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心选种,构建课堂结构;精心选种,感受诗词意境;精心选种,理解诗歌感情。
【关键词】种子;课堂结构;意境;情感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诗歌鉴赏阅读更需要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规律。
一粒种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起源,围绕这个起源,我们就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诗歌中种子往往就是诗歌的“诗眼”。诗眼,是借人眼比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他是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人往往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昭示给读者。抓住诗眼,就是抓住诗人写作的中心。能提纲挈领的把握全诗。
精选种子,设计并展开课堂教学,能使古诗词的教学主线清晰、层次鲜明、并拾级而上、趣味盎然。
一、精心选种,构建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顺序、勾连和时间安排。在我们传统的中学的诗词教学中,把学生看作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往往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朗读、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理清词义”,“品析炼字、体悟感情”,“熟读成诵、巩固练习”,这样的板块设置层次清晰,但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思维散乱,师生共生较少。
精选种子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教学,课堂结构就像一棵树,种子有活力,能植根课堂这块沃土,主干挺拔,不旁逸斜出,枝叶饱满,层层向上。种子就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范仲淹的《渔家傲》,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精选种子“异”来构建课堂的教学结构。课堂结构分为:反复诵读,感知“异”;品析意象,感受“异”;品词炼字,体会“异”;知人论诗,理解“异”;拓展阅读,延伸“异”。整个教学设计,由“异”入词。由“异”出词。
师:首先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指名朗读。
生1:朗读。
生2:朗读。
师:我发现刚才两个学生的朗读,一个流畅,一个低缓。喜欢哪一个呢?
生3:第二种,因为我觉得这首词比较悲壮。
师:是的,比较悲,请同学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词人的感受吗?
生3:异。
师:下面我们就请同桌之间互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音韵,初步感知词中的“异”。(要求同桌互读,并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纠正不足。)
这是课堂的第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接着在笔者引导下找出诗眼“异”。那么,笔者就由“异”切入,引导学生寻找词中的“异”景(诗词的意象),然后把景色连接起来,品析词的意境,品味字词的精妙之处,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宋朝的社会情况,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最后,笔者进行总结,推荐课后的拓展阅读。
师:本词的作者由“异”导入,带领我们领略“异”于江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塞外风光,感受边塞秋季辽阔悲壮、荒凉肃杀的景色,体悟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愁,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两鬓斑斑却有壮志未酬的悲凉,空有报国之心但朝廷贫困软弱的无奈。
由“异”导入,延伸阅读,这样的课堂设计主线分明,层次清晰,拾级而上,不断走进诗歌的深处,领略是个无穷的意境和诗人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有着感性的品味,还有这理性的构思。当然,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就紧扣“壮”字,品味“壮”中之悲。教学《木兰诗》时,就紧扣“女郎”,探寻“女郎”身上的女汉子形象。
二、精心选种,感受诗词意境
一粒种子,可以构建课堂结构,那么一粒种子,同样可以感受诗词的意境。可使课堂丰满灵动、诗意盎然。
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才是意境。所以,要理解感受诗词意境,就要先抓住意象,有意象才有意境,有意境才有感情。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它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借助意象,我们可以感知诗词的内容,从而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所以,笔者在品析意象,感知“异”的环节,这样展开课堂环节: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释1
生:齐读注释1
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范仲淹和我们一样都是苏州人。他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吴侬软语的苏州来到塞外,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请同学们找找作者写了哪些“异”景?
生:雁去衡阳 长烟落日
生:边声四起 千嶂孤城
生:羌管悠悠 寒霜满地
师:同学们找出了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下面学生任选一个意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几句话描写所想象的画面。
PPT展示:代词人绘景
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
学生准备,指名到黑板板书。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停留的意思。
师:你翻译的味道稍微浓一点,如果加一点想象就更好了。
生:秋天来了,黄叶纷飞,大雁排着队向衡阳展翅纷飞,毫无留恋的意思。
师:这样就形象生动了,在描写中,你能感觉塞外秋季怎样的气氛?
生:萧瑟、凄凉。
师:我们学的古诗词中,还有没有“大雁”给我们这种感受呢?
