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巴南接龙小学401344
在班级管理中,一度令我最为头疼的是针对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后,时隔不久,学生又会再犯;再教育,再犯,周而复始,收效甚微。直到前不久经历的一次“临时班会”,这个困扰了我多年的班级管理问题终于得到新的突破。
那天课间操时,值日班长告诉我,早上杨某进校时没戴红领巾,影响了班级荣誉。一听这话,我就有些来气。每天都在跟孩子们讲文明、讲礼仪、讲两操......我想这些常规要求他们早已是耳熟能详。没想到如此强调,还是有人不放在心上。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走到杨某身边询问早上没带红领巾的原因。
小男孩告诉我:“没来得及。”
“昨天下午回家后,你把红领巾放哪儿了?”
“放在......放在沙发上了。”
“你还记得老师说过,回家后应该把红领巾放在哪里呢?”
“书包里。”
“是呀!既然你都知道,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小男孩无语了,我更是无话可说。广播体操后,是集体游戏——钻山洞。巡视时,发现杨某故意用脚去阻挡正在“钻洞”的同学,差点就让人家“嘴啃泥”。怒火不由得一下子往上窜,我将他拉到一边,“早上没戴红领巾的事还没完,你又开始淘气。先站着!”刚转过身,又看见另外几个男同学在队伍里捣乱,一一将他们叫出来,取消游戏资格。此刻的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哎!这群孩子——
课间操后,是我的英语课。上课铃响了,走到门外,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一片,糟糕的心情跌倒了谷底。“赵某某、陈某某,站起来!”我愤怒地叫道。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今天,老师本不想发火,但是这一周大家的表现真是让人生气。周一,升国旗有同学不穿校服;周二,眼保健操有同学写作业;周三,有人上学不戴红领巾;今天早上,杨某又不戴红领巾......”我掰着手指将他们的错误一条条地罗列出来,越说越生气,几乎不能控制。猛然间,发现所有的孩子都瞪大了眼睛惶恐地望着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节是英语课,是按照教学进度上课?还是就这些事情进行梳理,开一次“临时班会”?我矛盾了。短暂的思考后,我打算以“红领巾”为抓手,和孩子们一起梳理最近班级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心情一下子平静了许多,谈话开始了。
“孩子们,你知道为什么要佩戴红领巾吗?”
“因为我们是少先队员。”几个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
“对!入队那天,老师就告诉过你们: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少先队员的标志。那么,作为少先队员的你,不佩戴红领巾,对吗?”
“不对!”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戴上红领巾,它就会时刻提醒着我们,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现在,请你问问胸前的红领巾,升国旗不穿校服,眼操写作业,课间游戏故意捣乱,上课铃响了不认真静息,这些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吗?”
“不是!”在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声中,几个孩子低下了头。
“请你再摸摸胸前的红领巾,想想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教室里寂然无声。看着孩子们认真思考的模样,我心中的怒火早已烟消云散。
少顷,一个甜美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坚持佩戴红领巾,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听老师、家长的话,不淘气,才是合格的少先队员。”这是中队长何某某,说话时,她的双手一直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认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副班长张某某声音洪亮,红着小脸的刘某某把头埋得更低了。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爱清洁、讲卫生,指甲长了及时剪。”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按时完成各种作业,不偷懒。”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孩子们“我要努力学习、我再也不到小摊上买吃的、我要做个爱劳动的孩子、我会收拾好自己的书包、我要帮助那些学习差的同学、我要记得提醒杨某戴红领巾......”的一声声宣言中,我知道这次“临时班会”有了真正的意义!课后,看到孩子们踊跃地捡拾操场上的垃圾,积极为班级找回失去的荣誉的场面,我既感动又心疼!同时,也有一丝愧疚。这些孩子毕竟才一年级呀,犯错是必然的,改错也是自然的。他们不就是在不断犯错与不断改错中成长吗?我至于勃然大怒吗?我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呢?他们这个年龄不就是需要老师耐心地反复说教吗?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班级管理没有制度不行,但制度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由此反思我的班级管理,以往就是告诉学生这是“规则”,你应该这样做,却忽视了引领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等。当教条式的规定得不到来自学生心理的认同,结果就是无数次的重复教育,学生仍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一次的“临时班会”,我带领着学生去追问常规要求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把“要我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这一过程中,我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带来的是学生心理对常规的认同,继而影响其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成长。
从那以后,我遇事总与学生商量,即使是老师的意见,也想方设法先让孩子们理解、认可,当他们心服口服以后再实施。这样,学生心理认同后,就会自觉地去坚持,自主地去成长。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班级管理中,一度令我最为头疼的是针对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后,时隔不久,学生又会再犯;再教育,再犯,周而复始,收效甚微。直到前不久经历的一次“临时班会”,这个困扰了我多年的班级管理问题终于得到新的突破。
那天课间操时,值日班长告诉我,早上杨某进校时没戴红领巾,影响了班级荣誉。一听这话,我就有些来气。每天都在跟孩子们讲文明、讲礼仪、讲两操......我想这些常规要求他们早已是耳熟能详。没想到如此强调,还是有人不放在心上。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走到杨某身边询问早上没带红领巾的原因。
小男孩告诉我:“没来得及。”
“昨天下午回家后,你把红领巾放哪儿了?”
