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老师難教,学生难学。一方面因为习作教学一个单元设计一次训练,训练内容的主题与单元课文切合度比较高,但没有阅读教学那样具有较强依托性的文本,方法的指导比较简略,往往是“想象合理,有条理地叙述,表达真情实感”等比较空泛的要求,且单元之间联系不紧密。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课文教学侧重阅读能力培养,比较轻视课文中的习作范例因素的发掘与运用,造成“读写分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不够快,总体水平不够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一般理解为课文是阅读的一个例子。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课文既是承载教科书编者意图的例子,又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例子,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课文为范例,重构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模式,读中悟法,写中用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习得,让学生学会写作。
一、课文作为习作范例的可行性
课文之所以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好范例,是因为课文本身就具备言语典范性,可以为学生阅读、习作提供多方面的示范,也因为学生学习语言原本就是“读写一体”的。
(一)课文例子的典范性
入选教材的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论语》《孟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概括其中,寓言、神话、小说等文体丰富,文从字顺,思想正确,有正能量,语言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模仿,堪称文质兼美的模式。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构建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
(二)阅读写作的一体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课文的习作示范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丰富、更全面。
(三)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切创新都是由模仿开始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古人行之有效地运用模仿学习法的总结。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课文是学生阅读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文本,便于开展阅读和模仿,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文中提炼习作示范点的原则
课文的习作示范点很多,从文体特点上说,记叙文的深情、说明文的简洁、议论文的严谨等是值得学习的;从表达内容上说,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敬爱、对生命的敬重等是值得学习的;从语言形式上说,白话文的简明、文言文的典雅、古诗词的韵律是值得学习的……习作示范点的提炼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以学定教的内容
习作示范点,应该选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的。如《桥》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这个应该是优先提炼、学习的。在文章结尾才揭示人物关系,确实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但是这个写作方法,未必是所有学生都懂的。可以少着力教学。
(二)以学定教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要根据学情,灵活教学,营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
比如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人物的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习作示范点。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品读描写严监生动作与神态的句子,读懂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通过补写严监生的心里话,进一步体会严监生爱钱如命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为什么只用动作描写不用其他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明白“使用动作描写”符合人物生病时的特点,也明白作者“在结尾揭示答案可以形成强烈的悬念”的写作奥秘。同时可以安排进行的小练笔:假如严监生临死前,又有一位亲戚没有猜着,严监生会怎样?这样创设了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
三、课文中提炼习作示范点的内容
课文的习作示范点不是自然呈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提炼出习作示范点,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 让学生有章可循,开展习作实践。
教师可以从素材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编拟题目、反复修改这几个点,提炼课文的习作示范点。现简述如下:
(一)素材抉择的示范点
构思与选材是写好习作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分析课文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素材抉择的思路,然后可以学习进行素材抉择。比如《梅花魂》,作者写作时其余内容皆不涉及,只写外祖父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等五件事。因为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素材抉择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仿写,构思《竹魂》、《松树魂》等。
(二)谋篇布局的示范点
当代作家丛维熙把写作“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可见,谋篇布局是写好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课文是谋篇布局的典范。比如《手指》,课文不但语言风趣幽默,而且先总写每人都有五个手指,手指各有长短,接着分写各个手指的优缺点,最后点明团结一致才有力量的道理,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在提炼出这个写作示范点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结构写写身边的小事物给人的启发,如写《五官》《桌子与椅子》《大脑与手》等。
(三)遣词造句的示范点
每篇课文都有许多特殊而优美的句子。如《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句: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两句话主要从长度、宽度和形状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3个比喻句,先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再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最后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可以说比喻到了不可更改一字的地步。由此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也用比喻句,从几个方面恰当描写一样事物的外观。 (四)编拟题目的示范點
