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贯穿着学生每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独占鳌头,是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准确地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时代,语文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如果单就小学语文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可从其在增加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三方面中得以显现。因此,语文阅读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引作用”为课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引
语文是一门包含语言文学和文字文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书面表达,又有口头表述;既有现代文学,又有古代经典;既向学生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让学生鉴赏西方文化。语文原本是一门引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所迫,语文考试便成为了筛选学生优劣的手段。众所周知,无论哪一阶段的语文考试,除了写作之外,阅读理解就是最重要的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在了阅读教学上。
一、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大纲上要求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大声朗读,默读等阅读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文章开头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两句话点明了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学生在阅读时,一字一句一段地分层次阅读。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深层次的把握,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阅读形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通过一部分一段落的阅读,层层深入理解,逐渐地上升为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想要表达思想。巧妙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语文这门学科最突出的教学特色。正如唐代李汉所说的“文者贯道之器也”,如果在语文阅读时忽略了文章思想的体会,那么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二、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写作素养
写作和阅读是语文中的两大难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对阅读的检验。阅读量的多少影响着写作内容的丰富度,学生的写作素养。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积累丰富优美的词句,提升文章的质量。
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它需要学生每天头要投入时间和功夫练习;从一门学科来说,它更需要日积月累、不间断地补充基础知识,一步一脚印,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大量的阅读不仅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能为学生沉淀丰富的内涵,从而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笔下有文的境界;不仅如此,还能滋润学生的文章,增加学生作文主旨的深度,使其能够深深地吸引教师的眼球,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上博得头筹【1】。
三、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教师的作用就是“教书育人”。对于“教书”几乎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育人”总是被人忽略。很多人都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有问题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对君子的要求,这“修身”被放在第一位的目的,就是告诫后人要先把自己的行为归正,才能造福社会。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文章主人公、事迹加以引申,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2】。
例如,《刷子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这一优良品质。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刷子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等方面分析出刷子李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是个能吃苦勤快的人,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原则的人。分析完文章主人公的形象,教师还可以举其他有类似精神的人物,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加认同这种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響着学生,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俗话说,“根正苗红、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知书达理、品学兼优的人,从而提高学生乃至社会的文化素质。
总结:简而言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恰当的阅读方法,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支撑,用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升华内涵。语文阅读的教学要先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样,学生在大量细致阅读后能够积累许多词汇、优美句子、写作手法以及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林. 基于PIRLS测评的小学生阅读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
【2】:张丽华, 梁艳玲.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 新课程(小学), 2013(10):76-7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引
语文是一门包含语言文学和文字文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书面表达,又有口头表述;既有现代文学,又有古代经典;既向学生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让学生鉴赏西方文化。语文原本是一门引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所迫,语文考试便成为了筛选学生优劣的手段。众所周知,无论哪一阶段的语文考试,除了写作之外,阅读理解就是最重要的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在了阅读教学上。
一、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大纲上要求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大声朗读,默读等阅读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文章开头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两句话点明了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学生在阅读时,一字一句一段地分层次阅读。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深层次的把握,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阅读形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通过一部分一段落的阅读,层层深入理解,逐渐地上升为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想要表达思想。巧妙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语文这门学科最突出的教学特色。正如唐代李汉所说的“文者贯道之器也”,如果在语文阅读时忽略了文章思想的体会,那么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二、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写作素养
写作和阅读是语文中的两大难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对阅读的检验。阅读量的多少影响着写作内容的丰富度,学生的写作素养。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积累丰富优美的词句,提升文章的质量。
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它需要学生每天头要投入时间和功夫练习;从一门学科来说,它更需要日积月累、不间断地补充基础知识,一步一脚印,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大量的阅读不仅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能为学生沉淀丰富的内涵,从而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笔下有文的境界;不仅如此,还能滋润学生的文章,增加学生作文主旨的深度,使其能够深深地吸引教师的眼球,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上博得头筹【1】。
三、语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教师的作用就是“教书育人”。对于“教书”几乎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育人”总是被人忽略。很多人都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有问题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对君子的要求,这“修身”被放在第一位的目的,就是告诫后人要先把自己的行为归正,才能造福社会。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文章主人公、事迹加以引申,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2】。
例如,《刷子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这一优良品质。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刷子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等方面分析出刷子李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是个能吃苦勤快的人,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原则的人。分析完文章主人公的形象,教师还可以举其他有类似精神的人物,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加认同这种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響着学生,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俗话说,“根正苗红、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知书达理、品学兼优的人,从而提高学生乃至社会的文化素质。
总结:简而言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恰当的阅读方法,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支撑,用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升华内涵。语文阅读的教学要先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样,学生在大量细致阅读后能够积累许多词汇、优美句子、写作手法以及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林. 基于PIRLS测评的小学生阅读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
【2】:张丽华, 梁艳玲.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 新课程(小学), 2013(10):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