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从根本上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关键词:音乐课;多媒体;网络资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操作中,许多老师眼中的“信息技术”几乎已经和“多媒体手段”划上了等号,这绝对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等等诸多方面,“多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如果仅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来代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很片面的。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个很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还能用信息技术里面的什么技术呢?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摸索和实践发现: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外,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高中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起码应该包括“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一、多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之分,“小整合论”则认为课程既是教学,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接受的观点。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与课程的整合提出的观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笔者看来要实现“知识重构”首先就应当对各种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摒弃单一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片面的灌输,使学生行成对同一知识点的多元认知。其优点还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能把抽象变为具体,能尽可能地加大课堂的容量。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题为《嘎达梅林》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为交响诗《嘎达梅林》。上课之前笔者对本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觉得要完整欣赏长度为二十几分钟的该曲就一堂课而言时间上不是问题,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多走马观花地听一遍,这样下来学生对该曲一定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在笔者反复聆听该曲数遍后毅然决定:本堂只重点欣赏第三部分(再现部)的《嘎达梅林》歌曲主题。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该故事,课前导入在教师简短的讲解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呈现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战死片段,凄婉的长调和着画面中主人公慢慢倒下的身影,教室里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之后在一段沉重的哀悼性质的音乐中歌曲主题慢慢响起,连听课的教师也没有一点声音,被电影片段感动后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音乐,我把主题一一分割,让学生注意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用多媒体手段在课件中进行对比。之后我又选用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妻子牡丹向着太阳向着爱人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挥动红绸的画面,许多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此时已经眼含泪花,思想在此刻得以升华。最后安排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完成了一个感情的释放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之间的相互整合,把电影(视频)、音乐、图片(幻灯片背景、歌谱)、文字等在同一个教学主体下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既很好地实现了知识重构,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整合下给学生带去了一堂视觉和听觉上极富冲击力的音乐欣赏课,很好地渲染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來。
  二、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属于硬件设备,诸如校园局域网、闭路电视等等,它们不会直接对课程整合构成影响,但是网络资源和音乐教学的整合却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资源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笔者也有过很多利用网络资源和音乐课整合的实践,具体做法有下面两种。
  (一)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后,在新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重新修订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课。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出现,涉及面非常广,基本上是以文化视野的扩展为主线,因此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多,往往在一个单元主题下会有多首相关的作品,但是由于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地方差异,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处在一个“营养过剩”状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一个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资源重组”方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活着是删减。值得注意的是:删减内容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会少些,而添加内容时必须要符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可随意添加,添加的内容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必要补充。
  《独特的民族风》一单元所涉及的民歌有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藏族的《宗巴郎松》和维族的《牡丹汗》等三首,从教材安排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后能对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歌风格)有所了解,但是经过笔者认真地思考觉得:每一个民族欣赏一首民歌是不能够完成对其“民歌风格”进行了解的,与其这样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挖掘一个民族的民歌来讲解,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民歌欣赏辐射到别的民族民歌上,这样的话本课就可以做到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于是我最后选定了蒙古族民歌作为本单元的切入点,利用网络资源认真地研究了蒙古族民歌以及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再仔细搜集那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来做教学补充。
  (二)利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于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未知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呢?前面所例举的几种形式在我看来比较困难,尽管很多人也试图在PPT给学生的自主活动开辟一个空间,但在我观察的结果中却发现: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活动早在课前都已经被安排好,活动的内容完全是受限制的,谈不上开放性,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里就成了一种摆设。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应当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要知道什么、不想了解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放手,但是在学习内容的设定上教师必须加以引领。
  电影《梅兰芳》的热播让很多对京剧不太了解的学生开始有点关注京剧了,或者说已经不再排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把《京剧》一单元提前来上。备课之前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大家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学生对京剧了解多少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本节课采用网络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与网络资源对话。我在PPT上围绕着京剧和梅兰芳总共罗列了二十个估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把每一个问题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并在PPT上做好链接。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不仅课堂气氛一下活了,重要的是我看见了学生当中在音乐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学习积极性和渴望求知的眼神,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相互整合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①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③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其中的第一点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可能单一的“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在实施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在有网络环境的教室里开展,其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单一的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虽然很容易实现,可是交互性比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让多媒体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加锐利。这样的做法最常见的是:在一堂课的设计中,对于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可以直接用链接与网络相通;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解释,还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在无法搜集整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其实课堂整合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的整合应该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整合和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建构,只有思想认识上对新理念、新的教学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整合,只有教育意识真正“整合”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整合。
其他文献
摘要:戴维·赫勒韦尔英国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先锋派古典音乐演奏家。在20世纪70年代,他为年轻的古典音乐家们创作出一种全新风格的音乐。这一音乐风格是综合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拉美乐、巴洛克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发展而成的。从小型的“摇滚奏鸣曲”到器乐曲、协奏曲、交响曲以及电子乐作品,都有他的发明和创新,人称“多维音乐”。“多维音乐”的基本特点是:作品的内容与含义、意境是严肃的,但其形式是新颖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语言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词汇积累;理解;运用;阅读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
期刊
摘要:一般来说,为了上好音乐课,实习生大多能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并在指导教师引领下精心备课,从而较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关键词:演唱区;策略;理论修养    每年音乐教育实习生的到来都是学校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他们这股新生力量为音乐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和魅力,但同时实习生们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音乐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现象1:  在《共和国之恋》这课上,
期刊
摘要:班主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深沉的儒雅之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同时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变学生这一份“土豆”。使他变得味鲜美、可口,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博览群书;温和教育;因材施教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就如某位名师的比喻:像“牛肉炖土豆”这道菜,班主任是其中的牛肉,而学生则是土豆。班主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深沉的儒雅之气
期刊
摘要: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先驱孔子已悟为师之道即“君子”之道,当今教师,更应谨尊“君子”之德,方不愧于讲坛耕作,不羞于苦口婆心,不辱于教育之神圣使命。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    三百六十行,教育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社会如何市场化、经济化,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仍然很高。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先驱孔子已悟为师之道即“君子”之道,当今教师,更应谨尊“君子”之德,方不愧于讲
期刊
摘要:针对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现状,指出了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领域一度被追捧的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不足,认为只有将两者加以科学综合,使过程和体裁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关键词:英语论文;互动;教学法    一、引言  作为ESP领域里学术写作分支的英语论文写作,近年来在国内外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
期刊
摘要: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虽两年已过,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前景却依然严峻。对中国而言,在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的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经贸和发展利益大局这样一个疑问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力。本课题通从对日本的经济外交当中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分析出发,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外交;经济外交
期刊
摘要: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神,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如何以文化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了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在理想信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诸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凸显,师生冲突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成效,不利于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拟对中学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师生;矛盾;成因    板子、老鼠夹子和扣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关于师生矛盾或师生冲突的现象却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先看一则案例。 
期刊
摘要:基础制造技术实习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拆装实习作为一门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制造实习;机械拆装;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车床拆装;摩托车发动机拆装    目前各院校所开设的实习项目都为传统的车、钳、铣、刨、磨、铸、锻、焊的教学模式,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