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其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师将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学的方面来看,指的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的、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从教的方面来看,实质上是在教学活动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主体。那么如何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初中化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是什么?难道只能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能否用木炭来代替?如果能用,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如用木炭代替红磷,但集气瓶中放NaOH溶液代替水的;有用凸透镜聚光加热的等等。并且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分析溶液进入集气瓶不到1/5的原因,并要求学生找到一般规律,对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要求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
学生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让实验事实说话,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
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分子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为什么”: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下很快就能晒干?为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有白色的痕迹?为什么把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为什么一体积的水混合一体积的酒精后体积总和不等于两体积等等。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又如很多同学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同学们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三、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普遍遇到这样的矛盾: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课时却偏紧。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改革课堂教学,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展示化学素质教育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高,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由于所学问题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结果的唯一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一份成功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指导学生善于联想:联想出智慧。化学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联想,善于联想,善于反思,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化学肥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想如何给甘蔗合理施肥。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的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运动形态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一、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是什么?难道只能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能否用木炭来代替?如果能用,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如用木炭代替红磷,但集气瓶中放NaOH溶液代替水的;有用凸透镜聚光加热的等等。并且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分析溶液进入集气瓶不到1/5的原因,并要求学生找到一般规律,对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要求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
学生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让实验事实说话,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
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分子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为什么”: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下很快就能晒干?为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有白色的痕迹?为什么把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为什么一体积的水混合一体积的酒精后体积总和不等于两体积等等。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又如很多同学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同学们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三、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普遍遇到这样的矛盾: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课时却偏紧。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改革课堂教学,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展示化学素质教育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高,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由于所学问题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结果的唯一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一份成功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指导学生善于联想:联想出智慧。化学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联想,善于联想,善于反思,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化学肥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想如何给甘蔗合理施肥。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的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运动形态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