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量化及其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述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zhouwe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我国研究非智力因素包括两个阶段,主要围绕学习成绩作研究。中等、适度水平的非智力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量化学习成绩
  
  一、非智力概念讨论
  
  “非智力因素”是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之后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1950年他又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此文被作为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
  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氣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认知和情感的成分,但在韦克斯勒的概念中非智力因素还只是智力因素的一个部分。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它做出了理解:例如“非智力因素是由个性倾向性,情绪和意志,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构成”(申继亮,1990年)。“非智力因素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年)。“在意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张旭东,1993年)等。
  有一部分学者把智力以外的所有因素都称为非智力因素,例如生理因素,环境等客观因素。显然我们说到非智力因素时是针对人的心理因素,把这些客观因素归入非智力因素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笔者同意燕国材教授的观点,即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一层次。狭义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这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二层次。另外,还可以按照这五个主要因素分成更加细小的一些可以供操作的分成,例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力、独立性等,这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三层次。这样的定义使非智力因素概念的外延简洁明了,有利于测量操作。
  
  二、国内非智力因素的测量的特点
  
  (一)分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借鉴阶段(1985年到1987年),第二阶段是自编量表阶段(1988年至今)。在第一阶段,因为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结构和组成因素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所以国内学者都采用国外工具研究。例如《16PF》,Epstein和Meier的《建设性思维测量》(CTI),Franey和sedlacek的《非认知问卷》(NCQ)。但是学者们发现,非智力因素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与《16PF》中的人格因素不一样。而CTI把“思维”这个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包括进自己的问卷中,这似乎不符合逻辑。而NCQ样本是白人,研究证明其对非白人或非传统的学生预测能力很低。于是我国学者便自行编制适合自己的非智力量表。
  (二)自编问卷各有特点
  洪德厚等编制的《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包括六项非智力因素,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意志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马加乐等人(1990)编制的非智力因素问卷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坚持性、自制性、独立性十项非智力因素。李洪玉和阴国恩(1997)编制的《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包括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情绪稳定性、好胜心和支配性11项非智力因素。可以看出这些非智力因素各有不同,不过基本上是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这几个方面出发的。
  (三)研究围绕学习成绩
  从1981年吴福元教授在国内提出非智力因素到现在,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而做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学、中学到少数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这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问卷编织技术来看,有些问卷的题目文字比较笼统,如“你是否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这就比较含糊,难以操作。[2]从问卷对象来看,我国自编的非智力因素测量问卷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尚缺少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测查的自编问卷;从对测量结果解释上来看,目前非智力因素问卷给出的主要是受测者一些彼此相对静止的非智力因素,很难用一个综合的指标反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水平,缺乏对非智力因素整体水平方面的动态特征分析。
  
  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是非智力和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成绩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洪玉和阴国恩[3]对1250名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11个非智力因素量表的分数与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金丽[4]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学优生、学困生非智力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优生和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显示:智力对学习成绩的贡献为21%,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贡献为59%。
  (二)优良的、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一样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具有抑制作用。聂晶、赵明、单林[5]研究表明,焦虑症状与学习成绩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情绪不稳定和明显精神质倾向者对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王金丽[6]的研究发现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自律性、情绪稳定性、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杨莲清[7]用《16PF》对94名入学初期的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只有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四个方面与学业成绩有明显的相关,其中前三个因素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而后一个因素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其实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不都对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作用,只有一部分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符明弘和付金芝[8]共研究了六个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之间的关心,其中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抱负、独立性、好胜心等三个因素的相关非常显著,而与其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等另外三个非智力因素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相关不显著。翟文平采用《中国少年智力个性心理特征》(1988年版)对34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非智力测量,发现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中的抱负、坚持性、求知欲、尤其与好胜心这四个非智力因素相关显著,而与独立性、自我意识相关不显著。
  (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起到作用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的智力基础之上才能促进学习成绩。大量的研究证明对于大部分中等以上智力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学习质量方面比智力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加大[9]。
  非智力因素只有在中等适度的水平才能对学习成绩起到最大的作用,过高和过低的水平都会对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符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观察、想象、思维等活动的开展。但是情绪不稳定,即情绪过分兴奋或者过分低沉则会使个体易于在外界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自信心如果不是建立在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的话,那就是不适度的,是过分的自尊或者过分的自大。
  
  四、结语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另外,还可以按照这五个主要因素分成更加细小的一些可以供量化操作的分成,例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力、独立性等。这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三层次。
  我国非智力因素量化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阶段(1985年到1987年)。第二阶段是自编量表阶段(1988年至今)。国内有关非智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而展开的,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是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成绩有促进作用,只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即使是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也不一定都对学习成绩起显著的影响,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中只有一部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作用,同时它们对学习的正面影响必须以中等的智力水平为基础,并且在中等的、适度的水平上才能发挥作用。
  
  注释:
  [1][2]陈雪玲.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研究述评上[J].海教育科刊,2001,(3):40-43.
  [3]李洪玉,阴国恩.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7,(5):423-427.
  [4][6]王金丽.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28-37.
  [5]聂晶,赵明,单林.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47-50.
  [8]杨莲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心理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98,(2).
  [8]符明弘,付金芝.农村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其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15-17.
  [9]杜永红,冯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教学,2005,(3):432-433.
  
  (作者李金德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应用方向研究生;石静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两次提出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最后说明了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养、自我调适。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引导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该文研究了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代替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空心阴极灯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并实测了铜矿中铁含量。试验表明:灵敏度优于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选择性与紫外可见
摘要: 本文从终极目标的丧失、教学方式的变化、课余时间的富足、管理模式的变化、家长直接教育的缺失和外界的诱惑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大一新生丧失目标的原因,并提出了明确总体目标、明确社会需求、合理分配时间、持之以恒、学以致用这一避免新生丧失目标的五种对策,以期能对大一新生及新生班主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一新生丧失目标原因对策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是揣着希望、憧憬与理想踏入神圣的大学校园,但
作者基于NO<’-><,3>在紫外区内有强烈吸收的特点,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代替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NO<’-><,3>。确定了实验条件,选定Zn213.9nm线为吸收线,选定Fe274.9nm线为背景扣除线,实测井水中NO<’-><,3>结果令人
任何一名班主任,都知道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喜怒形之于色,性情急躁,易发脾气,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有的学生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性情温和,不易动肝火,遇事犹豫不决;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交朋友、易适应环境;还有的学生则喜欢独处、安静,少言寡语,虽然内心不快,但不立即暴露出来等,这些心理活动的差别是人们不同气质的表现。  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这一点决定气质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讲的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