“放在......放在沙发上了。”
“你还记得老师说过,回家后应该把红领巾放在哪里呢?”
“书包里。”
“是呀!既然你都知道,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小男孩无语了,我更是无话可说。广播体操后,是集体游戏——钻山洞。巡视时,发现杨某故意用脚去阻挡正在“钻洞”的同学,差点就让人家“嘴啃泥”。怒火不由得一下子往上窜,我将他拉到一边,“早上没戴红领巾的事还没完,你又开始淘气。先站着!”刚转过身,又看见另外几个男同学在队伍里捣乱,一一将他们叫出来,取消游戏资格。此刻的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哎!这群孩子——
课间操后,是我的英语课。上课铃响了,走到门外,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一片,糟糕的心情跌倒了谷底。“赵某某、陈某某,站起来!”我愤怒地叫道。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今天,老师本不想发火,但是这一周大家的表现真是让人生气。周一,升国旗有同学不穿校服;周二,眼保健操有同学写作业;周三,有人上学不戴红领巾;今天早上,杨某又不戴红领巾......”我掰着手指将他们的错误一条条地罗列出来,越说越生气,几乎不能控制。猛然间,发现所有的孩子都瞪大了眼睛惶恐地望着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节是英语课,是按照教学进度上课?还是就这些事情进行梳理,开一次“临时班会”?我矛盾了。短暂的思考后,我打算以“红领巾”为抓手,和孩子们一起梳理最近班级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心情一下子平静了许多,谈话开始了。
“孩子们,你知道为什么要佩戴红领巾吗?”
“因为我们是少先队员。”几个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
“对!入队那天,老师就告诉过你们: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少先队员的标志。那么,作为少先队员的你,不佩戴红领巾,对吗?”
“不对!”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戴上红领巾,它就会时刻提醒着我们,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现在,请你问问胸前的红领巾,升国旗不穿校服,眼操写作业,课间游戏故意捣乱,上课铃响了不认真静息,这些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吗?”
“不是!”在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声中,几个孩子低下了头。
“请你再摸摸胸前的红领巾,想想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教室里寂然无声。看着孩子们认真思考的模样,我心中的怒火早已烟消云散。
少顷,一个甜美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坚持佩戴红领巾,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听老师、家长的话,不淘气,才是合格的少先队员。”这是中队长何某某,说话时,她的双手一直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认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副班长张某某声音洪亮,红着小脸的刘某某把头埋得更低了。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爱清洁、讲卫生,指甲长了及时剪。”
“合格的少先队员要按时完成各种作业,不偷懒。”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孩子们“我要努力学习、我再也不到小摊上买吃的、我要做个爱劳动的孩子、我会收拾好自己的书包、我要帮助那些学习差的同学、我要记得提醒杨某戴红领巾......”的一声声宣言中,我知道这次“临时班会”有了真正的意义!课后,看到孩子们踊跃地捡拾操场上的垃圾,积极为班级找回失去的荣誉的场面,我既感动又心疼!同时,也有一丝愧疚。这些孩子毕竟才一年级呀,犯错是必然的,改错也是自然的。他们不就是在不断犯错与不断改错中成长吗?我至于勃然大怒吗?我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呢?他们这个年龄不就是需要老师耐心地反复说教吗?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班级管理没有制度不行,但制度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由此反思我的班级管理,以往就是告诉学生这是“规则”,你应该这样做,却忽视了引领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等。当教条式的规定得不到来自学生心理的认同,结果就是无数次的重复教育,学生仍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一次的“临时班会”,我带领着学生去追问常规要求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把“要我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这一过程中,我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带来的是学生心理对常规的认同,继而影响其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成长。
从那以后,我遇事总与学生商量,即使是老师的意见,也想方设法先让孩子们理解、认可,当他们心服口服以后再实施。这样,学生心理认同后,就会自觉地去坚持,自主地去成长。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