生: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同学们积累佷多,也都明白了大雁这一意象的内涵。 借助“异”,这一粒种子,笔者引导学生找“异”景:找出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异于平时的塞外战前风光。然后“代词人绘景”,绘意境:让学生转变为作者,似乎就行走在塞外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眼观赏文字中的景象,用自己灵动的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塞外的风光,就能感知塞外异于江南的辽阔高远,异于平时的肃杀苍凉。引导学生不断走向诗歌的文字深处,穿行在字里行间,品析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八分之七的故事。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了“大雁”、“孤城”、“落日”、“寒霜”等意象在古诗文中特定的文化内涵。引又为下面“知人论诗,感知异”做铺垫。
三、精心选种,理解诗歌感情
精心选种,寻找意象,描绘意境,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王夫之说:古者因情而为文,文成而情去。因此,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他灵动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更在于作者的或热烈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的感情,而作者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理解诗歌的感情就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品析意象、感知意境,都是为最终理解诗歌的感情做铺垫。
精心选种,来理解诗歌的感情,会让古诗文的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笔者在教学《渔家傲》的“知人论诗,感知异”的环节时,这样展开课堂环节:
师:刚才我们代词人绘景,描绘塞外的风光,就能感知塞外异于江南的辽阔高远,异于平时的肃杀苍凉。下面我们在刚才描写的已经后面,加上抒情的句子,代词人抒情。
PPT展示:代词人抒情
学生准备。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秋天来了,黄叶纷飞,大雁排着队向衡阳展翅纷飞,毫无留恋的意思。大雁可以回家,叫我怎能不思乡呢?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耳边满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声响,还有号角的声音,叫我怎能不想家。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那么,这首词仅仅是思乡之作吗?下面我们看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PPT展示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当时边塞有歌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写作背景。
生:齐读ppt内容。
师:下面我们再次结合创作背景,为作者抒情。
生:燕然碑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定。我是多么想刻石记功,然后返回故乡。
生:听到悠悠的羌管声,我彻夜难眠,我是多么想建功立业呀。
生:我和士兵们有的满头白发,有的泪流满面。我是多么思念家乡,又想打败西夏。
师:同学们读出了词人思念家乡,想建功立业。但是现实呢?作者能否实现雄心壮志呢?再次补充一下。
生:听到悠悠的羌管声,我彻夜难眠,我是多么想建功立业呀,可是现实却壮志难酬。
生:我和士兵们有的满头白发,有的泪流满面。我是多么思念家乡,又想打败西夏。可是现实却壮志难酬。
师:同学们为作者抒情更加深入了,同学们还能再次深入的抒写词人内心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吗?
再次朗读PPT内容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生:我想建功立业,但是壮志难酬。因为朝廷是这样贫穷软弱,我是多么遗憾呀。
师:同学的眼光真敏锐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隐藏在文字深处的遗憾、无奈。所以,已经中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包含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但却壮志难酬的遗憾,还有着对朝廷贫穷软弱的无奈。
借助“异”这一粒种子,结合时代背景、词人生平,使得这个环节的教学主线清晰,过程流畅,高潮迭起。古诗文情感的理解就有了抓手,避免了标签式的概括,避免了空洞苍白的说教。是学生阅读诗歌后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是学生行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浅唱低吟,从而一步一步的不断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感情。
当然,借助“异”这一粒种子,还可以组织学生品味字词的精妙之处。如《渔家傲》中的“孤”、“浊”、“悠悠”、“泪”。学生在品析“泪”字时精彩纷呈。学生说:“泪”字是词人复杂感情的最直观的感受。这个“泪”字包含了词人多少别愁、多少遗憾、多少无奈、多少凄凉啊!学生说:这个“泪”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围绕“异”字,品析“泪”字,没有游离课堂之外,也没有脱离诗歌的感情。而是加深的对感情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受到古诗词文化的浸润。
精选一粒种子,组织诗歌教学,不仅使课堂主线清晰丰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使课堂教学内容丰满灵动、共生共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树式共生课堂结构,语文的原点
[2]焦丽梅.古典诗词意境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对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18
【关键词】种子;课堂结构;意境;情感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诗歌鉴赏阅读更需要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规律。
