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学习中。但实际上不少学生仍然没有真正参与或敷衍了事。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的内心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心动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可以从描绘学习的愿景、制定适用的激励奖励制度、细化小组合作形式、优化评价手段和课堂流程等方面入手,促使学生动起来,不断体验成功感,让团队合作、积极思考成为习惯,达到学好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 合作、愿景、制度、激励、积极评价、体验成功、优化模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以“高效学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与“学”的目标的提出,试题中探索性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数学教师探索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的积极性,“合作式”课堂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的激励制度设想
如何使“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能真正达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杜绝上述现象的出现,帮助这部分学生改变学习状态,真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激励手段和制度制定上做好准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心中的梦想。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内心努力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被激发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就都解决了。所以,要提高“合作式”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
作为学校,应该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与学生的成长结合在一起,把他们的表现收录到成长记录袋中,作为学生表彰、奖励、升学评估等依据。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学校制度的基础上细化执行的方式方法。在实施“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之前和之中,要带着对学生的大爱,通过个别谈心或者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和学生描绘学习的愿景,描绘好的能力、好的习惯、好的成绩带来的好的未来,不断强化学生心中学习的预期,强化学生心中的梦想,从而逐步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由被动逐步变成自觉。
2、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参与度
在“合作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就要求前排的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小组讨论,之后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加以补充。或者:探究的问题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派代表上黑板扮演解题过程,集体讨论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或说出不同的解法,对质疑的问题当堂解答,不同的解法也作及时的评价,最后由教师做总体评价。前一种做法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还是由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配合老师表演,学困生仍然没能弄懂所学的知识。后一种做法由于探究的过程有时是放在课前的,并不能使学困生能真正去探究知识,他们为了完成探究的问题,有时直接就拿同学做好的作业抄袭,同样也达不到效果。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合作式”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学困生在知识上的不足通过组内同学互助的形式补上。只要将问题探究放在课前,抄袭现象是不可能杜绝的。 “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规定:合作小组接受任务组内讨论后,各小组轮流展示,展示时组内的每个成员也要轮流作为主讲,上讲台阐述解题的过程和思路,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弄懂,从而提高组内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流于形式。
二、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确立评价尺度,驱动学生内心探究的激情
所谓评价尺度,是指学生解决问题后,根据各人在组内探究活动中以及在展示环节的表现,给予评价的等级标准或分值依据,比如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优秀、良好,可以为本组或自己加多少分。在完成探究问题之前就让学生清楚把问题圆满解决后,所能得到的肯定或回报,会很好的激起学生要表现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为牢牢把控合作探究的效果,达到全员参与。
2、展示挑战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主要要考虑的是任务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策略上的匹配等问题。比如: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给出现成的方法,可布置成:从课本上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可以看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有没有联系?你能描述出来吗?你还能用哪些方法推导梯形的中位线性质?提出的任务要求有梯度,学生感觉有挑战性,与评价尺度也比较匹配,学生想得到较高的评价,会通过自己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去弄清这个问题。无论是哪种途径,都能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创设思维情境,引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等。不能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在巡视中不去轻易的评判结论是对还是错,方法是好还是坏,对学生不敢肯定结论是否正确是,提示学生利用“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方法手段,验证判断自己发现的结论是否正确。如
4、展示探究成果,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解决了问题后,会有一个急于向别人展示的内心冲动,在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将心中的想法尽情倾诉。教师要在班上营造一种 “只要你思考了、发现了,无论对错,都是成功” 的氛围,打消学生怕错怕出丑的顾虑,让学生轻松自如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吸收多种解题方法,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元评价,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亮点,固化良好习惯
要改变单一的评价,评价内容、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多维化。在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多种结论存在,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亮点。可以用展览、墙报、汇报、竞赛、小论文等形式来评价学习成果,让良好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形成习惯。
6、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7、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
应用练习的形式应该根据训练的目的,选择编排相应的练习题:①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或者是探究性、开放性题目时,可进行变式训练。 ②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时,可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8、合作总结,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归纳所学知识
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妨试行一下采用合作總结的形式。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说说本课所学的有哪些知识,你收获了什么,学到了哪些方法,受到哪些启发,取得了哪些进步。达到再次激励、提升的目的。
