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贵州财经学院围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创造性探索。2003年创设“人文”、“经济”、“科技”三大论坛,从打造校园文化起步,为师生搭建融通人文与科技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平台,科学规划和调整专业布局,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相融合。2006年正式提出了锻造“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中普及国学,开设系列国学人文教育课程,构建国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些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但适应了现时社会之需要,而且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一、锻铸儒魂,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文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包括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与发挥,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全面而和谐的满足。
“儒魂”之“儒”,并非仅指儒家及其思想,而是以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由于儒家在长期的历史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以“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魂”就是灵魂,就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性的东西。“儒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儒释道三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我们从与“商才”的关联性上将其简明概括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崇德尚义”、“自强不息”和“知行合一”。
这是一种既内省又外求、由内省达外求的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既胸怀天下又注重自我道德修养,试图通过个人的道德提升达到“内圣外王”、内外和谐的境界。这样一种思维,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特别重视价值观和道德等素质的培养,强调先学好做人,即“成圣成贤”,再学习谋生技艺,即“有余力则学文”。①这种人文精神,与当前人们主要向外在世界探求的趋势相辅相成,如果能够本着“古为今用”原则,与现前的主流文化结合,圆融而不极端,极有内外融通、刚柔相济的补世救偏效用。
对关系民族未来的大学生进行“儒魂”之锻造,可谓对民族脊梁的扶正。我们提倡在财经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儒魂”教育,就是要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思想资源和人文修养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通过系列有效的教育方式,使之转化为“商才”的人文素质,养成“商才”有益于自他的人生价值。
二、融儒魂于商才,促人才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对物质世界追求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的充分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对财经院校大学生而言就是“商才”的发展。
我们提出锻铸儒魂,就是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展现;而造就商才,则是强调人才的经济才能的发展。融儒魂于商才,体现了财经院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看,提倡“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从个人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由于专业能力的优秀,或者善观时事,把握机遇而在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跨步到一定层次后却难以更上一层楼,甚至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轰然坍塌。究其缘由,许多情况不是因为人们缺乏专业能力或管理技巧,而是因为缺乏深厚的国学人文底蕴。站在社会角度看,如今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高智商犯罪一再表明,仅有专业才华而缺乏儒魂人文素养的人,既可能在客观上给社会以有益的贡献,又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商才”们在给社会以危害的同时反过来也毁灭了自身。
概言之,儒魂与商才作为事业成就的源泉和持久的基础,体现在人身上是一种“一体不二”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儒魂与商才的融通正好体现了人文精神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谐一致:有儒魂人文底蕴,商才的培养就有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商才的发挥就有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商才的专业技术素养,儒魂人文价值就有了实现的保证。
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儒魂与商才的一体融通,是和谐社会对财经人才现实而迫切的要求,也是人才个人全面展现自我与发展的需要。
三、儒魂商才,财经人才的理想目标
对儒魂商才的素质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在此,从与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拣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儒魂人文素质的培养,大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财富观自古以来就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为财富是人们的幸福的源泉之一。人们在追求由财富带来的幸福时,正确的财富观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设定,致力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中特别突出“自利理性”和“自利最大化”,而“道德理性”、“社会利益最大化”受到压抑,没有成为个人价值选择的普遍行为,当然这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其结果往往导致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冲突。
反观中国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价值相一致的“协同价值论”,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在“立人”中“立己”,在“达人”中“达己”;孟子进一步提出“兼济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作为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学人的人生理想境界而践行,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使命文化。释家之大乘佛学将“普度众生”视为人生的神圣使命,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具体导入,主张将人生幸福和对自我的超越融入为大众服务之中。
这样的人生理想设计与当今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有相当的一致性。我们将其从传统文化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有益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一种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大众利益相结合,将个人幸福融于社会大众中的价值取向。
2.取之有道的义利观
对财富的追求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普遍趋势。可以说,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财富的执着追求,才有了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关键是,在追求财富时怎样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肯定人们对财利追求的正当性,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主张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荀子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耻!”而当义与利即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与社会道义或法度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义以为上”。释家在义利观主张“以法求财,不以滥取”,认为“自利利他”,即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自利”与“利他”相统一。
这样的义利观,二千多年来一直传承不断,渗透进民族的机体,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人们追求财富时的伦理准则。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经济伦理规范,用以传输给学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儒商”。
3.诚意守信的商才德风
诚,就是指人的真诚、诚恳的心态。儒家非常重视人心态之诚,《中庸》甚至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贯穿于天地间的法则和规律,而“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做人本应具有的道德与良知,就是仁义和慈爱。信就是信用,有心之诚就有信之用,无诚心就无信用。所以信用或守信首先从人的心态之诚着手培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而契约之成立与维持以社会的诚信为基础。因此,诚信就成为市场经济社会(当然也是全体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一。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是不道德的,没有和谐可言。
