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变色的初心和使命。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推动中国走上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正是基于这樣一个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自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变色的初心和使命。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推动中国走上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正是基于这樣一个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其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注重把政治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整个党的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党的紧密团结,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政治根基。
其他文献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铁岭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重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全市累计减贫86922人、销号贫困村216个,省级贫困县西丰县顺利脱贫“摘帽”,铁岭市2019年脱贫成效考核进入全省“好”的行列。 2020年,铁岭市委、市政府围绕脱贫攻坚先后召开了11次全市干部大会,并针对各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短板召开现场推进会。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智慧教育是新时期数字资源及教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以“智慧”作为教育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指向,从教育内容、教育架构、教育生态来看,智慧教育具有阶段化的递进规律,可以分为以知识模块构建为内容的智慧课堂、以知识总量扩容为重点的智慧校园、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的智慧环境。基于阶段化特点,智慧教育发展应遵循“体系、规模、质量”三步走策略:加强体系创建,提供“适需”学习服务,建设“智慧课堂”;注重规模扩张,打造“云网端”信息平台,构建“智慧校园”;注重质量提升,聚焦民生教育服务,建设“智慧环境”。从长远来看,
听歌赏乐,明确感受到音节强弱、长短有机地组合,富于变化而又有规律,这就是音乐的节奏。节奏现象也不限于音乐,在自然界和社会上广泛存在节奏。日月起起落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大千世界虽变化万端,总有规律,似有节拍地运转。人以呼吸维持生命,一呼一吸,节奏鲜明,夜以继日,年年岁岁。工作有没有节奏呢?很多人可能没想这个问题,其实节奏普遍地存在着,只不过不大觉察而已。 《庄子·养生主》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2021年是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实施“十四五”规划,第一年乘势而上开新局至关重要。乘势而上开新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国人民矢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
“一直到死,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周永开 2020年12月3日,《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卢永根、张小娟、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看到这则消息,电视机前的周永开眼角湿润了。就在上个月,周永开在家写下“我的初心不变——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人拿出2019年党组织赠送他的
阅读的功效为何因人而殊?因为,阅读是有门道的。作为一个探求知识的有心人,究竟该怎样去阅读呢? 重经典阅读,也重时尚阅读。阅读,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以是不简单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阅读之人可以随心随意,挑自己喜欢的文字浏览,脑子里能贮存多少算多少,不去强求;说它不简单,是对有心研究学问的人而言,它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通过他人的文字从中发掘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一种阅读属于经典阅读,比如刘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人們根据他们的事迹,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清官廉吏的爱戴和敬仰。 半鸭知县。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在担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一次,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探亲,在返回家乡时,于成龙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给儿子,只能把厨房里的一只咸鸭割下一半给儿子带回老家。这件事流传开来,人们都称于成龙为“半鸭知县”。后来于成
早就听说励家镇有個方圆几十里人人皆知的“败家子”杜志龙,今年68岁的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凭着活络的头脑和肯干的韧劲,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本已过上别人羡慕的富足日子,可是40年来,他“败”尽百万家财,与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又被更多人唤为“及时雨”。 这位传奇人物都有什么故事?他为何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败家”?为什么人们对他有不同的评价?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在凛冽的冬日走进了锦州市黑山县励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