应有此劫难而怜悯恐惧。女主人公至善至美至纯,与社会现实的至恶至丑至浑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悲剧性也更加强烈。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的理想和势力冲突;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从这个意义来看,克洛德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本应有正当追求爱情的权利,是由于宗教思想的束缚才导致他人性的扭曲。加西莫多则是因为外形的丑而导致内心的痛。音乐剧则通过他们的吟唱传达了这种悲剧效果。
  
   参考文献:
   [1]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陶辛:《〈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1期。
   [3] 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文献
一、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在阶级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历代反动剥削阶级统治的结果,自然资源由于掠夺性的开发与利用,而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对于生物界的影响特别显著
西门子向蔡司·耶那出售气体激光生产线卡尔·蔡司耶那公司采用了西门子公司的气体激光器生产线,包括二氧化碳、氦一氖以及氩离子激光器。三月中旬达成协议的有关经济条款并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法兰克福学派通常被认为是“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的始作俑者,而英国文化研究又被视为传播批判理论的重镇。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是无法对两者的批判实质进行区分的。从理
我国有辽阔的海岸线,分布着大量的重型盐碱地,有些是不久前的退海之地,海水有时还要侵入。这些地区一直是造林工作上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已经开始注
柏木(Cupressus fanebris)又名川柏、垂条柏、香扁柏、柏枝树,是我国南方重要乡土树种,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用途广泛。在我国南方自然分布较广,但在我省丘陵地区却不
全国第八届“三束”学术年会征文由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和生产技术学分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电子束、离子束、光子束(三束)学术年会将于1995年第二季度在广西桂林召
必须承认,现实中的很多渎职犯罪尚未得到充分暴露和应有的查处。一起起重大矿难等安全责任事故的背后,一件件肆意践踏环保法律法规尊严的案件背后,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相关部门
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战役中,武警四川总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胡主席关于“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
香港电子部件及元件市场据估计1993年为约160亿美元,以后几年的年增长率为2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整机出口地区之一,香港是最大OEM(原始设备生产)电子部件及元件消费者.美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