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分析
《诗人谈诗》是一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第二阶段讨论,围绕曾卓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两个阶段的学习研讨过程,教者试图通过学生、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组: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导入语
现代作家鲁藜,18岁开始写诗。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等,著作如此之丰,其中必有很多佳作精品。但当代著名诗人曾卓却只对他的《一个深夜的记忆》情有独钟,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寻求答案吧。(板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二)活动组织
【活动1】诵读新诗,初步探究(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渡语:在学习评论之前,我们先来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同学们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该如何朗读这首诗(即该如何处理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
明确: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处理好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注意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进入诗的意境中去。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
(相机板书: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
以上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在教者的搀扶下逐渐地去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文本(课文),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的一次心灵对话。“学生―文本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活动2】品味诗歌,感知方法(本环节主要是学生合作交流)
1.回顾刚才我们对诗歌的赏析过程,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欣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发言,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善于捕捉诗中的意象;
我以为是阳光;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有星流过旷野去;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二,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深夜里,“我”误把月光当日光后发现还在黑夜里,周围宁静的氛围让我感到“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三,要领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
体会作者那种对黎明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憧憬的情感。
第四,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品味出其柔和与动感;“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等句子,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那黎明的音响似乎就是黎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结合当时的抗战背景,把诗人的思想上升到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低潮,体会到了“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诗歌的最后一句“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的孤独和寂寞。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一教学建议十分强调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朱自清与叶圣陶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鲁迅小说名篇的批注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教学课文《一个深夜的记忆》时,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如:“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做到阅读经典常读常新。
第三组: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的对话
【活动3】阅读评论,提升能力
1.作者曾卓在评论时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
明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抓住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来进行评论的。
2.作者紧扣中心,以怎样的思路进行评论的?
3.阅读第二层,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诗歌有独到的体会和见解的语句。
学生自由寻找,自由点评。
4.把这些句子删去,可以吗?
明确:评论就是要写出读诗的独特感受,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5.分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诗人认为原诗是乐观的心情,而我们却读出了原诗的寂寞和孤独。
☆见解独到、联想丰富、思路清晰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思维层次、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时必然产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学生正是在借助《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的阅读,让自己的的个性化阅读,走向更高的阅读境界。通过探讨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引导学生接触、阅读有关文本的评论,与之对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拓展赏析,实战演练
课后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三、活动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与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对话中培养素养。在现今信息社会时代,语文教学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文本(教科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应对变化,能够与众多的教学资源相互渗透、沟通、衔接和对话,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师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文本及文本相关者对话,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与灵性之光。因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及与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二附中)
《诗人谈诗》是一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第二阶段讨论,围绕曾卓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两个阶段的学习研讨过程,教者试图通过学生、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组: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导入语
现代作家鲁藜,18岁开始写诗。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等,著作如此之丰,其中必有很多佳作精品。但当代著名诗人曾卓却只对他的《一个深夜的记忆》情有独钟,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寻求答案吧。(板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二)活动组织
【活动1】诵读新诗,初步探究(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渡语:在学习评论之前,我们先来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同学们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该如何朗读这首诗(即该如何处理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
明确: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处理好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注意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进入诗的意境中去。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
(相机板书: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
以上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在教者的搀扶下逐渐地去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文本(课文),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分析技巧及语言的一次心灵对话。“学生―文本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活动2】品味诗歌,感知方法(本环节主要是学生合作交流)
1.回顾刚才我们对诗歌的赏析过程,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欣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发言,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善于捕捉诗中的意象;
我以为是阳光;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有星流过旷野去;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二,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深夜里,“我”误把月光当日光后发现还在黑夜里,周围宁静的氛围让我感到“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三,要领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
体会作者那种对黎明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憧憬的情感。
第四,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品味出其柔和与动感;“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等句子,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那黎明的音响似乎就是黎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结合当时的抗战背景,把诗人的思想上升到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低潮,体会到了“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诗歌的最后一句“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的孤独和寂寞。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一教学建议十分强调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朱自清与叶圣陶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鲁迅小说名篇的批注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教学课文《一个深夜的记忆》时,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如:“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隐含着人们期盼早日将日寇赶出国门,早日得解放的呼声。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做到阅读经典常读常新。
第三组: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的对话
【活动3】阅读评论,提升能力
1.作者曾卓在评论时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
明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抓住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来进行评论的。
2.作者紧扣中心,以怎样的思路进行评论的?
3.阅读第二层,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诗歌有独到的体会和见解的语句。
学生自由寻找,自由点评。
4.把这些句子删去,可以吗?
明确:评论就是要写出读诗的独特感受,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5.分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诗人认为原诗是乐观的心情,而我们却读出了原诗的寂寞和孤独。
☆见解独到、联想丰富、思路清晰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教师、评论家之间思维层次、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时必然产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学生正是在借助《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的阅读,让自己的的个性化阅读,走向更高的阅读境界。通过探讨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引导学生接触、阅读有关文本的评论,与之对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拓展赏析,实战演练
课后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三、活动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与教师、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对话中培养素养。在现今信息社会时代,语文教学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文本(教科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应对变化,能够与众多的教学资源相互渗透、沟通、衔接和对话,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师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文本及文本相关者对话,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与灵性之光。因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及与文本评论家之间的多重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二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