以上操作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步骤可增加或减少,但以学生活动和问题合作研究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不能变。
关键词 合作、愿景、制度、激励、积极评价、体验成功、优化模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以“高效学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与“学”的目标的提出,试题中探索性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数学教师探索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的积极性,“合作式”课堂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的激励制度设想
如何使“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能真正达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杜绝上述现象的出现,帮助这部分学生改变学习状态,真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激励手段和制度制定上做好准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心中的梦想。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内心努力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被激发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就都解决了。所以,要提高“合作式”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
作为学校,应该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与学生的成长结合在一起,把他们的表现收录到成长记录袋中,作为学生表彰、奖励、升学评估等依据。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学校制度的基础上细化执行的方式方法。在实施“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之前和之中,要带着对学生的大爱,通过个别谈心或者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和学生描绘学习的愿景,描绘好的能力、好的习惯、好的成绩带来的好的未来,不断强化学生心中学习的预期,强化学生心中的梦想,从而逐步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由被动逐步变成自觉。
2、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参与度
在“合作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就要求前排的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小组讨论,之后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加以补充。或者:探究的问题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派代表上黑板扮演解题过程,集体讨论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或说出不同的解法,对质疑的问题当堂解答,不同的解法也作及时的评价,最后由教师做总体评价。前一种做法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还是由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配合老师表演,学困生仍然没能弄懂所学的知识。后一种做法由于探究的过程有时是放在课前的,并不能使学困生能真正去探究知识,他们为了完成探究的问题,有时直接就拿同学做好的作业抄袭,同样也达不到效果。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合作式”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学困生在知识上的不足通过组内同学互助的形式补上。只要将问题探究放在课前,抄袭现象是不可能杜绝的。 “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规定:合作小组接受任务组内讨论后,各小组轮流展示,展示时组内的每个成员也要轮流作为主讲,上讲台阐述解题的过程和思路,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弄懂,从而提高组内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流于形式。
二、数学“合作式”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确立评价尺度,驱动学生内心探究的激情
所谓评价尺度,是指学生解决问题后,根据各人在组内探究活动中以及在展示环节的表现,给予评价的等级标准或分值依据,比如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优秀、良好,可以为本组或自己加多少分。在完成探究问题之前就让学生清楚把问题圆满解决后,所能得到的肯定或回报,会很好的激起学生要表现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为牢牢把控合作探究的效果,达到全员参与。
2、展示挑战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主要要考虑的是任务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策略上的匹配等问题。比如: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给出现成的方法,可布置成:从课本上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可以看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有没有联系?你能描述出来吗?你还能用哪些方法推导梯形的中位线性质?提出的任务要求有梯度,学生感觉有挑战性,与评价尺度也比较匹配,学生想得到较高的评价,会通过自己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去弄清这个问题。无论是哪种途径,都能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创设思维情境,引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等。不能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在巡视中不去轻易的评判结论是对还是错,方法是好还是坏,对学生不敢肯定结论是否正确是,提示学生利用“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方法手段,验证判断自己发现的结论是否正确。如
4、展示探究成果,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解决了问题后,会有一个急于向别人展示的内心冲动,在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将心中的想法尽情倾诉。教师要在班上营造一种 “只要你思考了、发现了,无论对错,都是成功” 的氛围,打消学生怕错怕出丑的顾虑,让学生轻松自如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吸收多种解题方法,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元评价,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亮点,固化良好习惯
要改变单一的评价,评价内容、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多维化。在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多种结论存在,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亮点。可以用展览、墙报、汇报、竞赛、小论文等形式来评价学习成果,让良好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形成习惯。
6、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7、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
应用练习的形式应该根据训练的目的,选择编排相应的练习题:①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或者是探究性、开放性题目时,可进行变式训练。 ②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时,可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8、合作总结,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归纳所学知识
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妨试行一下采用合作總结的形式。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说说本课所学的有哪些知识,你收获了什么,学到了哪些方法,受到哪些启发,取得了哪些进步。达到再次激励、提升的目的。
以上操作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步骤可增加或减少,但以学生活动和问题合作研究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