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旗是独立主权国家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的象征。通常,国旗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该国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既然独立成“国”,科索沃也必定有自己的“国旗”。根据它的“宪法”,科索沃的“国旗”以蓝色为背景,中间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地图形状,上方是六颗白色的星星,代表的是境内的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波什尼亚克(即前南时期的“穆斯林族”)、戈兰尼、罗姆和土耳其等六个民族。在如今的科索沃,200多万人口中92%是阿尔巴尼亚族,5.3%是塞尔维亚族,其他民族合计占2.7%。科索沃“国旗”与欧盟旗帜都是蓝的底色,都有星星。不过,欧盟旗帜中央的12颗星是黄色的并围成一圈,象征着完美。据称,这种相似性反映的是科索沃民族的多样性和对“返回欧洲”与加入欧盟的渴望。
“蓝黄星”与“双头鹰”双旗并挂
然而,这里讲述的“故事”还不只在于科索沃“国旗”的本身,还有这里的一种独特挂旗现象。据我的观察,在科索沃悬挂最多的似乎还不是这面“蓝黄星”旗,而是阿尔巴尼的国旗——“红底黑鹰”旗。有科索沃“国旗”的地方,一定有阿尔巴尼亚国旗;而有阿尔巴尼亚国旗的地方,不一定有科索沃自己的“国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科索沃“国旗”和阿尔巴尼亚国旗并列地放在一起,也有再加上欧盟旗帜和美国国旗的。说这种现象独特,是因为按常理作为国家象征的国旗是不可以随便挂的。一般来说,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科索沃自称已是“独立主权国家”,可为什么热衷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呢?
阿尔巴尼亚在科索沃的西南部,领土面积2.87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与科索沃不同,阿尔巴尼亚早在1912年就独立成国了。同年启用的国旗底色是深红色,中间是一只黑色双头鹰剪影。据说这面国旗是根据15世纪阿尔巴尼亚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印章而设计的。鹰是斯坎德培的象征,因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的称谓。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于国体和政治的改变,阿尔巴尼亚国旗也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双头鹰剪影的图形。1939年前阿尔巴尼亚是王国,所以,两个鹰头中间上方有一个王冠。1939~1943年被德意法西斯占领期间,双头鹰国旗只能偷偷使用。打败法西斯之后,阿尔巴尼亚又恢复了双头鹰国旗。但是,由于共产党执掌政权并且随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44~1946年间的国旗是双头鹰左上方印有苏联国旗上的锤子和镰刀黄色图案,1946~1992年间的国旗是两个鹰头中间上方有一个黄色的五角星边框。1992年4月,剧变后的阿尔巴尼亚将国旗上的五角星去掉。
显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涵上,科索沃的“国旗”与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在访问科索沃期间,我多次向不同的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普里什蒂纳大学执行副校长切里姆·切里米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向我介绍了科索沃使用国旗的历史过程。他说,在南联邦时期,科索沃独立问题并不突出,跟联邦各地一样使用南联邦的国旗。南联邦解体后,塞尔维亚和黑山组建了南联盟,科索沃仍在塞尔维亚控制下,但阿尔巴尼亚族的独立要求日趋激烈。因此,1992-1999年间,在科索沃既挂塞尔维亚的国旗,也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此后一直到2008年,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悬挂阿尔巴尼亚国旗,2008年“独立”之后就用现在的“国旗”了。
“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象征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国旗。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南联邦的国旗是在原南斯拉夫王国(1918~1941年)的、图案是自上而下的蓝白红三色的国旗中间加上了一颗带金边的红五星,象征着人民自由解放和共产主义。南联邦解体后,南联盟于1992年重新启用了三色旗。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家后,塞尔维亚启用了新的国旗。它虽然仍是三色,但排列却自上而下变成红蓝白,偏左的地方有一个国徽。塞尔维亚的国徽由一个红色盾牌和一个金色王冠组成,盾牌里面是一个白色双头鹰。据说,这个双头鹰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斯拉夫民族的标志。
在与科索沃商业与技术大学校长埃德蒙·哈伊利齐先生座谈时,会议室的椭圆桌中间摆放科索沃“国旗”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我又问其中的缘由,他除了重复科索沃使用国旗的历史演变之后,特别强调说,科索沃的“国旗”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象征,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则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同一天下午,我在阿尔巴尼亚朋友陪同下拜访了阿尔巴尼亚驻科索沃的大使切马尔·明卓齐先生。在回答我同样的问题时,他说,国旗实际上是本质的象征。我问:什么本质?他说,阿尔巴尼亚国旗的本质是阿尔巴尼亚人国家的象征。所以,它在阿尔巴尼亚是国旗,但在其他国家则是阿尔巴尼亚民族的象征。比如,在马其顿、黑山等国,阿尔巴尼亚族人聚居的地方也常常悬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我们尊重这些“国家”的选择。
至于问及普通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完全相同:挂“蓝黄星”旗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国家”,挂“红底黑鹰”则意味着“我们是阿尔巴尼亚人”。
两个“国旗”,两种情感
“独立国家”与阿尔巴尼亚人,与阿尔巴尼亚国家有什么关系?原来,对科索沃的阿族人来说,两个“国旗”表明的是两种情感。