现今经济生活中迭出不穷的欺诈与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诚信教育缺乏所带来的恶果。财经院校要造就有益于社会的商才,就应努力为社会守住诚信这个道德底线,不能因为在此方面的教育缺位而给社会的经济秩序增添麻烦。
一、锻铸儒魂,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文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包括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与发挥,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全面而和谐的满足。
“儒魂”之“儒”,并非仅指儒家及其思想,而是以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由于儒家在长期的历史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以“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魂”就是灵魂,就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性的东西。“儒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儒释道三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我们从与“商才”的关联性上将其简明概括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崇德尚义”、“自强不息”和“知行合一”。
这是一种既内省又外求、由内省达外求的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既胸怀天下又注重自我道德修养,试图通过个人的道德提升达到“内圣外王”、内外和谐的境界。这样一种思维,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特别重视价值观和道德等素质的培养,强调先学好做人,即“成圣成贤”,再学习谋生技艺,即“有余力则学文”。①这种人文精神,与当前人们主要向外在世界探求的趋势相辅相成,如果能够本着“古为今用”原则,与现前的主流文化结合,圆融而不极端,极有内外融通、刚柔相济的补世救偏效用。
对关系民族未来的大学生进行“儒魂”之锻造,可谓对民族脊梁的扶正。我们提倡在财经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儒魂”教育,就是要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思想资源和人文修养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通过系列有效的教育方式,使之转化为“商才”的人文素质,养成“商才”有益于自他的人生价值。
二、融儒魂于商才,促人才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对物质世界追求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的充分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对财经院校大学生而言就是“商才”的发展。
我们提出锻铸儒魂,就是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展现;而造就商才,则是强调人才的经济才能的发展。融儒魂于商才,体现了财经院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看,提倡“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从个人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由于专业能力的优秀,或者善观时事,把握机遇而在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跨步到一定层次后却难以更上一层楼,甚至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轰然坍塌。究其缘由,许多情况不是因为人们缺乏专业能力或管理技巧,而是因为缺乏深厚的国学人文底蕴。站在社会角度看,如今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高智商犯罪一再表明,仅有专业才华而缺乏儒魂人文素养的人,既可能在客观上给社会以有益的贡献,又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商才”们在给社会以危害的同时反过来也毁灭了自身。
概言之,儒魂与商才作为事业成就的源泉和持久的基础,体现在人身上是一种“一体不二”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儒魂与商才的融通正好体现了人文精神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谐一致:有儒魂人文底蕴,商才的培养就有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商才的发挥就有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商才的专业技术素养,儒魂人文价值就有了实现的保证。
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儒魂与商才的一体融通,是和谐社会对财经人才现实而迫切的要求,也是人才个人全面展现自我与发展的需要。
三、儒魂商才,财经人才的理想目标
对儒魂商才的素质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在此,从与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拣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儒魂人文素质的培养,大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财富观自古以来就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为财富是人们的幸福的源泉之一。人们在追求由财富带来的幸福时,正确的财富观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设定,致力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中特别突出“自利理性”和“自利最大化”,而“道德理性”、“社会利益最大化”受到压抑,没有成为个人价值选择的普遍行为,当然这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其结果往往导致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冲突。
反观中国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价值相一致的“协同价值论”,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在“立人”中“立己”,在“达人”中“达己”;孟子进一步提出“兼济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作为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学人的人生理想境界而践行,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使命文化。释家之大乘佛学将“普度众生”视为人生的神圣使命,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具体导入,主张将人生幸福和对自我的超越融入为大众服务之中。
这样的人生理想设计与当今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有相当的一致性。我们将其从传统文化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有益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一种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大众利益相结合,将个人幸福融于社会大众中的价值取向。
2.取之有道的义利观
对财富的追求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普遍趋势。可以说,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财富的执着追求,才有了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关键是,在追求财富时怎样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肯定人们对财利追求的正当性,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主张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荀子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耻!”而当义与利即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与社会道义或法度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义以为上”。释家在义利观主张“以法求财,不以滥取”,认为“自利利他”,即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自利”与“利他”相统一。
这样的义利观,二千多年来一直传承不断,渗透进民族的机体,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人们追求财富时的伦理准则。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经济伦理规范,用以传输给学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儒商”。
3.诚意守信的商才德风
诚,就是指人的真诚、诚恳的心态。儒家非常重视人心态之诚,《中庸》甚至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贯穿于天地间的法则和规律,而“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做人本应具有的道德与良知,就是仁义和慈爱。信就是信用,有心之诚就有信之用,无诚心就无信用。所以信用或守信首先从人的心态之诚着手培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而契约之成立与维持以社会的诚信为基础。因此,诚信就成为市场经济社会(当然也是全体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一。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是不道德的,没有和谐可言。
现今经济生活中迭出不穷的欺诈与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诚信教育缺乏所带来的恶果。财经院校要造就有益于社会的商才,就应努力为社会守住诚信这个道德底线,不能因为在此方面的教育缺位而给社会的经济秩序增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