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青年教师,谈起教研都有些胆怯,很是畏难,不知起点在哪里,久而久之,心中便没有了教研的意识。笔者通过对多位青年教师入职之初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能够很快进入教学教研状态的教师,他们往往率先破除了教育科研的神秘感,然后沉下心来,强化学科意识,努力了解学生,并围绕课堂教学,从下面三件事做起,很快就找到了教研的起点。
写好一篇读课标、教材的心得
之所以说精读课标、教材是青年教师教研的起点,是因为掌握好这些内容对入职不久的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这么说,一位教师没有掌握好课标精神、教材体系,犹如一个人站在沙漠里不知道绿洲在哪个方向,虽然不停地左冲右突,可始终没能找到走出沙漠的路。没有方向感的教师,他的教学一开始就陷入茫然不知所措中,结果只能是师生都费力而不讨好,无比无奈和痛苦,最终双方都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和耐心。
要克服这种情况,最笨但是最有效的办法是从读好所教学科的课标、教材开始。这里,还是举“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例子。于老师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教育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学教书,可学校没有教育学这一学科,校领导安排她教语文。她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愉快地接受工作任务。从哪里入手做好本职工作呢?于老师就从学习课程标准(那时叫“教学大纲”)、“裸读”语文教材开始。她找来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初、高中六年的教材,先不看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的课标、教材分析的文章和相关资料,而是老老实实一字一句、一段一篇地“裸读”,而且是反复读、边读边写,留下十多本笔记本的学习心得。这样一轮精读细研、融会贯通下来,于老师对课标精神和教材体系了然于心,教学上就可以少些“他信力”,走上讲台,全身都是满满的自信力。
于老师的做法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教研有很大启发。现在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他信力”,即一开始写教案就把已有的对课标、教材的研究成果拿来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这般不爱思考,可能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教研的起跑线。还有,教师在阅读课标、教材时存在一个“读懂”和“读通”的问题。多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读懂这个层面,即通过自学和他人(专家)辅导,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性质、特点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了解,准备教学时能够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来理解教材,课堂上能够依据本学科的某些“套路”进行教学——这样在传授知识方面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但教师仅仅止于“读懂”,思维层级仅仅止于了解或理解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整合、创造层级。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能读通,才能让所教学科在学生眼中丰富多彩,在学生心中摇曳多姿。所谓“读通”,就是能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托,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即在全面掌握课标精神的基础上,能够找到课标与教材的对接点,能够对教材的来龙去脉(包括写作背景、材料出处、编者用意等)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找出教材的缺陷与不足,掌握目前所见资料中对教材的认识偏差。读通,就是要跳出个人的小心眼,跳出固化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构建起一个合乎事实和逻辑的新的真实文本。
写好一堂课的翔实教案
备课是教师常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青年教师教研的起点。有人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备课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写在本子上,这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青年教师应该老老实实把教案写在备课本上,下功夫争取让每堂课的教案都详细些。这是青年教师都会经历的。第二种境界是写在书上。当工作了几年后,老师有了一些课堂教学经验,就可以把需要强调的学习内容、重要的问题和关键环节写在教科书上。第三种境界是写在心上。这是比较成熟的教师才能做到的,他们对教材相当熟悉,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到了这种境界的教师,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他们会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造的教法牢记在心,进而写成教育论文或教育专著。
关于备课及书写教案,我想举另外一位于老师的例子,他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曾说:“如果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他表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以及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留下“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課上好。
对于教师而言,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是应该做好也必须做好的一项常规工作。当然,不是所有的教案都必须翔实,但有些教学要素是要记好的。诚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学目标要记;教学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写的片段、造的句子,教师要先写一写,造一造,记下来;重要的参考资料也记下来。他还明确告诉我们,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教案一定要写好。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从入职之初就用心备课、写好教案,并有意识地选择其中一篇或一个章节的教材(这个教材对自己而言又有些难度),沉下心去精读,搜集相关资料,联系学生实际,写出一篇翔实的教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够体会到教研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写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
上好课,这是每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一个学期里科任教师基本上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日复一日的课堂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这个生命场里,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生命也因此不断丰盈,这就给教师的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也提示青年教师,要珍惜课堂、敬畏课堂,要把自己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成功的或不完美的课例留下来,以提醒自己和同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发扬哪些优点,克服哪些缺点。
上完课之后就把教案束之高阁,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可惜的。有心人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的情况进行一番梳理,试着写教学课例。教学课例不等同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前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流程、方法等的预设和准备。真正到了课堂上,师生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生成,教学课例正好承载起这个使命。教学课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学设想,即对这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标等有一个简要的说明,让大家心里都有所准备;二是课堂实录,主要是再现教学流程,让他人了解这节课是怎么上的,还可以实录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情况以及师生是如何面对的;三是课后反思(小结),即对教后的课堂来个简单复盘,看是否达到了课前的设想,教学中又有怎样的生成出现,并对整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明确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样,才算是写好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
有人说,教学和影视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影视演员面对镜头表演完以后,无不遗憾,认为如果让自己再演一次,一定会演得更好。而实际情况是,这是不可能的。青年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肯定如初出道的演员一样有诸多遗憾。这不要紧,只要充分正视这些遗憾和不足,同时,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完整地把这节课例写下来,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观那些有成就的名师大家,他们无一例外地重视自己课例的整理,有的还出版了课例选。
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必由之路。对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克服教研高不可攀的心理,明白教研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走。如果能够立足课堂,认真地、满怀信心地从写好一篇读课标、教材的心得,写好一堂课的翔实教案,写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做起,也就找到了教研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做好这些的重要性,主动写作,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就能走上教研幸福路,并在这条路上迅速地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
