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对话:学生教师文本评论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分析
  《诗人谈诗》是一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第二阶段讨论,围绕曾卓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两个阶段的学习研讨过程,教者试图通过学生、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组: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导入语
  现代作家鲁藜,18岁开始写诗。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等,著作如此之丰,其中必有很多佳作精品。但当代著名诗人曾卓却只对他的《一个深夜的记忆》情有独钟,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寻求答案吧。(板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二)活动组织
  【活动1】诵读新诗,初步探究(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渡语:在学习评论之前,我们先来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同学们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该如何朗读这首诗(即该如何处理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
  明确: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处理好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注意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进入诗的意境中去。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
  (相机板书: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
  以上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在教者的搀扶下逐渐地去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文本(课文),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的一次心灵对话。“学生―文本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活动2】品味诗歌,感知方法(本环节主要是学生合作交流)
  1.回顾刚才我们对诗歌的赏析过程,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欣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发言,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善于捕捉诗中的意象;
  我以为是阳光;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有星流过旷野去;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二,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深夜里,“我”误把月光当日光后发现还在黑夜里,周围宁静的氛围让我感到“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三,要领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
  体会作者那种对黎明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憧憬的情感。
  第四,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品味出其柔和与动感;“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等句子,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那黎明的音响似乎就是黎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结合当时的抗战背景,把诗人的思想上升到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低潮,体会到了“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诗歌的最后一句“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的孤独和寂寞。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一教学建议十分强调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朱自清与叶圣陶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鲁迅小说名篇的批注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教学课文《一个深夜的记忆》时,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如:“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做到阅读经典常读常新。
  第三组: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的对话
  【活动3】阅读评论,提升能力
  1.作者曾卓在评论时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
  明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抓住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来进行评论的。
  2.作者紧扣中心,以怎样的思路进行评论的?
  3.阅读第二层,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诗歌有独到的体会和见解的语句。
  学生自由寻找,自由点评。
  4.把这些句子删去,可以吗?
  明确:评论就是要写出读诗的独特感受,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5.分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诗人认为原诗是乐观的心情,而我们却读出了原诗的寂寞和孤独。
  ☆见解独到、联想丰富、思路清晰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思维层次、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时必然产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学生正是在借助《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的阅读,让自己的的个性化阅读,走向更高的阅读境界。通过探讨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引导学生接触、阅读有关文本的评论,与之对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拓展赏析,实战演练
  课后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三、活动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与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对话中培养素养。在现今信息社会时代,语文教学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文本(教科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应对变化,能够与众多的教学资源相互渗透、沟通、衔接和对话,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师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文本及文本相关者对话,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与灵性之光。因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及与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二附中)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它着重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视角,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响应了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能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力度,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及时间。至此,本文就多年一线初中教学经验提出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构建主义
【内容摘要】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良好有效的
中考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審题、立意、组织材料、润色文字等功夫,交出一份既能表达个人丰富情感,又语言通顺、力求新颖的文章来,这着实让很多人头痛。他们不是作陈词滥调、记流水账,就是多发无病呻吟、说着言不由衷的梦语。同样,许多老师似乎也无计可施,找不到作文教学的的杠杆。作文教与学的死穴到底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通学生写作思路的任督二脉?  阅读、写作 互为表里  《语文课程标准》明
内容摘要】从初中二年级甚至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的英语成绩呈悬殊态势,两级分化现象逐渐严重。不少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丧失信心。笔者通过调查后认为:中学生英语过早两极分化的现象与英语听力教学有很大关系。本文将七年级上册Unit7 Integrated skills听力教学为例,阐释了动态教学与静态教学相结合下英语听力的教学设计。通过“动静结合”这一方法,激励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从而提升听力能
【内容摘要】本文以话题作文《真情》为例,分析了学生写作视野窄化的主要原因,并从展开联想想象,提高写作深度;丰富人生经历,拓宽写作广度;扩大写作视野,关注观察自然;留给学生空间,积淀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就提高高中生写作深度与广度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 话题 深度 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学生写作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下面我就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
诗歌形象的可感性要求诗人大量运用通感。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受及内心感受沟通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影响,综合运用,去感知客观事物,描摹主观情绪感受。”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通感就已被大量地使用。《礼记·乐记》中用“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比喻来描绘歌声,把视觉和听觉通联起来。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用“针尖”来极言促织发音之尖细,把听觉融在触觉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已经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究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二是老师作文教学方法尤其是批改方法存在问题,三是学生积累不够,难以提高作文的质量。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有所启迪。  一、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训练体系  怎样制定作文教学体系呢?作文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写作能力的
浙江省高一新课程地理必修(I)采用的湘教版,《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这节内容从课本36页到42页,共7页,容量大!根据浙江省关于新课程中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各学校老师的建议,这节内容分两课时上。第一节内容上到41页“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上面,也就是说,“板块构造学说”和“内力作用”部分共5页,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短短2页左右的内容,也上一节课。因此有老师反映:这部分内容太
从劳动中产生的“杭育杭育”派开始,中国诗歌开始了它在中国文学的征程。诗歌是五千年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内蕴,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诗歌的形象性,音乐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可本该是诗意浓烈,醉人心脾的古典诗歌却为现在的学生所忽视,导致鉴赏诗歌的能力缺乏。所以古典诗歌教学必然也是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笔者自参加高中教学以来,一直任教理科班,认为理科生诗歌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