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jw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关实验的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仪器装置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以托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为此,我们将有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实验重新设计,改变原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形成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实验的有关原理及现象,强化实验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装置是完成实验不可缺少的基本設备,教学中,对有些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创新后,可以达到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视度好、成功率高的目的。例如: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若改为带双孔橡胶塞的U型管,一个孔插入盛水的分液漏斗,另一孔插入带止水夹的导气管,金属钠盛放在U型管中。这样改进后的装置,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检验生成的氢气。又如:实验室制甲烷,可改用碳化铝与水反应来制备,装置为带单孔橡胶塞的支管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此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再如,实验室制乙炔,可改用乙醇和硫酸铜饱和溶液代替水与电石反应。这样既减慢了反应速率又不会产生泡沫,还能除去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防止空气污染。另外,实验室制氧气时,可以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受热分解;(二)加热高猛酸钾的化合物;(三)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四)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直接分解,通过分析、归纳、比较,上述方法中第四种从反应装置、反应条件、反应速率、产品纯度、经济成本、污染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故用第四种方法最佳,教学中,通过对实验装置及方法的如此改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对同一实验的不同角度的审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中学化学的实验中,经常遇到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对此装置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出此装置的五种作用。
  (一)洗气作用
  气体由A端进入即“长进短出”,有两种类型。
  1.干燥气体的作用。如干燥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通过选用浓硫酸作干燥剂预先盛人装置内,气体由A端进入。
  2.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如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盛的应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二)检验作用
  气体由A端进入。如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瓶内应放品红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品红褪色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有二氧化硫存在。
  (三)贮气作用
  从A处通入气体,即成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从B处通入气体,即可以成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
  (四)用于近似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广口瓶中注满水,气体从B处通入,在A处接一量筒,即成为气体体积测定装置。
  (五)作为气体反应装置
  如A处通硫化氢,B处通二氧化硫,会观察到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
  另外,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此装置可以作为防倒吸的装置吗?2、能否用于作恒压装置等等,在设计实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思路就会不断得到拓宽,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教学中对这一实验进行创新尝试,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增强学科间的渗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时,首先演示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做成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应具备什么条件?3.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4.公园和广场的喷泉与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有什么区别?5.改变压强的途径有哪些?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形成喷泉的条件应是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且此实验中压强差必须大于烧杯液面到玻璃尖嘴这段高度液体所产生的压强,由于氯化氢为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当挤入水使部分氯化氢溶解在水中,从而减少了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氯化氢、氨气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靠物理方法可以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形成喷泉,另外,像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可以用在胶头滴管中盛碱液的方法,使之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减少气体物质的量,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的目的。那么,减少瓶内压强除了上述减少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还有哪些途径呢?从PV=nRT即P= 不难看出,减少瓶内压强的途径还有降低温度或增大体积,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产生压强差除了可以减少瓶内压强之外,还可以利用增大外压的方法。例如:公园或广场的喷泉,就是依靠增大外压的实例。通过上述对氯化氢喷泉实验的分析、归纳、比较、探索和验证,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在创新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处处用心,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讀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期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推广。因此,我们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
期刊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家庭照护功能的进一步弱化,机构养老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是其运营的基础,其优劣决定着养老机构服务
初中英语“六环节”教学法是在我们海阳市教研室教研员王林老师的倡导下推出的适应中学英语新课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推行,使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成为可能。在此,我只就“六环节”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谈一下我的体会。  “情景创设”应该说是“六环节”教学中的特别重要的一环。情景创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这
期刊
中学历史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别的工具类科目(如语言类的母语或外语)和技能类科目(如数理化)都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一个比较直接的层面上,就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再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墓本的了解;在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它应该包括人
期刊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然而,英语作为升学考试中的一门主课,在有些教师的眼中,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便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学好英语,积极应试,则成了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努力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强调书面练习,轻视口语训练。这样就培养出了一批批有“中国特色”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这显然是与英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改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期刊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逐步步向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21培养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信息技术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概
期刊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党的十八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全局的发展战略高度,充分阐述了历史文物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准确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以情感人,以美引人。歌唱必须通过实践去实现价值,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舞台表演正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种高度统一概括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因此,声乐演员不但要有优美动人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美大方的舞台表演。那么,如何实现声乐演唱与舞台艺术的和谐统一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声乐演唱必备条件  要想在舞台上很好的展现自己首先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并提高交往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呢?近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一、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组建学习小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