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能否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扩大内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高校更应转变思路,积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施使得大学生的规模日益庞大,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蔓延让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放缓状态,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现实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业率下降。在我国施行“统招、统包、统配”制度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几乎达到100%的就业率,而现在随着扩大政策的推行,受教育群体的日益增大,我国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自1999年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是一路下滑,大学生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其次,职业搜寻时间延长、就业成本增加。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安排,根本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现在,在高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大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寻找工作上,基本不上课。此外,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派遣,就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也日益增多。调查显示,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花费在200元以下的28%,200元-500元的占10.3%,500元-1000元的占17.9%,1000元-1500元的占10.3%,1500元-2000元的占4.2%,2000元以上的10.7%。与5年前相比,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就业费用也随之增加。
(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摇篮,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起高校全面的应急反应,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但不少高校忽视或更为确切地说是无暇顾及内涵的发展,学生“量”上去了,“质”没上甚至下了。突出地表现为部分高校在“扩招”过程中,“育人为本”的重心发生了倾斜,“教学核心”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学校的“规模”、“层次”成了众多高校追逐的目标。再加上“扩招”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还有很多学校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如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扩招”更多的学生,而一些文科专业却大幅“扩招”,造成学科结构性失衡,为以后的就业留下隐患。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1、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是学生个人的事,其实这种看法很片面,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大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贫困生,他们毕业后渴望社会给予理解和扶持,如果毕业后寻找不到相对体面的职业,获得的仅是社会底层的收入,容易产生对社会的疏离,形成对抗社会的心理,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稳定压倒一切。必须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看成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2、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靠人才,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接受了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他们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但如果被认为是青年精英的大学生都无法实现充分就业,那么,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变无从谈起。
3、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重要标志之一。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没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另外,学生的高就业还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就业率低会使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寄希望于子女更高的学历;而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子女上学,他们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但是较低的大学生就业率会使他们失去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动力和信心,最终不堪忍受经济压力和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而迫使子女失学。这种情况必然带来困难家庭的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如果大学生就业率很高,就不会产生上述恶性循环,进而逐步消除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
(一)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其他兴趣和爱好,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变以往单纯的信息发布和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引,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型教育。
(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同时改革课程设置,以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从而增加人才的竞争力。并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是开展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使他们毕业时顺利就业。所以从根本上讲,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当前就业市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服务性工作,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因此,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首先考虑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这种指导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而是在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促进其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其次是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各有侧重。
(四)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高校是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风险精神,消除急功近利等思想,树立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高校应重视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形势教育课程或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经济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金融风暴下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思想,摒弃“精英”就业的思想;高校应重视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倡导,通过讲座、信息平台、政策咨询等途径和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基层就业的选拔条件、服务内容、其他相应的优惠条件等;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发布相关的招聘和选拔条件,为学生提供信息支撑。高校应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择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择业能力,尤其是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就业对学生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针对学生在就业或面向基层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自卑、嫉妒等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团队辅导和个别辅导,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和烦恼,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上的误区。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4、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7).
5、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江苏高教,2007(1).
6、姜爱贤,孟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7、许敏.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施使得大学生的规模日益庞大,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蔓延让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放缓状态,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现实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业率下降。在我国施行“统招、统包、统配”制度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几乎达到100%的就业率,而现在随着扩大政策的推行,受教育群体的日益增大,我国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自1999年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是一路下滑,大学生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其次,职业搜寻时间延长、就业成本增加。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安排,根本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现在,在高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大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寻找工作上,基本不上课。此外,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派遣,就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也日益增多。调查显示,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花费在200元以下的28%,200元-500元的占10.3%,500元-1000元的占17.9%,1000元-1500元的占10.3%,1500元-2000元的占4.2%,2000元以上的10.7%。与5年前相比,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就业费用也随之增加。
(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摇篮,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起高校全面的应急反应,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但不少高校忽视或更为确切地说是无暇顾及内涵的发展,学生“量”上去了,“质”没上甚至下了。突出地表现为部分高校在“扩招”过程中,“育人为本”的重心发生了倾斜,“教学核心”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学校的“规模”、“层次”成了众多高校追逐的目标。再加上“扩招”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还有很多学校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如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扩招”更多的学生,而一些文科专业却大幅“扩招”,造成学科结构性失衡,为以后的就业留下隐患。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1、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是学生个人的事,其实这种看法很片面,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大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贫困生,他们毕业后渴望社会给予理解和扶持,如果毕业后寻找不到相对体面的职业,获得的仅是社会底层的收入,容易产生对社会的疏离,形成对抗社会的心理,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稳定压倒一切。必须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看成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2、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靠人才,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接受了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他们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但如果被认为是青年精英的大学生都无法实现充分就业,那么,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变无从谈起。
3、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重要标志之一。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没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另外,学生的高就业还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就业率低会使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寄希望于子女更高的学历;而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子女上学,他们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但是较低的大学生就业率会使他们失去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动力和信心,最终不堪忍受经济压力和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而迫使子女失学。这种情况必然带来困难家庭的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如果大学生就业率很高,就不会产生上述恶性循环,进而逐步消除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
(一)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其他兴趣和爱好,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变以往单纯的信息发布和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引,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型教育。
(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同时改革课程设置,以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从而增加人才的竞争力。并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是开展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使他们毕业时顺利就业。所以从根本上讲,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当前就业市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服务性工作,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因此,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首先考虑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这种指导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而是在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促进其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其次是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各有侧重。
(四)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高校是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风险精神,消除急功近利等思想,树立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高校应重视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形势教育课程或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经济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金融风暴下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思想,摒弃“精英”就业的思想;高校应重视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倡导,通过讲座、信息平台、政策咨询等途径和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基层就业的选拔条件、服务内容、其他相应的优惠条件等;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发布相关的招聘和选拔条件,为学生提供信息支撑。高校应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择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择业能力,尤其是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就业对学生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针对学生在就业或面向基层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自卑、嫉妒等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团队辅导和个别辅导,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和烦恼,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上的误区。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4、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7).
5、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江苏高教,2007(1).
6、姜爱贤,孟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7、许敏.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