一粒种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起源,围绕这个起源,我们就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诗歌中种子往往就是诗歌的“诗眼”。诗眼,是借人眼比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他是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人往往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昭示给读者。抓住诗眼,就是抓住诗人写作的中心。能提纲挈领的把握全诗。
精选种子,设计并展开课堂教学,能使古诗词的教学主线清晰、层次鲜明、并拾级而上、趣味盎然。
一、精心选种,构建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顺序、勾连和时间安排。在我们传统的中学的诗词教学中,把学生看作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往往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朗读、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理清词义”,“品析炼字、体悟感情”,“熟读成诵、巩固练习”,这样的板块设置层次清晰,但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思维散乱,师生共生较少。
精选种子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教学,课堂结构就像一棵树,种子有活力,能植根课堂这块沃土,主干挺拔,不旁逸斜出,枝叶饱满,层层向上。种子就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范仲淹的《渔家傲》,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精选种子“异”来构建课堂的教学结构。课堂结构分为:反复诵读,感知“异”;品析意象,感受“异”;品词炼字,体会“异”;知人论诗,理解“异”;拓展阅读,延伸“异”。整个教学设计,由“异”入词。由“异”出词。
师:首先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指名朗读。
生1:朗读。
生2:朗读。
师:我发现刚才两个学生的朗读,一个流畅,一个低缓。喜欢哪一个呢?
生3:第二种,因为我觉得这首词比较悲壮。
师:是的,比较悲,请同学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词人的感受吗?
生3:异。
师:下面我们就请同桌之间互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音韵,初步感知词中的“异”。(要求同桌互读,并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纠正不足。)
这是课堂的第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接着在笔者引导下找出诗眼“异”。那么,笔者就由“异”切入,引导学生寻找词中的“异”景(诗词的意象),然后把景色连接起来,品析词的意境,品味字词的精妙之处,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宋朝的社会情况,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最后,笔者进行总结,推荐课后的拓展阅读。
师:本词的作者由“异”导入,带领我们领略“异”于江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塞外风光,感受边塞秋季辽阔悲壮、荒凉肃杀的景色,体悟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愁,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两鬓斑斑却有壮志未酬的悲凉,空有报国之心但朝廷贫困软弱的无奈。
由“异”导入,延伸阅读,这样的课堂设计主线分明,层次清晰,拾级而上,不断走进诗歌的深处,领略是个无穷的意境和诗人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有着感性的品味,还有这理性的构思。当然,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就紧扣“壮”字,品味“壮”中之悲。教学《木兰诗》时,就紧扣“女郎”,探寻“女郎”身上的女汉子形象。
二、精心选种,感受诗词意境
一粒种子,可以构建课堂结构,那么一粒种子,同样可以感受诗词的意境。可使课堂丰满灵动、诗意盎然。
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才是意境。所以,要理解感受诗词意境,就要先抓住意象,有意象才有意境,有意境才有感情。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它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借助意象,我们可以感知诗词的内容,从而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所以,笔者在品析意象,感知“异”的环节,这样展开课堂环节: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释1
生:齐读注释1
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范仲淹和我们一样都是苏州人。他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吴侬软语的苏州来到塞外,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请同学们找找作者写了哪些“异”景?
生:雁去衡阳 长烟落日
生:边声四起 千嶂孤城
生:羌管悠悠 寒霜满地
师:同学们找出了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下面学生任选一个意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几句话描写所想象的画面。
PPT展示:代词人绘景
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
学生准备,指名到黑板板书。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停留的意思。
师:你翻译的味道稍微浓一点,如果加一点想象就更好了。
生:秋天来了,黄叶纷飞,大雁排着队向衡阳展翅纷飞,毫无留恋的意思。
师:这样就形象生动了,在描写中,你能感觉塞外秋季怎样的气氛?
生:萧瑟、凄凉。
师:我们学的古诗词中,还有没有“大雁”给我们这种感受呢?