学生不会编拟恰当的习作题目,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课题我们往往能了解文章的灵魂。课文编拟题目的方法,尤其值得揣摩与学习。比如开门见山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发思考的《假如没有灰尘》,前后对比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引用标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等等,引导学生这样新颖、准确、地拟题,可以有效增加文采。
(五)反复修改的示范点
新课标要求小学第三学段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课文中常有修改的示范,比如《泊船瓜洲》课文后,有王安石改诗的故事;“成语故事”中有贾岛“推敲”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附的修改文章符号及方法,都是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的好范例。
四、课文教学流程的重设
我们认为,首先要选取课文,然后提炼出文本中的习作示范点,共读品悟写法,接着结合素材进行习作实践,这个习作可以是全篇式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然后组织评议。可以大致按照以下流程设计教学:
选文——提点——明法——摹写——评议。
下面以《学会看病》为例,简述以课文习作示范点提炼与运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1)选文要“准”。作为学生习作范文用的课文在选择要准确,一要准确符合课标对年段学习能力的要求,二要准确符合学生实际习作的要求。
池莉的《学会看病》,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作者作为一位母亲,让他独自去医院,借以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说,这篇课文线索清晰,故事内容清楚,便于五年级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从主题上来说,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从写作方法上讲,本课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对于学生写好本单元“父母之爱”的习作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点要“精”。一要精心做好习作示范点的提炼,提炼出属于这一篇课文特有的习作方法。二要精准,提炼出学生确实需要、能够提升的习作示范点。
《学会看病》所在单元的阅读导语这样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与《学会看病》的课文对比,可以发现这篇课文中外貌描写几乎是没有的;语言描写有,但是篇幅不大;动作描写,只有寥寥几处。细读课文,可以发现课文的4、11、20、21、22、23、24、26、27自然段都是心理描写,占了课文的三分之二的篇幅。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本文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
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
品味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心理描写表达形式,并能够尝试在语境中运用心理描写。
(3)明法重“读”。文中包含着习作示范点的文段,要采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反复诵读、品读,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增加语言积累,整体把握框架,激发模仿兴趣。
《学会看病》中“心理描写 ”的发觉与提炼,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环节一
1.预习了这篇课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2.指名说,并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慈爱 温暖 疼爱
3.指名轮读课文中去掉心理描写的第1、2、3、5、6、7、8、9、10、12、13、14、15、16、17、18、19、25自然段。
师: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看病的事情,可是读着这些段落,你读出了一位怎么样的母亲。
指名说,并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冷漠 残忍 狠心
通过删减了课文中心理描写的段落,与预习中得出的人物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能体会到心理描写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
师:作者又是用了怎样的方法,把内心的感受写得这样生动呢?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再读心理描写段落,讨论研究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生:合作研究。
师:下面我们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反问。如“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很多转折关联词,如“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这两句都是。
生:我们发现作者还使用了假设。比如“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
指名回答,并板书关键词“比喻、反问、关联词”
从二度读文初识心理描写这一写作方法,到三度读文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心理感受的,层层深入,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阅读“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
(4)摹写重“用”。 摹写的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单纯的模仿,也可以大胆创新移用,重点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学会看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练笔:
师:有这样一位孩子,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妈妈打好几份工,才能养活家里。可是他吃饭时,一看见什么肉、鱼,就喜欢用筷子一拨,拨到了地上,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
生:淘气,顽皮,很坏……
师:是呀,所以每次妈妈只好把菜捡起来,用水冲一冲再吃了。又有一次,妈妈借了钱,买了鸡腿做起来给他吃,可是他却用筷子一拨,就把鸡腿拨到了地上。妈妈生气地打了他一顿。很多年后,当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这个孩子说出了当时自己心里的想法,母亲被深深感动了,两人抱头痛哭。这个孩子当时心里想了什么?请你拿起笔为他写一写。
这一设计,紧扣本文以“心理描写”为主表达特色,要求把一个“调皮、淘气”的孩子通过心理描写写成一个“懂事、感人”的孩子,与本文高度契合,也便于学生代入,写作方法学习、运用都比较到位。
(5)评议重“核”。 对习作成果的评议中,重点在核对、核查课文习作示范点有没有加以揣摩、模仿、迁移,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学会看病》的习作交流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生:看着眼前这盘来之不易的鸡腿,我想: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把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但自己却日渐消瘦,怎么让母亲吃上肉呢?对了,上次看见妈妈把我掉到地上的肉用水冲一冲就吃了。这也许是个好办法,可是故意把鸡腿弄到地上,母亲一定会发怒的。但是为了母亲吃上肉,挨顿打不是值得的吗?
