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观念;思维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对开启和开拓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意识与创造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特点,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灵活多样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过程中读、背、说、写、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急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例如,当学生在提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时,教师要鼓励他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意识,把创新渗透其中
中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三、启发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注重实践,开拓创新之路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动”与“学”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體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观念;思维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对开启和开拓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意识与创造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特点,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灵活多样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过程中读、背、说、写、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急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例如,当学生在提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时,教师要鼓励他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意识,把创新渗透其中
中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三、启发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注重实践,开拓创新之路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动”与“学”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體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