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和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它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使命,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研究和加强高校自身的和谐文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与特色发展,增强高校“软实力”,进而肩负起文化育人、引领社会和谐文化的重任。
高校负有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奉行和引领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高校是和谐文化传承的殿堂,教师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学生沐浴着和谐文化的阳光雨露,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受益无穷,和谐理念得以培育,和谐精神得以弘扬。高校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于社会文化而又引领社会文化的独特作用。成功的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将有益于引领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面对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之现状,高校只有致力于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潜能,才能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认同和共同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使和谐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共享和谐的局面。
工科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特点
工科院校与其他文科院校、综合性院校相比较,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生产第一线相关度或结合度更加紧密,教育过程更突出于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更倾向于生产型、工艺型、技术型,其和谐文化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工科院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的特点是重实践,讲究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科院校的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实用专利的获得,忽视理论创新;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人才工程素质的培养,忽视知识创新等。由此表现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一是崇尚独立自主,张扬个性,是工科院校大学生价值观鲜明的特征。其现实表现是:他们看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但更重视个人价值,在价值追求上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往往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工科院校大学生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学习成绩列在第一位,把自身与家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与异性朋友关系排在关注社会治安、社会改革之前。
工科院校应该遵循的原则
结合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特点,我们认为,工科院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工科院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因为工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在工程一线,大多数磨练在基层。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如何,都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管理体系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都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和谐文化建设与否,其真正的生命力,来源于工程一线。
工科院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框架,明确其工作思路、目标、方向、内容,因势利导,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工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对策和内容,瞄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促进“成熟点”。紧紧抓住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预期,建立和形成工科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和考评体系。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由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要求所决定的。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需求复合化、素质教育层次化、价值选择多元化,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文化主战场,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己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同时,在大学教育中,任何忽视、无视、拒绝承认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绪倾向和体验,甚至想方设法对其压抑、遏制的做法,都是违背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中取得成效,既要调查研究当代人类思想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趋势,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分层次确定教育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类型选择教育方法;还要直面现实,遵循规律,在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求和能力,达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工科院校要积极鼓励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性实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事实证明,没有互动、没有共鸣、没有学生广泛参与的单向的教育,只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曾于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为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践证明,解决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例如,顺利就业、高层次就业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大学生目前最大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压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等实际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长春工程学院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几年来,长春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招生分数逐年提高,出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
开展和谐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工科院校育人的全过程 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员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研究,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高校的力量,激发高校的活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不断增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善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最大限度地增强核心价值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研究成果,充实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师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之中,通过生动有效的教育和理念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员工的人生发展实际需要和自觉追求。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使各方面文化建设形成合力,增强文化的整体辐射能力。
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培育和谐精神,注重高校特色发展 工科院校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实现特色发展。工科院校的领导者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院校在所属类型高校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使命,准确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所属类型中的佼佼者。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以特色培育人才,以特色谋发展。
坚持两个“统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决定了高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为此,一要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其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很好地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必须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始终坚持并不断增进共识的基础上,以极大的适应性、包容性、广泛性,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持之以恒中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二要兼顾一般与重点。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发展适度规模,又狠抓质量管理;既重教学硬件建设,又要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教师梯队建设;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又要致力于课堂教学;既要强化统一规范管理,又要形成有效的多样化运行机制;既要鼓励先进,以特殊的政策激励部分学人脱颖而出,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校园呈现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它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使命,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研究和加强高校自身的和谐文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与特色发展,增强高校“软实力”,进而肩负起文化育人、引领社会和谐文化的重任。
高校负有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奉行和引领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高校是和谐文化传承的殿堂,教师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学生沐浴着和谐文化的阳光雨露,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受益无穷,和谐理念得以培育,和谐精神得以弘扬。高校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于社会文化而又引领社会文化的独特作用。成功的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将有益于引领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面对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之现状,高校只有致力于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潜能,才能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认同和共同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使和谐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共享和谐的局面。
工科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特点
工科院校与其他文科院校、综合性院校相比较,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生产第一线相关度或结合度更加紧密,教育过程更突出于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更倾向于生产型、工艺型、技术型,其和谐文化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工科院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的特点是重实践,讲究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科院校的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实用专利的获得,忽视理论创新;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人才工程素质的培养,忽视知识创新等。由此表现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一是崇尚独立自主,张扬个性,是工科院校大学生价值观鲜明的特征。其现实表现是:他们看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但更重视个人价值,在价值追求上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往往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工科院校大学生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学习成绩列在第一位,把自身与家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与异性朋友关系排在关注社会治安、社会改革之前。
工科院校应该遵循的原则
结合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特点,我们认为,工科院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工科院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因为工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在工程一线,大多数磨练在基层。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如何,都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管理体系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都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和谐文化建设与否,其真正的生命力,来源于工程一线。
工科院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框架,明确其工作思路、目标、方向、内容,因势利导,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工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对策和内容,瞄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促进“成熟点”。紧紧抓住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预期,建立和形成工科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和考评体系。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由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要求所决定的。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需求复合化、素质教育层次化、价值选择多元化,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文化主战场,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己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同时,在大学教育中,任何忽视、无视、拒绝承认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绪倾向和体验,甚至想方设法对其压抑、遏制的做法,都是违背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中取得成效,既要调查研究当代人类思想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趋势,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分层次确定教育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类型选择教育方法;还要直面现实,遵循规律,在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求和能力,达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工科院校要积极鼓励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性实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事实证明,没有互动、没有共鸣、没有学生广泛参与的单向的教育,只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曾于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为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践证明,解决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例如,顺利就业、高层次就业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大学生目前最大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压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等实际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长春工程学院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几年来,长春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招生分数逐年提高,出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
开展和谐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工科院校育人的全过程 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员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研究,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高校的力量,激发高校的活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不断增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善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最大限度地增强核心价值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研究成果,充实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师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之中,通过生动有效的教育和理念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员工的人生发展实际需要和自觉追求。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使各方面文化建设形成合力,增强文化的整体辐射能力。
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培育和谐精神,注重高校特色发展 工科院校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实现特色发展。工科院校的领导者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院校在所属类型高校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使命,准确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所属类型中的佼佼者。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以特色培育人才,以特色谋发展。
坚持两个“统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决定了高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为此,一要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其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很好地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必须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始终坚持并不断增进共识的基础上,以极大的适应性、包容性、广泛性,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持之以恒中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二要兼顾一般与重点。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发展适度规模,又狠抓质量管理;既重教学硬件建设,又要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教师梯队建设;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又要致力于课堂教学;既要强化统一规范管理,又要形成有效的多样化运行机制;既要鼓励先进,以特殊的政策激励部分学人脱颖而出,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校园呈现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