师:你用上了反问,写出了一个为母亲着想的孩子。
生:看着眼前这盘来之不易的鸡腿,我想:母亲一直说自己不爱吃肉,但是我却看见她连掉在地上的肉也要捡起来冲洗干净吃了,看着这情景,我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疼痛。今天我要故意把鸡腿拨到地上,让母亲也吃一点。这样母亲虽然会生气,我说不定会挨打,但是我不后悔。
师:你和作家池莉一样,善于运用比喻和关联词。
师:同学们运用了心理描写,把一个顽皮淘气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善良贴心的好孩子,心理描写的威力真是大。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品味心理描写,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习运用心理描写。
课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本,也是最富有典范性的文本,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提炼富有习作示范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体悟如写作的构思、表达的方法、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式等等写作奥妙,通过模仿、拓展、创作等多种方式迁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表达方式的意识,养成分析、学习、运用习作示范点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一般理解为课文是阅读的一个例子。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课文既是承载教科书编者意图的例子,又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例子,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课文为范例,重构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模式,读中悟法,写中用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习得,让学生学会写作。
一、课文作为习作范例的可行性
课文之所以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好范例,是因为课文本身就具备言语典范性,可以为学生阅读、习作提供多方面的示范,也因为学生学习语言原本就是“读写一体”的。
(一)课文例子的典范性
入选教材的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论语》《孟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概括其中,寓言、神话、小说等文体丰富,文从字顺,思想正确,有正能量,语言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模仿,堪称文质兼美的模式。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构建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
(二)阅读写作的一体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课文的习作示范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丰富、更全面。
(三)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切创新都是由模仿开始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古人行之有效地运用模仿学习法的总结。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课文是学生阅读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文本,便于开展阅读和模仿,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文中提炼习作示范点的原则
课文的习作示范点很多,从文体特点上说,记叙文的深情、说明文的简洁、议论文的严谨等是值得学习的;从表达内容上说,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敬爱、对生命的敬重等是值得学习的;从语言形式上说,白话文的简明、文言文的典雅、古诗词的韵律是值得学习的……习作示范点的提炼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以学定教的内容
习作示范点,应该选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的。如《桥》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这个应该是优先提炼、学习的。在文章结尾才揭示人物关系,确实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但是这个写作方法,未必是所有学生都懂的。可以少着力教学。
(二)以学定教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要根据学情,灵活教学,营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
比如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人物的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习作示范点。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品读描写严监生动作与神态的句子,读懂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通过补写严监生的心里话,进一步体会严监生爱钱如命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为什么只用动作描写不用其他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明白“使用动作描写”符合人物生病时的特点,也明白作者“在结尾揭示答案可以形成强烈的悬念”的写作奥秘。同时可以安排进行的小练笔:假如严监生临死前,又有一位亲戚没有猜着,严监生会怎样?这样创设了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
三、课文中提炼习作示范点的内容
课文的习作示范点不是自然呈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提炼出习作示范点,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 让学生有章可循,开展习作实践。
教师可以从素材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编拟题目、反复修改这几个点,提炼课文的习作示范点。现简述如下:
(一)素材抉择的示范点
构思与选材是写好习作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分析课文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素材抉择的思路,然后可以学习进行素材抉择。比如《梅花魂》,作者写作时其余内容皆不涉及,只写外祖父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等五件事。因为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素材抉择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仿写,构思《竹魂》、《松树魂》等。
(二)谋篇布局的示范点
当代作家丛维熙把写作“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可见,谋篇布局是写好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课文是谋篇布局的典范。比如《手指》,课文不但语言风趣幽默,而且先总写每人都有五个手指,手指各有长短,接着分写各个手指的优缺点,最后点明团结一致才有力量的道理,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在提炼出这个写作示范点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结构写写身边的小事物给人的启发,如写《五官》《桌子与椅子》《大脑与手》等。
(三)遣词造句的示范点
每篇课文都有许多特殊而优美的句子。如《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句: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两句话主要从长度、宽度和形状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3个比喻句,先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再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最后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可以说比喻到了不可更改一字的地步。由此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也用比喻句,从几个方面恰当描写一样事物的外观。 (四)编拟题目的示范點
学生不会编拟恰当的习作题目,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课题我们往往能了解文章的灵魂。课文编拟题目的方法,尤其值得揣摩与学习。比如开门见山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发思考的《假如没有灰尘》,前后对比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引用标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等等,引导学生这样新颖、准确、地拟题,可以有效增加文采。
