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符合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独立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结合区域经济建设,调研专业所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专业建设背景及人才需求现状,提出“错位化”发展思路,明确为区域电力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443”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建立完善教学体系。协同企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追求专业培养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地方民办高校专业的特色错位化发展。
关键词:错位化发展;“44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8-03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教学基本之一,按照“依托母校、错位发展,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办学、凝炼特色、创建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1],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工作,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合理的专业框架,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评估,以利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错位化”发展思路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供用电基本达到平衡,电力建设重点从原来的电源建设逐步地转移到电网建设,在全国已形成西电东送格局,全国电网建设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广东是全国第一用电大省、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10左右,因而电力人才需求量大;原来珠三角地区因经济发展良好,吸引了全国重点高校学生源源南下就业现象。但边远县特别是新近划入省电网公司直供的51个县市人才仍然相当短缺,大部分县市只有1~2个或没有正式的本科毕业生。广东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每年投入约100多亿元人民币,使各地市的电力三产行业(指咨询、设计、安装及其他电力工程公司)异常火热。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电力的需求,从而衍生了大批电力生产、建设、设计、营销、试验、监理等企事业单位,该些单位需要大批具有实践动手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时期也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抓紧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广东省全面推进珠三角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开办与建设,创造了契机。在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多样化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错位建设发展专业。
(二)应用型专业定位与“443”人才培养
结合文献[2]报告进行科学的、充分的专业定位调研,再分析国内外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建设特色,比较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情况,分析专业所处的位置和差距;充分了解区域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方向,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443”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并遵循电气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的学习特点,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工程实际“三结合”中,真正培养受社会欢迎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为特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观念,突出创业和创新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
二、专业建设内容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采取宽口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实现宽口径教学,课程体系由四类课程群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群、电力与电子课程群、自动控制课程群、电力系统课程群。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1.每名教师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所担任的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撰写出教改方案,由教研室汇编成册。
2.每名教师每两年发表一篇教改论文。
3.多媒体教学比率保持100%,开展慕课等建设。
4.全面推行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3],形成特色。
5.健全并规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在内的教学文件。
(三)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设专门教学督导人员,以听课、交流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且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学院网上评教、青年教师教学竞赛[4]等活动对教学改革也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与成效
本专业实践教学设置:军训和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参观(入学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电力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5]。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校内资源方面,按照工程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承担。校内实验实训分为:公共基础实验(物理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相关实验中心)、专业技术应用实验(电气工程实验中心)三大类,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各类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校外资源方面,坚持实践教学走校企协同的道路,将工程认知和应用能力训练放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本专业协同广东省二十多家电力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践中心和就业实习基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葛洲坝发电厂等形成了实习关系,每年大四的学生都能去水力发电厂进行专业培训与参观实习。与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学用结合“协同创新”[6]的培养模式,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从大一入学工程教育开始,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变电站等实习基地及学校配电房、变压器和校门口输电线路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电气工程环境,建立工程概念,明确技术应用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大二、大三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专业课学习后再组织去电力工程现场实践,并在第七学期到葛洲坝、三峡水电厂完成生产实习;到大四专业应用教育结束,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和择业意向再到电厂(站)、电力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生产企业等地进行毕业实习,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应用的对接,完成由学生到工程技术员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错位化发展;“44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8-03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教学基本之一,按照“依托母校、错位发展,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办学、凝炼特色、创建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1],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工作,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合理的专业框架,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评估,以利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错位化”发展思路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供用电基本达到平衡,电力建设重点从原来的电源建设逐步地转移到电网建设,在全国已形成西电东送格局,全国电网建设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广东是全国第一用电大省、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10左右,因而电力人才需求量大;原来珠三角地区因经济发展良好,吸引了全国重点高校学生源源南下就业现象。但边远县特别是新近划入省电网公司直供的51个县市人才仍然相当短缺,大部分县市只有1~2个或没有正式的本科毕业生。广东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每年投入约100多亿元人民币,使各地市的电力三产行业(指咨询、设计、安装及其他电力工程公司)异常火热。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电力的需求,从而衍生了大批电力生产、建设、设计、营销、试验、监理等企事业单位,该些单位需要大批具有实践动手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时期也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抓紧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广东省全面推进珠三角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开办与建设,创造了契机。在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多样化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错位建设发展专业。
(二)应用型专业定位与“443”人才培养
结合文献[2]报告进行科学的、充分的专业定位调研,再分析国内外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建设特色,比较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情况,分析专业所处的位置和差距;充分了解区域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方向,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443”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并遵循电气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的学习特点,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工程实际“三结合”中,真正培养受社会欢迎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为特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观念,突出创业和创新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
二、专业建设内容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采取宽口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实现宽口径教学,课程体系由四类课程群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群、电力与电子课程群、自动控制课程群、电力系统课程群。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1.每名教师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所担任的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撰写出教改方案,由教研室汇编成册。
2.每名教师每两年发表一篇教改论文。
3.多媒体教学比率保持100%,开展慕课等建设。
4.全面推行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3],形成特色。
5.健全并规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在内的教学文件。
(三)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设专门教学督导人员,以听课、交流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且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学院网上评教、青年教师教学竞赛[4]等活动对教学改革也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与成效
本专业实践教学设置:军训和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参观(入学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电力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5]。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校内资源方面,按照工程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承担。校内实验实训分为:公共基础实验(物理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相关实验中心)、专业技术应用实验(电气工程实验中心)三大类,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各类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校外资源方面,坚持实践教学走校企协同的道路,将工程认知和应用能力训练放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本专业协同广东省二十多家电力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践中心和就业实习基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葛洲坝发电厂等形成了实习关系,每年大四的学生都能去水力发电厂进行专业培训与参观实习。与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学用结合“协同创新”[6]的培养模式,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从大一入学工程教育开始,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变电站等实习基地及学校配电房、变压器和校门口输电线路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电气工程环境,建立工程概念,明确技术应用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大二、大三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专业课学习后再组织去电力工程现场实践,并在第七学期到葛洲坝、三峡水电厂完成生产实习;到大四专业应用教育结束,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和择业意向再到电厂(站)、电力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生产企业等地进行毕业实习,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应用的对接,完成由学生到工程技术员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