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阅读与反思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谈到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认为后进生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和教育信仰的坚守。有许多朋友进行了交流,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其中一位朋友写到:“孩子心灵犹如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工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弃他们,尊重他们,加倍地热爱他们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是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的时期,都是可造之材,都具有可塑性。可塑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虽然这是主要的,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众多的可造的优秀潜质,只要教师发现并持续地培养其中的一好,也会使学生取得可能的成就,使他的一生能够幸福。不过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有化“不才”为“才”的能力。这就是另外的一个教育话题: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作为一项职业,极具挑战性,并且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因为它需要和人打交道,而且是在和成长中的人打交道,是在和成长中的人的心灵打交道。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许就是要把学生教好,特别是学生、家长一个个个体的诉求和希望,教不好就是教师的不是,虽然可能学生、家长不说,但会隐隐于心底。由于社会、职业的人文沉淀,绝大多数教师从本性上认为把学生教好是自己的使命使然,教不好就是遗憾。可是怎样才能教好呢?这可不是一入教师行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的修炼、教师的成长。
  怎样成长为一个好老师?或者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说怎样由“教员”转为能称得上“教师”?勤奋与忠诚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是必要的、人格上的魅力是必要的、学识的渊博是必要的、技巧的智慧也是必要的……拥有这些,每个教师的途径可能是不一样的,会各具特色,但观察身边同事的成长和名师大家如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程红兵、窦桂梅、陈晓华等的道路,有一个共性的但至关重要的坚持就是阅读与反思。
  阅读是很多教育家置于冠顶的坚持。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朱光潜先生说的更振聋发聩:“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广泛地涉猎非专业的书,是灵魂的沉淀;大量地阅读专业的书,是境界的提升。教师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分子,就应该与知识为伴;教师是传统上的“一介书生”的出身,就应该以书为生。有人说,书读得多了,就会呆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但这应算是某种偏见。行走于校园,书生气就应该是作为教师的必备禀性。书读得“博大精深”,能使教师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保持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对话,才能使品德上自我修养,知识上融会贯通,课堂上游刃有余,与学生有心灵上的丝丝缕缕的契合,纯净而美好!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扣心扉观性灵。借用金庸先生之意,即“教师勤读书,工作才幸福”。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要做到眼勤还要手不懒,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看到的内容自己有所感觉和触动,就要随手记下,不要轻易放过,可以只言片语,记于卡片,也可以成文成段,积于本簿。长此以往,泱泱可观。书山万丈平地起,长期积累最重要,这样做会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随手拈来,顺意可用了。二要做到手勤还要脑不懒,读书必须要思考。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如果不动脑筋,仍如饕餮贪图腹欲,虽然满肚子美味佳肴,却常常是弊多利少,吃饱了撑着也不好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说的就是读书要思考。任小艾也说读书要“三读”:眼读,心读,神读。读书要思考,要有自己的选择和理解,使读到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才能书破万卷求自如,运用时就会游刃有余,书香之气就会透溢出来。
  书读了,还要反思,结合自己的实践,化为自己的东西。反思,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还要动手写,把反思落实,读的所感所悟,做的所思所想,一点一滴,流于笔端,天长日久,融于血液。叶澜教授说:“写三年教案,还是一个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李镇西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反思、写作使他拥有了许多老师羡慕的“成功”,为他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反思、写作、实践正是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好老师乃至一个名师的关键所在。
  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灵感、特色、智慧、感悟等会是不断涌现的,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积累,教师的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写反思,可以是一得的喜悦,一失的遗憾;可以是一个灵感的再现,一个感悟的升华;可以是一次与学生交流心灵的碰撞,一次听课时的遐想;可以是一事一议,也可以是方法的归纳与提升……写出来的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话,可以是心灵流淌的日记,可以是原汁原味的教育叙事,可以是整理成文的案例分析……点点滴滴,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便可洋洋大观。关键的是要耐心的坚持、恒久的坚守。反思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五味杂陈的记录,更多的是积累自己教育矿藏的过程,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教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自身的成长就在其中了。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春天里,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是要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的。因此,教师的成长就是必须,教师心有阳光,学生身上才会温暖;教师有雨露,学生的心田才会滋润鲜活。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生命成长了,圆融了,才能够真正尊重和回应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教育也才是真的教育!
  教师成长——阅读与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的。需要与自己的惰性、环境的浮躁、生活的闲杂羁绊相较量。就笔者自身而言,做得也实在不好,在这里把一些心得写出来,反思一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
  读过焦晓骏的《教师的智慧》,里面有一首小诗,觉得很好,就作为结尾吧:
  关于教育
  我们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认为,教育
  是人生漫长的沙地里
  遥远的绿洲
  她用湿润的叶子
  呼唤每一个生命
  ——回家
  
  【作者简介】高爱春,男,现为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政治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据法院审理查明,1999年,何相全协助时任省国土局副局长的王新建帮助双流县华阳、中和两镇办理近500亩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并同意将耕地开垦费从每亩1万元减少到5000元,何相全从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由虚拟空间向现实世界延伸,给各国安全和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内涵、海外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现状及经验
近几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发生:2010年原油泄漏造成海面污染事件,2011年出现PM2.5事件,2012年环境敏感项目引发多起群体性事件,2013年的多省市严重雾霾事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膜电极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其制备工艺直接影响膜电极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电池性能.采用质子交换膜担载催化剂方法制备含有内催化层的膜电极,同时采用气体扩散层上
本文基于社交媒体中信息符号向影像内容延伸的视角,以移动微视频应用为研究对象,以美拍视频应用为例,简要介绍微视频的发展概况、内涵与特征。通过对影像传播者、传播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当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
高职教育是与城镇化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中山镇区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地方职业院
赵元任是中国语用学思想发展史上很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在当代语用学的开拓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更多关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各课程逐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推测以及判断实现某一目标的一种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内容需要通过
日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指出六类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属严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