(五)反复修改的示范点
新课标要求小学第三学段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课文中常有修改的示范,比如《泊船瓜洲》课文后,有王安石改诗的故事;“成语故事”中有贾岛“推敲”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附的修改文章符号及方法,都是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的好范例。
四、课文教学流程的重设
我们认为,首先要选取课文,然后提炼出文本中的习作示范点,共读品悟写法,接着结合素材进行习作实践,这个习作可以是全篇式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然后组织评议。可以大致按照以下流程设计教学:
选文——提点——明法——摹写——评议。
下面以《学会看病》为例,简述以课文习作示范点提炼与运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1)选文要“准”。作为学生习作范文用的课文在选择要准确,一要准确符合课标对年段学习能力的要求,二要准确符合学生实际习作的要求。
池莉的《学会看病》,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作者作为一位母亲,让他独自去医院,借以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说,这篇课文线索清晰,故事内容清楚,便于五年级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从主题上来说,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从写作方法上讲,本课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对于学生写好本单元“父母之爱”的习作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点要“精”。一要精心做好习作示范点的提炼,提炼出属于这一篇课文特有的习作方法。二要精准,提炼出学生确实需要、能够提升的习作示范点。
《学会看病》所在单元的阅读导语这样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与《学会看病》的课文对比,可以发现这篇课文中外貌描写几乎是没有的;语言描写有,但是篇幅不大;动作描写,只有寥寥几处。细读课文,可以发现课文的4、11、20、21、22、23、24、26、27自然段都是心理描写,占了课文的三分之二的篇幅。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本文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
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
品味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心理描写表达形式,并能够尝试在语境中运用心理描写。
(3)明法重“读”。文中包含着习作示范点的文段,要采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反复诵读、品读,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增加语言积累,整体把握框架,激发模仿兴趣。
《学会看病》中“心理描写 ”的发觉与提炼,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环节一
1.预习了这篇课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2.指名说,并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慈爱 温暖 疼爱
3.指名轮读课文中去掉心理描写的第1、2、3、5、6、7、8、9、10、12、13、14、15、16、17、18、19、25自然段。
师: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看病的事情,可是读着这些段落,你读出了一位怎么样的母亲。
指名说,并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冷漠 残忍 狠心
通过删减了课文中心理描写的段落,与预习中得出的人物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能体会到心理描写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
师:作者又是用了怎样的方法,把内心的感受写得这样生动呢?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再读心理描写段落,讨论研究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生:合作研究。
师:下面我们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反问。如“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生: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很多转折关联词,如“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这两句都是。
生:我们发现作者还使用了假设。比如“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
指名回答,并板书关键词“比喻、反问、关联词”
从二度读文初识心理描写这一写作方法,到三度读文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心理感受的,层层深入,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阅读“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
(4)摹写重“用”。 摹写的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单纯的模仿,也可以大胆创新移用,重点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学会看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练笔:
师:有这样一位孩子,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妈妈打好几份工,才能养活家里。可是他吃饭时,一看见什么肉、鱼,就喜欢用筷子一拨,拨到了地上,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
生:淘气,顽皮,很坏……
师:是呀,所以每次妈妈只好把菜捡起来,用水冲一冲再吃了。又有一次,妈妈借了钱,买了鸡腿做起来给他吃,可是他却用筷子一拨,就把鸡腿拨到了地上。妈妈生气地打了他一顿。很多年后,当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这个孩子说出了当时自己心里的想法,母亲被深深感动了,两人抱头痛哭。这个孩子当时心里想了什么?请你拿起笔为他写一写。
这一设计,紧扣本文以“心理描写”为主表达特色,要求把一个“调皮、淘气”的孩子通过心理描写写成一个“懂事、感人”的孩子,与本文高度契合,也便于学生代入,写作方法学习、运用都比较到位。
(5)评议重“核”。 对习作成果的评议中,重点在核对、核查课文习作示范点有没有加以揣摩、模仿、迁移,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学会看病》的习作交流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生:看着眼前这盘来之不易的鸡腿,我想: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把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但自己却日渐消瘦,怎么让母亲吃上肉呢?对了,上次看见妈妈把我掉到地上的肉用水冲一冲就吃了。这也许是个好办法,可是故意把鸡腿弄到地上,母亲一定会发怒的。但是为了母亲吃上肉,挨顿打不是值得的吗?
师:你用上了反问,写出了一个为母亲着想的孩子。
生:看着眼前这盘来之不易的鸡腿,我想:母亲一直说自己不爱吃肉,但是我却看见她连掉在地上的肉也要捡起来冲洗干净吃了,看着这情景,我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疼痛。今天我要故意把鸡腿拨到地上,让母亲也吃一点。这样母亲虽然会生气,我说不定会挨打,但是我不后悔。
师:你和作家池莉一样,善于运用比喻和关联词。
师:同学们运用了心理描写,把一个顽皮淘气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善良贴心的好孩子,心理描写的威力真是大。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品味心理描写,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习运用心理描写。
课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本,也是最富有典范性的文本,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提炼富有习作示范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体悟如写作的构思、表达的方法、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式等等写作奥妙,通过模仿、拓展、创作等多种方式迁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表达方式的意识,养成分析、学习、运用习作示范点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