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谈到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认为后进生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和教育信仰的坚守。有许多朋友进行了交流,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其中一位朋友写到:“孩子心灵犹如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工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弃他们,尊重他们,加倍地热爱他们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是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的时期,都是可造之材,都具有可塑性。可塑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虽然这是主要的,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众多的可造的优秀潜质,只要教师发现并持续地培养其中的一好,也会使学生取得可能的成就,使他的一生能够幸福。不过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有化“不才”为“才”的能力。这就是另外的一个教育话题: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作为一项职业,极具挑战性,并且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因为它需要和人打交道,而且是在和成长中的人打交道,是在和成长中的人的心灵打交道。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许就是要把学生教好,特别是学生、家长一个个个体的诉求和希望,教不好就是教师的不是,虽然可能学生、家长不说,但会隐隐于心底。由于社会、职业的人文沉淀,绝大多数教师从本性上认为把学生教好是自己的使命使然,教不好就是遗憾。可是怎样才能教好呢?这可不是一入教师行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的修炼、教师的成长。
怎样成长为一个好老师?或者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说怎样由“教员”转为能称得上“教师”?勤奋与忠诚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是必要的、人格上的魅力是必要的、学识的渊博是必要的、技巧的智慧也是必要的……拥有这些,每个教师的途径可能是不一样的,会各具特色,但观察身边同事的成长和名师大家如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程红兵、窦桂梅、陈晓华等的道路,有一个共性的但至关重要的坚持就是阅读与反思。
阅读是很多教育家置于冠顶的坚持。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朱光潜先生说的更振聋发聩:“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广泛地涉猎非专业的书,是灵魂的沉淀;大量地阅读专业的书,是境界的提升。教师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分子,就应该与知识为伴;教师是传统上的“一介书生”的出身,就应该以书为生。有人说,书读得多了,就会呆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但这应算是某种偏见。行走于校园,书生气就应该是作为教师的必备禀性。书读得“博大精深”,能使教师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保持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对话,才能使品德上自我修养,知识上融会贯通,课堂上游刃有余,与学生有心灵上的丝丝缕缕的契合,纯净而美好!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扣心扉观性灵。借用金庸先生之意,即“教师勤读书,工作才幸福”。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要做到眼勤还要手不懒,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看到的内容自己有所感觉和触动,就要随手记下,不要轻易放过,可以只言片语,记于卡片,也可以成文成段,积于本簿。长此以往,泱泱可观。书山万丈平地起,长期积累最重要,这样做会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随手拈来,顺意可用了。二要做到手勤还要脑不懒,读书必须要思考。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如果不动脑筋,仍如饕餮贪图腹欲,虽然满肚子美味佳肴,却常常是弊多利少,吃饱了撑着也不好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说的就是读书要思考。任小艾也说读书要“三读”:眼读,心读,神读。读书要思考,要有自己的选择和理解,使读到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才能书破万卷求自如,运用时就会游刃有余,书香之气就会透溢出来。
书读了,还要反思,结合自己的实践,化为自己的东西。反思,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还要动手写,把反思落实,读的所感所悟,做的所思所想,一点一滴,流于笔端,天长日久,融于血液。叶澜教授说:“写三年教案,还是一个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李镇西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反思、写作使他拥有了许多老师羡慕的“成功”,为他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反思、写作、实践正是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好老师乃至一个名师的关键所在。
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灵感、特色、智慧、感悟等会是不断涌现的,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积累,教师的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写反思,可以是一得的喜悦,一失的遗憾;可以是一个灵感的再现,一个感悟的升华;可以是一次与学生交流心灵的碰撞,一次听课时的遐想;可以是一事一议,也可以是方法的归纳与提升……写出来的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话,可以是心灵流淌的日记,可以是原汁原味的教育叙事,可以是整理成文的案例分析……点点滴滴,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便可洋洋大观。关键的是要耐心的坚持、恒久的坚守。反思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五味杂陈的记录,更多的是积累自己教育矿藏的过程,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教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自身的成长就在其中了。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春天里,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是要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的。因此,教师的成长就是必须,教师心有阳光,学生身上才会温暖;教师有雨露,学生的心田才会滋润鲜活。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生命成长了,圆融了,才能够真正尊重和回应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教育也才是真的教育!
