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以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科学课“做中学”“学中做”《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科学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以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
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学课上,老师必须根据课本内容,明确教材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由此设计出相关的预设问题。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夜晚的五指山大桥上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才会爱科学、用科学。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做”与“玩”,是科学课常用的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实验方案,准备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材料,实验用具、实验器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探究。学生做,教师看,老师指导,学生归纳。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我出示电池和电线、灯泡,每组一套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电池的电传送到灯泡,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学生亲手操作,连接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起来。学生通过在“做中学”,认识了电路的作用,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知道电池有正负极,要使灯泡亮必须有正电和负电。在实验操作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在简单的电路上,接上其他小电动器,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电不仅能让灯泡发亮,还能做很多事情。
再如,我在《光的进行》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探究光是怎样进行的,先用幻灯、影像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图片,让学生观察,阳光透过树林直射地上,理解这种现象。大家感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证实这个自然现象,我用电筒和三张小孔板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来验证这个原理。通过验证,同学们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沿着小板孔成一线方向而形成一条光带。通过“学中做”,学生掌握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正确结论。
三、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科学课更多的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如教五年级科学课上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我按课程内容,每组学生准备简单电路装置板,电池、电笔,插座、水、盐水、碱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带着“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的问题去分组实验操作。在操作中去体验导线断了,用其他物品来连接电流还能通吗?学生动手测验,合作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填在报告单上,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各组汇报写出结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到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塑料、玻璃,陶瓷,干木材等。老师因势利导,特别指出人体也能导电要求学生不能用手直模电源,在家里不能独自使用家电器,以防发生意外,火灾等,要求注意安全。科学课,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也受到一次深刻的安全意识教育。
四、及时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机制,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夸夸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上好科学课,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从培养和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来说,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罗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靠实践来锻炼。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能力的发展。
科学课“做中学”“学中做”《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科学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以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
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学课上,老师必须根据课本内容,明确教材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由此设计出相关的预设问题。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夜晚的五指山大桥上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才会爱科学、用科学。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做”与“玩”,是科学课常用的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实验方案,准备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材料,实验用具、实验器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探究。学生做,教师看,老师指导,学生归纳。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我出示电池和电线、灯泡,每组一套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电池的电传送到灯泡,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学生亲手操作,连接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起来。学生通过在“做中学”,认识了电路的作用,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知道电池有正负极,要使灯泡亮必须有正电和负电。在实验操作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在简单的电路上,接上其他小电动器,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电不仅能让灯泡发亮,还能做很多事情。
再如,我在《光的进行》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探究光是怎样进行的,先用幻灯、影像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图片,让学生观察,阳光透过树林直射地上,理解这种现象。大家感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证实这个自然现象,我用电筒和三张小孔板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来验证这个原理。通过验证,同学们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沿着小板孔成一线方向而形成一条光带。通过“学中做”,学生掌握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正确结论。
三、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科学课更多的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如教五年级科学课上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我按课程内容,每组学生准备简单电路装置板,电池、电笔,插座、水、盐水、碱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带着“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的问题去分组实验操作。在操作中去体验导线断了,用其他物品来连接电流还能通吗?学生动手测验,合作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填在报告单上,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各组汇报写出结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到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塑料、玻璃,陶瓷,干木材等。老师因势利导,特别指出人体也能导电要求学生不能用手直模电源,在家里不能独自使用家电器,以防发生意外,火灾等,要求注意安全。科学课,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也受到一次深刻的安全意识教育。
四、及时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机制,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夸夸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上好科学课,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从培养和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来说,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罗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靠实践来锻炼。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