生: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同学们积累佷多,也都明白了大雁这一意象的内涵。 借助“异”,这一粒种子,笔者引导学生找“异”景:找出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异于平时的塞外战前风光。然后“代词人绘景”,绘意境:让学生转变为作者,似乎就行走在塞外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眼观赏文字中的景象,用自己灵动的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塞外的风光,就能感知塞外异于江南的辽阔高远,异于平时的肃杀苍凉。引导学生不断走向诗歌的文字深处,穿行在字里行间,品析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八分之七的故事。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了“大雁”、“孤城”、“落日”、“寒霜”等意象在古诗文中特定的文化内涵。引又为下面“知人论诗,感知异”做铺垫。
三、精心选种,理解诗歌感情
精心选种,寻找意象,描绘意境,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王夫之说:古者因情而为文,文成而情去。因此,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他灵动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更在于作者的或热烈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的感情,而作者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理解诗歌的感情就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品析意象、感知意境,都是为最终理解诗歌的感情做铺垫。
精心选种,来理解诗歌的感情,会让古诗文的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笔者在教学《渔家傲》的“知人论诗,感知异”的环节时,这样展开课堂环节:
师:刚才我们代词人绘景,描绘塞外的风光,就能感知塞外异于江南的辽阔高远,异于平时的肃杀苍凉。下面我们在刚才描写的已经后面,加上抒情的句子,代词人抒情。
PPT展示:代词人抒情
学生准备。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秋天来了,黄叶纷飞,大雁排着队向衡阳展翅纷飞,毫无留恋的意思。大雁可以回家,叫我怎能不思乡呢?
生:我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铁马西风的塞北,满眼是迥异于江南的塞外风光。耳边满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声响,还有号角的声音,叫我怎能不想家。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那么,这首词仅仅是思乡之作吗?下面我们看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PPT展示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当时边塞有歌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写作背景。
生:齐读ppt内容。
师:下面我们再次结合创作背景,为作者抒情。
生:燕然碑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定。我是多么想刻石记功,然后返回故乡。
生:听到悠悠的羌管声,我彻夜难眠,我是多么想建功立业呀。
生:我和士兵们有的满头白发,有的泪流满面。我是多么思念家乡,又想打败西夏。
师:同学们读出了词人思念家乡,想建功立业。但是现实呢?作者能否实现雄心壮志呢?再次补充一下。
生:听到悠悠的羌管声,我彻夜难眠,我是多么想建功立业呀,可是现实却壮志难酬。
生:我和士兵们有的满头白发,有的泪流满面。我是多么思念家乡,又想打败西夏。可是现实却壮志难酬。
师:同学们为作者抒情更加深入了,同学们还能再次深入的抒写词人内心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吗?
再次朗读PPT内容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生:我想建功立业,但是壮志难酬。因为朝廷是这样贫穷软弱,我是多么遗憾呀。
师:同学的眼光真敏锐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隐藏在文字深处的遗憾、无奈。所以,已经中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包含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但却壮志难酬的遗憾,还有着对朝廷贫穷软弱的无奈。
借助“异”这一粒种子,结合时代背景、词人生平,使得这个环节的教学主线清晰,过程流畅,高潮迭起。古诗文情感的理解就有了抓手,避免了标签式的概括,避免了空洞苍白的说教。是学生阅读诗歌后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是学生行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浅唱低吟,从而一步一步的不断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感情。
当然,借助“异”这一粒种子,还可以组织学生品味字词的精妙之处。如《渔家傲》中的“孤”、“浊”、“悠悠”、“泪”。学生在品析“泪”字时精彩纷呈。学生说:“泪”字是词人复杂感情的最直观的感受。这个“泪”字包含了词人多少别愁、多少遗憾、多少无奈、多少凄凉啊!学生说:这个“泪”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围绕“异”字,品析“泪”字,没有游离课堂之外,也没有脱离诗歌的感情。而是加深的对感情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受到古诗词文化的浸润。
精选一粒种子,组织诗歌教学,不仅使课堂主线清晰丰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使课堂教学内容丰满灵动、共生共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树式共生课堂结构,语文的原点
[2]焦丽梅.古典诗词意境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对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