教师成长——阅读与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的。需要与自己的惰性、环境的浮躁、生活的闲杂羁绊相较量。就笔者自身而言,做得也实在不好,在这里把一些心得写出来,反思一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
读过焦晓骏的《教师的智慧》,里面有一首小诗,觉得很好,就作为结尾吧:
关于教育
我们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认为,教育
是人生漫长的沙地里
遥远的绿洲
她用湿润的叶子
呼唤每一个生命
——回家
【作者简介】高爱春,男,现为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政治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是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的时期,都是可造之材,都具有可塑性。可塑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虽然这是主要的,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众多的可造的优秀潜质,只要教师发现并持续地培养其中的一好,也会使学生取得可能的成就,使他的一生能够幸福。不过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有化“不才”为“才”的能力。这就是另外的一个教育话题: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作为一项职业,极具挑战性,并且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因为它需要和人打交道,而且是在和成长中的人打交道,是在和成长中的人的心灵打交道。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许就是要把学生教好,特别是学生、家长一个个个体的诉求和希望,教不好就是教师的不是,虽然可能学生、家长不说,但会隐隐于心底。由于社会、职业的人文沉淀,绝大多数教师从本性上认为把学生教好是自己的使命使然,教不好就是遗憾。可是怎样才能教好呢?这可不是一入教师行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的修炼、教师的成长。
怎样成长为一个好老师?或者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说怎样由“教员”转为能称得上“教师”?勤奋与忠诚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是必要的、人格上的魅力是必要的、学识的渊博是必要的、技巧的智慧也是必要的……拥有这些,每个教师的途径可能是不一样的,会各具特色,但观察身边同事的成长和名师大家如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程红兵、窦桂梅、陈晓华等的道路,有一个共性的但至关重要的坚持就是阅读与反思。
阅读是很多教育家置于冠顶的坚持。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朱光潜先生说的更振聋发聩:“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广泛地涉猎非专业的书,是灵魂的沉淀;大量地阅读专业的书,是境界的提升。教师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分子,就应该与知识为伴;教师是传统上的“一介书生”的出身,就应该以书为生。有人说,书读得多了,就会呆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但这应算是某种偏见。行走于校园,书生气就应该是作为教师的必备禀性。书读得“博大精深”,能使教师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保持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对话,才能使品德上自我修养,知识上融会贯通,课堂上游刃有余,与学生有心灵上的丝丝缕缕的契合,纯净而美好!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扣心扉观性灵。借用金庸先生之意,即“教师勤读书,工作才幸福”。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要做到眼勤还要手不懒,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看到的内容自己有所感觉和触动,就要随手记下,不要轻易放过,可以只言片语,记于卡片,也可以成文成段,积于本簿。长此以往,泱泱可观。书山万丈平地起,长期积累最重要,这样做会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随手拈来,顺意可用了。二要做到手勤还要脑不懒,读书必须要思考。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如果不动脑筋,仍如饕餮贪图腹欲,虽然满肚子美味佳肴,却常常是弊多利少,吃饱了撑着也不好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说的就是读书要思考。任小艾也说读书要“三读”:眼读,心读,神读。读书要思考,要有自己的选择和理解,使读到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才能书破万卷求自如,运用时就会游刃有余,书香之气就会透溢出来。
书读了,还要反思,结合自己的实践,化为自己的东西。反思,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还要动手写,把反思落实,读的所感所悟,做的所思所想,一点一滴,流于笔端,天长日久,融于血液。叶澜教授说:“写三年教案,还是一个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李镇西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反思、写作使他拥有了许多老师羡慕的“成功”,为他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反思、写作、实践正是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好老师乃至一个名师的关键所在。
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灵感、特色、智慧、感悟等会是不断涌现的,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积累,教师的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写反思,可以是一得的喜悦,一失的遗憾;可以是一个灵感的再现,一个感悟的升华;可以是一次与学生交流心灵的碰撞,一次听课时的遐想;可以是一事一议,也可以是方法的归纳与提升……写出来的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话,可以是心灵流淌的日记,可以是原汁原味的教育叙事,可以是整理成文的案例分析……点点滴滴,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便可洋洋大观。关键的是要耐心的坚持、恒久的坚守。反思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五味杂陈的记录,更多的是积累自己教育矿藏的过程,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教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自身的成长就在其中了。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春天里,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是要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的。因此,教师的成长就是必须,教师心有阳光,学生身上才会温暖;教师有雨露,学生的心田才会滋润鲜活。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生命成长了,圆融了,才能够真正尊重和回应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教育也才是真的教育!
教师成长——阅读与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的。需要与自己的惰性、环境的浮躁、生活的闲杂羁绊相较量。就笔者自身而言,做得也实在不好,在这里把一些心得写出来,反思一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
读过焦晓骏的《教师的智慧》,里面有一首小诗,觉得很好,就作为结尾吧:
关于教育
我们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认为,教育
是人生漫长的沙地里
遥远的绿洲
她用湿润的叶子
呼唤每一个生命
——回家
【作者简介】高爱春,男,现为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政治教师,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