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残墙断壁、遍地疮痍,来到在汉旺地震遗址的最深处——汉旺镇绵远河出山口,一座长达200多米的雄伟建筑横亘在人们眼前——这就是江苏援建绵竹市官宋硼堰取水枢纽工程。
面对废墟,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官宋硼堰取水已有近600年历史,嘉靖九年(1530年),人们就在这里填筑土石堰,引绵远河水经官、宋、硼三堰分水,灌溉着绵竹市千家万户。经过不断改造,2001至2003年四川省花3年多时间改建了官宋硼堰取水枢纽。
然而, “5·12”汶川大地震及“6·12”小岗剑堰塞湖泄流,致使才使用5年的工程严重受损,闸体开裂,闸底板损毁严重,这座关系绵远河下游灌溉、防洪、饮用的生命工程成为危险工程。经安全鉴定,工程需整体报废重建。
去年7月19日,江苏水建公司副总经理、官宋硼堰取水枢纽重建工程项目经理时爱祥带领项目部先遣组20多人来到施工现场。尽管此前他曾作为水利专家两次到这里考察,对现场情况有所了解,但面对四处散落的纸烛、荒无人烟的沉寂山谷,这一夜,时爱祥失眠了。一方面是因为带着江苏水建人支援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重托,必须不折不扣不讲条件地完成援建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带着一支长期在江苏平原施工,缺少山区施工经验的队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完成施工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下面的路该如何走,如何组织,怎么管理,直接考验着江苏水建人的胆识和才能。
一夜的深思,繁杂的头绪慢慢清晰起来,治理过淮河、太湖、长江的江苏水建人,打过大仗,啃过硬骨头,从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推开废碴,平整场地,不到10天时间,他们就在震毁最严重的原东汽技校西侧和施工现场之间搭起了近百间活动板房,沉寂多时的山谷里一旦有了人气,立刻就充满了生机。
全面抢工,这是一个决战之夜
官宋硼堰水利枢纽重建工程位于原址下游132米处,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流量2811m³/s,校核洪水标准为200年一遇,流量3931m³/s,工程投资6350万元,是江苏省本级援建的唯一一个水利工程。按合同要求,工程必须于2010年 4 月完成全部水下工程,8月份全面竣工,要知道,这至少是两年的任务,施工工期相当紧迫。
施工过程中,他们针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紧、技术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等特点,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和各种应急方案,科学有序地推进工程进展。
山区气候多变,雨多量大。他们向暴雨要工期,“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见缝插针,多点同步施工。他们24小时分班作业,流水操作,常常是日出干到日落,日落干到日出,确保了工程全天候、全方位展开施工。
公司前后方协同作战,一切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配备了强有力的项目班子及各工种力量。所有工人全部由公司本部派出,超大超重钢结构全部在江苏本厂整体制作并长途运输到现场安装。
2009年年底,是官宋硼堰工程全面施工的关键时期。当时,整个援建区域水泥紧张,商品砼紧张,工地每天有700方左右的砼需要浇筑,模板立好钢筋扎好后,等待砼供应时间很长,而且基本上都是夜间浇筑,工人扶着振捣器,站着站着就睡着了。技术人员除了每天有大量的本职工作要做,还要轮流值班,要知道,这一轮就是整整3个月。那一段时间,时爱祥每天睡眠时间就更少了,有人生病他要顶班,有人出差他还要顶班。
辛勤耕耘总有回报。经过全体职工的顽强拼搏,官宋硼堰主体工程于2009年9月1日开工; 2010年3月30日,泄洪闸、冲砂闸主体工程顺利通水,下阶段验收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在攻坚的36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实现了一个确保(确保二年工期一年完成),攻克了两个难点(分阶段施工、抗磨蚀混凝土施工),控制住了三个节点(2009年11月必须完成进水闸水下工程,2010年4月必须完成泄洪、冲砂闸水下工程,2010年8月工程全面完成),创造了新的“援建速度”,成为灾后重建的亮点工程。
攻克难关,这是一个创新之夜
对这一支援建队伍而言,比环境艰苦更让人担忧的是施工安全的保证。进水渠直接在山脚下施工,山坡上的浮石随时都有可能坠落,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建筑物上游有大大小小19个堰塞湖,直接威胁着员工和建筑物的安全;还有无法预知的大山里的山洪,随时都有可能奔流而下。“特别要预防危房、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要及时关注预警信息,时时确保施工安全”。江苏援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亚平每次来工地,都要殷切叮嘱他们。为此,他们制定了各种应急方案,采取了严密的安全措施。每天安排专人现场值守,随时观察山体石块的状况。为预防山洪,他们在枢纽上游填筑了两道砂砾石围堰,并设法利用老闸闸门加固堵漏,建立了三道保险,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工程施工和确保员工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施工中,冲沟处理、地下渗流处理、抗冲磨混凝土施工等山区特有的关键技术,对来自江苏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白天在现场组织施工没有时间,晚上就成了他们开展技术攻关的黄金时段。打开图纸,研讨方案,改进工艺,他们向科技创新要质量、要工期,虚心向四川同行请教。采用多层次梯级围堰,解决了山洪和地下渗流对施工的影响。为攻克C50抗冲磨混凝土技术难关,他们经过一次次试验比对,选择最佳配合比,调用最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控制掌握了粘得像糍粑一样的抗冲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领。桥头堡和整个启闭机房建筑,都是60度陡坡,这几千方砼硬是他们用小桶一桶桶提上去用人拍打成型的。
