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羊犬巴卡莫在4个月大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能在通往院子的玻璃门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它不断地叫喊、挠玻璃,以提醒主人:屋外有一只彪悍的小狗。虽然主人不断地告诫它,那只是它自己的镜像,还把玻璃门打开,让它看到院子里并没有其他小狗,但是,巴卡莫似乎并不能理解“自己的镜像”这个概念,在玻璃门被重新关上之后,依然狂吠不止。
又过了几个月,巴卡莫开始不再对“院子里的小狗”感兴趣了,虽然还是能看见它,但它似乎已经接受了“那只狗”不会走开的无奈事实。当然,“院子里的小狗”也没有要冲进屋子的意图,所以,巴卡莫也许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吠叫了。
镜中影像
许多动物在第一次看到自己镜中影像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与巴卡莫十分相似。宠物猫会警觉地睁大眼睛,甚至向后跃开;猴子、黑猩猩和许多鸟类,都把它们在镜子中的影像认作是一个陌生的生物,并做出威胁或攻击的反应。
即便是人类,2岁以下的孩子在一开始,也无法发现镜子中的是自己。就像大多数其他物种一样,他们的反应如同看到了另一个孩子,并和他玩起了躲猫猫。当他们差不多2岁大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那只是自己。当然,这与父母的引导有关,他们一次次地在镜子前告诉孩子们:“那是谁啊?那是你自己。”
神经心理学家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开始成熟,他们开始感觉到“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2岁的幼儿开始使用人称代词,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当成功地解决了某个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会笑,这些迹象都表明他们逐渐有了自我意识。
科学家们虽然还不清楚“自我意识”在大脑中存在的位置,也不知道神经元是如何产生“我”这种概念的,但他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自我意识对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共情能力至关重要。“我”的意识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关于一个独立个体正在做什么、已经做过什么以及将要做什么的持续叙事。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人们影响他人的头脑,是获得一系列包括同情、欺骗在内的社会技能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测试这种自我意识呢?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在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头脑中窥见自我意识呢?
科学家们利用镜子进行自我意识测试(MSR),发现黑猩猩和猩猩至少是有自我感知的。这个测試是由进化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Gordon Gallup)于1970年发明的,他现为纽约奥尔巴尼分校的退休教授。他的基本构想是,当人类看到自己的镜像反射时,我们能认出这是自己;因为我们能自我感知,有一个内部的“我”,而不仅仅是意识到我们物理层面的身体。如果我们照镜子,一眼就会认出了自己;如果我们通过镜子看到自己下巴上的一块芥末,我们就会把它擦去。
自我意识对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共情能力至关重要。
该测试期待其他动物做同样的事情:照镜子,然后触摸或擦除自己身上的颜料—研究人员事前涂抹在它们的额头或耳朵上。盖洛普关于该测试的描述,发表在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在该论文发表后的近50年里,它被奉为是评估自我意识的黄金标准。几十种动物都接受了该测试,包括大象、海豚、大猩猩、大熊猫、狗、猫、鸟类、蝠鲼、鱼类、马,甚至机器人。
通过测试?
虽然有些科学家认为像海豚、大象、欧洲喜鹊这样的动物通过了测试,但盖洛普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是有开放心态的,对其他物种并不抱有偏见。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黑猩猩和猩猩之外,确实还没有其他物种成功通过该测试。”
对他来说,这样的测试结果似乎是一种迹象,揭示了有思维动物与无思维动物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示,该结论的错误不在于动物,而在于测试本身;如此严格的排他性结论,与动物认知的进化方式是相冲突的。
正如佐治亚州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所言:“复杂的认知能力,是自下而上地从其他基础性特质中,一小步一小步地进化而来的,而这些基础性特质是被其他众多物种共享的。”
就像语言这种认知能力一样,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自我意识能力也不是突然间就具备的。在其他物种中,肯定存在着该能力的踪迹。但是,镜子测试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因为它是专门为那些依赖视觉和手的动物而设计的,所以很少有其他物种可以通过测试。