写好一篇读课标、教材的心得
之所以说精读课标、教材是青年教师教研的起点,是因为掌握好这些内容对入职不久的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这么说,一位教师没有掌握好课标精神、教材体系,犹如一个人站在沙漠里不知道绿洲在哪个方向,虽然不停地左冲右突,可始终没能找到走出沙漠的路。没有方向感的教师,他的教学一开始就陷入茫然不知所措中,结果只能是师生都费力而不讨好,无比无奈和痛苦,最终双方都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和耐心。
要克服这种情况,最笨但是最有效的办法是从读好所教学科的课标、教材开始。这里,还是举“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例子。于老师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教育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学教书,可学校没有教育学这一学科,校领导安排她教语文。她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愉快地接受工作任务。从哪里入手做好本职工作呢?于老师就从学习课程标准(那时叫“教学大纲”)、“裸读”语文教材开始。她找来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初、高中六年的教材,先不看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的课标、教材分析的文章和相关资料,而是老老实实一字一句、一段一篇地“裸读”,而且是反复读、边读边写,留下十多本笔记本的学习心得。这样一轮精读细研、融会贯通下来,于老师对课标精神和教材体系了然于心,教学上就可以少些“他信力”,走上讲台,全身都是满满的自信力。
于老师的做法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教研有很大启发。现在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他信力”,即一开始写教案就把已有的对课标、教材的研究成果拿来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这般不爱思考,可能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教研的起跑线。还有,教师在阅读课标、教材时存在一个“读懂”和“读通”的问题。多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读懂这个层面,即通过自学和他人(专家)辅导,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性质、特点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了解,准备教学时能够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来理解教材,课堂上能够依据本学科的某些“套路”进行教学——这样在传授知识方面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但教师仅仅止于“读懂”,思维层级仅仅止于了解或理解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整合、创造层级。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能读通,才能让所教学科在学生眼中丰富多彩,在学生心中摇曳多姿。所谓“读通”,就是能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托,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即在全面掌握课标精神的基础上,能够找到课标与教材的对接点,能够对教材的来龙去脉(包括写作背景、材料出处、编者用意等)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找出教材的缺陷与不足,掌握目前所见资料中对教材的认识偏差。读通,就是要跳出个人的小心眼,跳出固化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构建起一个合乎事实和逻辑的新的真实文本。
写好一堂课的翔实教案
备课是教师常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青年教师教研的起点。有人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备课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写在本子上,这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青年教师应该老老实实把教案写在备课本上,下功夫争取让每堂课的教案都详细些。这是青年教师都会经历的。第二种境界是写在书上。当工作了几年后,老师有了一些课堂教学经验,就可以把需要强调的学习内容、重要的问题和关键环节写在教科书上。第三种境界是写在心上。这是比较成熟的教师才能做到的,他们对教材相当熟悉,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到了这种境界的教师,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他们会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造的教法牢记在心,进而写成教育论文或教育专著。
关于备课及书写教案,我想举另外一位于老师的例子,他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曾说:“如果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他表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以及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留下“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課上好。
对于教师而言,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是应该做好也必须做好的一项常规工作。当然,不是所有的教案都必须翔实,但有些教学要素是要记好的。诚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学目标要记;教学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写的片段、造的句子,教师要先写一写,造一造,记下来;重要的参考资料也记下来。他还明确告诉我们,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教案一定要写好。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从入职之初就用心备课、写好教案,并有意识地选择其中一篇或一个章节的教材(这个教材对自己而言又有些难度),沉下心去精读,搜集相关资料,联系学生实际,写出一篇翔实的教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够体会到教研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写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
上好课,这是每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一个学期里科任教师基本上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日复一日的课堂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这个生命场里,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生命也因此不断丰盈,这就给教师的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也提示青年教师,要珍惜课堂、敬畏课堂,要把自己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成功的或不完美的课例留下来,以提醒自己和同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发扬哪些优点,克服哪些缺点。
上完课之后就把教案束之高阁,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可惜的。有心人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的情况进行一番梳理,试着写教学课例。教学课例不等同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前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流程、方法等的预设和准备。真正到了课堂上,师生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生成,教学课例正好承载起这个使命。教学课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学设想,即对这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标等有一个简要的说明,让大家心里都有所准备;二是课堂实录,主要是再现教学流程,让他人了解这节课是怎么上的,还可以实录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情况以及师生是如何面对的;三是课后反思(小结),即对教后的课堂来个简单复盘,看是否达到了课前的设想,教学中又有怎样的生成出现,并对整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明确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样,才算是写好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
有人说,教学和影视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影视演员面对镜头表演完以后,无不遗憾,认为如果让自己再演一次,一定会演得更好。而实际情况是,这是不可能的。青年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肯定如初出道的演员一样有诸多遗憾。这不要紧,只要充分正视这些遗憾和不足,同时,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完整地把这节课例写下来,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观那些有成就的名师大家,他们无一例外地重视自己课例的整理,有的还出版了课例选。
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必由之路。对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克服教研高不可攀的心理,明白教研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走。如果能够立足课堂,认真地、满怀信心地从写好一篇读课标、教材的心得,写好一堂课的翔实教案,写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做起,也就找到了教研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做好这些的重要性,主动写作,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就能走上教研幸福路,并在这条路上迅速地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