面对废墟,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官宋硼堰取水已有近600年历史,嘉靖九年(1530年),人们就在这里填筑土石堰,引绵远河水经官、宋、硼三堰分水,灌溉着绵竹市千家万户。经过不断改造,2001至2003年四川省花3年多时间改建了官宋硼堰取水枢纽。
然而, “5·12”汶川大地震及“6·12”小岗剑堰塞湖泄流,致使才使用5年的工程严重受损,闸体开裂,闸底板损毁严重,这座关系绵远河下游灌溉、防洪、饮用的生命工程成为危险工程。经安全鉴定,工程需整体报废重建。
去年7月19日,江苏水建公司副总经理、官宋硼堰取水枢纽重建工程项目经理时爱祥带领项目部先遣组20多人来到施工现场。尽管此前他曾作为水利专家两次到这里考察,对现场情况有所了解,但面对四处散落的纸烛、荒无人烟的沉寂山谷,这一夜,时爱祥失眠了。一方面是因为带着江苏水建人支援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重托,必须不折不扣不讲条件地完成援建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带着一支长期在江苏平原施工,缺少山区施工经验的队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完成施工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下面的路该如何走,如何组织,怎么管理,直接考验着江苏水建人的胆识和才能。
一夜的深思,繁杂的头绪慢慢清晰起来,治理过淮河、太湖、长江的江苏水建人,打过大仗,啃过硬骨头,从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推开废碴,平整场地,不到10天时间,他们就在震毁最严重的原东汽技校西侧和施工现场之间搭起了近百间活动板房,沉寂多时的山谷里一旦有了人气,立刻就充满了生机。
全面抢工,这是一个决战之夜
官宋硼堰水利枢纽重建工程位于原址下游132米处,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流量2811m³/s,校核洪水标准为200年一遇,流量3931m³/s,工程投资6350万元,是江苏省本级援建的唯一一个水利工程。按合同要求,工程必须于2010年 4 月完成全部水下工程,8月份全面竣工,要知道,这至少是两年的任务,施工工期相当紧迫。
施工过程中,他们针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紧、技术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等特点,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和各种应急方案,科学有序地推进工程进展。
山区气候多变,雨多量大。他们向暴雨要工期,“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见缝插针,多点同步施工。他们24小时分班作业,流水操作,常常是日出干到日落,日落干到日出,确保了工程全天候、全方位展开施工。
公司前后方协同作战,一切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配备了强有力的项目班子及各工种力量。所有工人全部由公司本部派出,超大超重钢结构全部在江苏本厂整体制作并长途运输到现场安装。
2009年年底,是官宋硼堰工程全面施工的关键时期。当时,整个援建区域水泥紧张,商品砼紧张,工地每天有700方左右的砼需要浇筑,模板立好钢筋扎好后,等待砼供应时间很长,而且基本上都是夜间浇筑,工人扶着振捣器,站着站着就睡着了。技术人员除了每天有大量的本职工作要做,还要轮流值班,要知道,这一轮就是整整3个月。那一段时间,时爱祥每天睡眠时间就更少了,有人生病他要顶班,有人出差他还要顶班。
辛勤耕耘总有回报。经过全体职工的顽强拼搏,官宋硼堰主体工程于2009年9月1日开工; 2010年3月30日,泄洪闸、冲砂闸主体工程顺利通水,下阶段验收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在攻坚的36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实现了一个确保(确保二年工期一年完成),攻克了两个难点(分阶段施工、抗磨蚀混凝土施工),控制住了三个节点(2009年11月必须完成进水闸水下工程,2010年4月必须完成泄洪、冲砂闸水下工程,2010年8月工程全面完成),创造了新的“援建速度”,成为灾后重建的亮点工程。
攻克难关,这是一个创新之夜
对这一支援建队伍而言,比环境艰苦更让人担忧的是施工安全的保证。进水渠直接在山脚下施工,山坡上的浮石随时都有可能坠落,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建筑物上游有大大小小19个堰塞湖,直接威胁着员工和建筑物的安全;还有无法预知的大山里的山洪,随时都有可能奔流而下。“特别要预防危房、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要及时关注预警信息,时时确保施工安全”。江苏援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亚平每次来工地,都要殷切叮嘱他们。为此,他们制定了各种应急方案,采取了严密的安全措施。每天安排专人现场值守,随时观察山体石块的状况。为预防山洪,他们在枢纽上游填筑了两道砂砾石围堰,并设法利用老闸闸门加固堵漏,建立了三道保险,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工程施工和确保员工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施工中,冲沟处理、地下渗流处理、抗冲磨混凝土施工等山区特有的关键技术,对来自江苏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白天在现场组织施工没有时间,晚上就成了他们开展技术攻关的黄金时段。打开图纸,研讨方案,改进工艺,他们向科技创新要质量、要工期,虚心向四川同行请教。采用多层次梯级围堰,解决了山洪和地下渗流对施工的影响。为攻克C50抗冲磨混凝土技术难关,他们经过一次次试验比对,选择最佳配合比,调用最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控制掌握了粘得像糍粑一样的抗冲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领。桥头堡和整个启闭机房建筑,都是60度陡坡,这几千方砼硬是他们用小桶一桶桶提上去用人拍打成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