一只海豚在水族馆墙上擦了擦那个颜料标记的部位,又回到镜子前照了照。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集体行为系进化生物学家兼首席研究员亚历克斯·乔丹(Alex Jordan)说:“说实在的,这个测试糟透了。”乔丹是“PLOS生物学”项目合作者之一,该研究评估了裂唇鱼(Cleaner Wrasse)的行为。乔丹和他的同事认为这种鱼通过了测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裂唇鱼是有自我意识的。“镜像测试可以用来测试诸如关联性学习、冲突解决这类能力,但并不一定就能测试自我意识。” 盖洛普的镜像测试结果,是将人类与两个亲缘性密切的灵长类动物—猩猩和黑猩猩划归在一起,并与动物世界的其他物种鲜明地分割开来。但是,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家拒绝这一观点,而认为人类、类人猿和其他所有动物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界线,特别是当许多物种都表现出较高智力行为的时候。
例如,普通的宽吻海豚就生活在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性环境中,它们需要判断谁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谁不是。它们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聪明意味着它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海豚在布鲁克林的纽约水族馆和马里兰州的国家水族馆进行测试时,它们的反应和盖洛普研究中的黑猩猩十分相似。
起初,它们像是遇到了陌生的同类。渐渐地,似乎开始意识到那正是自己的影像,它们来到镜子前面,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张大嘴巴,端详自己的牙齿、舌头和喉咙,并找到合适的姿势以便查看自己的肛门和生殖器区域。科学家们在海豚肩膀的位置抹上黑色颜料,海洋哺乳动物花了较长的时间来调整姿势,以便观察镜子中的那个部位。由于没有手,它们无法擦去颜料,但有一只海豚在水族馆墙上擦了擦那个颜料标记的部位,又回到镜子前照了照。由于海豚并没有马上抹去那块颜料,盖洛普认为它们没有通过测试。
与此同时,德瓦尔认为“所有动物都需要自我概念”。例如,猴子在跳上树枝之前必须知道自己的体重;在与另一只猴子搏斗之前要考量自己的体格和力量。大多数动物—也许是所有动物—都需要了解自己、同伴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这样才能相处。
德瓦尔建议,也许我们该去寻找不只依靠视觉的测试,来考察其他动物的自我意识。他补充道,不同的动物在面对镜子时,其反应是如此不同,如果把所有未通过镜像测试的动物都划归为一个“单一的认知类型”,这是一种“极大的简化”。
鸟类,如知更鸟,会反复攻击自己的镜像,无法放弃那是入侵者的想法;而猫和狗通常会选择忽略镜子中的陌生同类;而另一些动物,特别是猴子和非洲灰鹦鹉,则可以利用镜子发现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德瓦尔说,我们应该意识到,镜像测试结果是一个连续谱系,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是有意义的,而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一个“通过或不通过”的测试。
自我意识
人类儿童如何感知他们的镜像?科学家最近发现,斐濟和肯尼亚的儿童并不像西方社会的孩子那样,他们在2岁左右,甚至6岁时,都不能识别出镜子中的自己。研究人员在2010年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肯尼亚和斐济的儿童,当被告知看到的正是自己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沉默的。
科学家的解释是,这很可能是因为,非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当他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头上贴着一条黄色的便签纸,他们并不会去触碰它,相反,他们只是安静地惊讶着。因为他们习惯于被他人告知自己该如何行事,他们希望通过观察而不是提问来学习,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表现出怎样的反应才是合适的。
比较认知科学家们基本都认为大多数动物是有意识和思想的,能够接收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只是,更进一步的“反思自身想法的能力”,依然难以界定与测量。
那么,镜像测试是否真的揭示了我们心理的复杂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对自我的感觉仅仅是人类及其最亲近的物种,在应对相似挑战时进化出来的副产品吗?对其他物种继续执行镜像测试,有意义吗?
神经学家洛里·马里诺(Lori Marino)的答案是肯定的。马里诺是犹他州Kimmela动物保护中心主任,也是盖洛普的学生之一,她参与了一些针对海豚的镜像测试实验。马里诺说,“自我意识并不是一种容易研究的现象”,所以我们很难“建立一种易于理解与执行的测试方法”。
镜像测试确实捕捉到了一些与自我意识相关的东西,并且可能是我们目前所拥有的最好的“客观”测量方法。但是,她并不认为这种测试手段可以用来证明,自我意识是只在特定动物身上存在、而另一些动物所不具备的、被浪漫化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当动物没有通过测试时,马里诺与盖洛普决裂了:她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缺乏自我意识。她认为,所有动物都是有自我意识的:“我们只是不知道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没有通过镜像测试又代表着什么。”
因此,在适合于更多物种的自我意识测试被设计出来之前,我们只能继续使用它。正如德瓦尔所说,至少,镜像测试对我们来说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