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二、创设思维情境,提升创新思维的理念。三、运用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思维 学生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述的形象都是迷糊的,也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改变那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真正把音乐教学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去探索,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我在讲授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时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马奔跑的声音),学生马上就说出了是马蹄的声音。“你能轻声模仿它的叫声吗?”学生高兴的模仿“马蹄声”,“那马蹄声在长短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的说是前短后长。于是我告诉学生马奔跑的这个节奏就叫做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XXX,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这个节奏藏在歌曲的哪里?”学生积极寻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演唱带有前十六分音符节奏的乐句。
音乐中蕴含这丰富多彩的创新资源,这就看我们老师如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的听觉入手,模仿“马蹄声”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主动学会了枯燥的音乐知识;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转向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创设思维情境,提升创新思维的理念
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的阶段。”所以,以某一知识为中心,多学科有机、巧妙地结合,有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真实的、有激情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爱我中华》这首歌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学生立刻被这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完全投入这美妙的音画之中。这时我让同学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分辨各个民族的服饰,学生这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马上说出了很多认识的民族服饰,这样,让学生在学会演唱这首歌曲的同时,也认识了我国的56个民族,使歌曲在课堂上进行了二度创作。美的意境、美的歌声,深刻挖掘和落实了新课程目标下的审美教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自由而富有激情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空前活跃,音乐感觉得到了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三、运用角色转换,激发思维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学科的奥妙,在探求中去掌握新知识,在探求中去发现新观点、新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更多的时候我会与学生们在一起,让学生做小演员、小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也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中国民歌》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民歌的光碟和资料,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我播放学生找来的资料,让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同时,在欣赏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我为了让学生掌握民歌号子的特点,让同学分成两组“当一回船工”。随着学生的肢体动作和他们的吆喝,再伴着低沉的音乐,使学生真正体会和聆听到了旧社会船工的痛苦生活和艰难的呻吟,这样不但给学生上了一次深刻思想教育课,而且还自然的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更难得的是他们在亲身的体验活动中体会了音乐的魅力,自身得到了熏陶,激发了思维兴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出发点,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时刻注重创设音乐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兴趣浓,努力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就一定能开发出学生蕴藏着的巨大的音乐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得到开发,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思维 学生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述的形象都是迷糊的,也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改变那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真正把音乐教学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去探索,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我在讲授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时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马奔跑的声音),学生马上就说出了是马蹄的声音。“你能轻声模仿它的叫声吗?”学生高兴的模仿“马蹄声”,“那马蹄声在长短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的说是前短后长。于是我告诉学生马奔跑的这个节奏就叫做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XXX,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这个节奏藏在歌曲的哪里?”学生积极寻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演唱带有前十六分音符节奏的乐句。
音乐中蕴含这丰富多彩的创新资源,这就看我们老师如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的听觉入手,模仿“马蹄声”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主动学会了枯燥的音乐知识;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转向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创设思维情境,提升创新思维的理念
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的阶段。”所以,以某一知识为中心,多学科有机、巧妙地结合,有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真实的、有激情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爱我中华》这首歌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学生立刻被这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完全投入这美妙的音画之中。这时我让同学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分辨各个民族的服饰,学生这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马上说出了很多认识的民族服饰,这样,让学生在学会演唱这首歌曲的同时,也认识了我国的56个民族,使歌曲在课堂上进行了二度创作。美的意境、美的歌声,深刻挖掘和落实了新课程目标下的审美教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自由而富有激情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空前活跃,音乐感觉得到了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三、运用角色转换,激发思维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学科的奥妙,在探求中去掌握新知识,在探求中去发现新观点、新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更多的时候我会与学生们在一起,让学生做小演员、小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也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中国民歌》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民歌的光碟和资料,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我播放学生找来的资料,让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同时,在欣赏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我为了让学生掌握民歌号子的特点,让同学分成两组“当一回船工”。随着学生的肢体动作和他们的吆喝,再伴着低沉的音乐,使学生真正体会和聆听到了旧社会船工的痛苦生活和艰难的呻吟,这样不但给学生上了一次深刻思想教育课,而且还自然的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更难得的是他们在亲身的体验活动中体会了音乐的魅力,自身得到了熏陶,激发了思维兴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出发点,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时刻注重创设音乐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兴趣浓,努力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就一定能开发出学生蕴藏着的巨大的音乐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得到开发,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