“蓝黄星”旗象征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独立主权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科索沃归属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在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大家庭中,科索沃及生活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人都属于另类。比如,在南联邦时期,科索沃不能是构成联邦的主体单位,而只是塞尔维亚这个联邦主体单位治下的一个地区,尽管它的面积比黑山还大。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主体民族,只能是少数民族,尽管人数比作为主体民族的黑山人还多。不难想象科索沃和生活在其中的阿尔巴尼亚人的长期压抑之感。南联邦四分五裂之后,这种压抑之感开始迸发。虽然如此,就如1898年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1912年的阿尔巴尼亚,191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一样,2008年的科索沃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大国势力一手“缔造”出来的。没有北约,没有欧盟,没有美国,科索沃的“独立成国”不可想象。所以,“蓝黄星”旗又反映了科索沃想摆脱南斯拉夫人、成为欧盟“大家庭”成员的迫切心境。
“红底黑鹰”旗则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身份的象征,反映的则是更深一层的政治文化。如果说“蓝黄星”旗表明科索沃要“离开”塞尔维亚,那么,“红底黑鹰”旗则表明科索沃的阿巴尼亚人要“接近”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南部的历史古城普里兹伦曾是阿尔巴尼亚人文化中心,1878年在这里召开的阿尔巴尼亚人代表会议曾勾画出一个“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阿尔巴经亚”蓝图。但是,这个蓝图在1912年被欧洲大国撕碎了,它们“制造”出来的阿尔巴尼亚只是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不包括科索沃、黑山和马其顿等地阿尔巴尼亚人。于是,诞生于科索沃的那个“大阿尔巴尼亚”蓝图就成了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梦想”。在内心深处,科索沃“独立”不过是阿尔巴尼亚人实现这个“梦想”的重要一步。其实,这不仅仅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心结,也是居住在黑山、马其顿等国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心结。于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心广场上那尊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挥刀跃马的雕像,同样也屹立在科索沃普里什蒂纳的中心广场上和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城中。阿尔巴尼亚裔的特雷莎修女也得到不同地区阿尔巴尼亚人的高度认同,地拉那的国际机场以特雷莎名字命名,斯科普里有特雷莎修女博物馆,普里什蒂纳步行大街旁有特雷莎的雕像。载体不同,可反映出的心声是一样的。
几年前,我去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访问该国的一位前总统。交谈中,他曾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们中国为什么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真不够哥儿们。这次访问科索沃时,一个反对党领导人与我交谈的第一句话也是:你们中国为什么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不难看出,阿尔巴尼亚人的这种心结有多么沉重,并且穿越了时空。或许正因此,科索沃才在没有“国家“时用阿尔巴尼亚国旗,有了“国家”之后仍然对它情有独钟。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09~2012年曾在本刊长期连载“寒冰走苏东”系列文章)
“蓝黄星”与“双头鹰”双旗并挂
然而,这里讲述的“故事”还不只在于科索沃“国旗”的本身,还有这里的一种独特挂旗现象。据我的观察,在科索沃悬挂最多的似乎还不是这面“蓝黄星”旗,而是阿尔巴尼的国旗——“红底黑鹰”旗。有科索沃“国旗”的地方,一定有阿尔巴尼亚国旗;而有阿尔巴尼亚国旗的地方,不一定有科索沃自己的“国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科索沃“国旗”和阿尔巴尼亚国旗并列地放在一起,也有再加上欧盟旗帜和美国国旗的。说这种现象独特,是因为按常理作为国家象征的国旗是不可以随便挂的。一般来说,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科索沃自称已是“独立主权国家”,可为什么热衷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呢?
阿尔巴尼亚在科索沃的西南部,领土面积2.87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与科索沃不同,阿尔巴尼亚早在1912年就独立成国了。同年启用的国旗底色是深红色,中间是一只黑色双头鹰剪影。据说这面国旗是根据15世纪阿尔巴尼亚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印章而设计的。鹰是斯坎德培的象征,因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的称谓。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于国体和政治的改变,阿尔巴尼亚国旗也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双头鹰剪影的图形。1939年前阿尔巴尼亚是王国,所以,两个鹰头中间上方有一个王冠。1939~1943年被德意法西斯占领期间,双头鹰国旗只能偷偷使用。打败法西斯之后,阿尔巴尼亚又恢复了双头鹰国旗。但是,由于共产党执掌政权并且随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44~1946年间的国旗是双头鹰左上方印有苏联国旗上的锤子和镰刀黄色图案,1946~1992年间的国旗是两个鹰头中间上方有一个黄色的五角星边框。1992年4月,剧变后的阿尔巴尼亚将国旗上的五角星去掉。
显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涵上,科索沃的“国旗”与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在访问科索沃期间,我多次向不同的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普里什蒂纳大学执行副校长切里姆·切里米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向我介绍了科索沃使用国旗的历史过程。他说,在南联邦时期,科索沃独立问题并不突出,跟联邦各地一样使用南联邦的国旗。南联邦解体后,塞尔维亚和黑山组建了南联盟,科索沃仍在塞尔维亚控制下,但阿尔巴尼亚族的独立要求日趋激烈。因此,1992-1999年间,在科索沃既挂塞尔维亚的国旗,也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此后一直到2008年,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悬挂阿尔巴尼亚国旗,2008年“独立”之后就用现在的“国旗”了。
“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象征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国旗。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南联邦的国旗是在原南斯拉夫王国(1918~1941年)的、图案是自上而下的蓝白红三色的国旗中间加上了一颗带金边的红五星,象征着人民自由解放和共产主义。南联邦解体后,南联盟于1992年重新启用了三色旗。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家后,塞尔维亚启用了新的国旗。它虽然仍是三色,但排列却自上而下变成红蓝白,偏左的地方有一个国徽。塞尔维亚的国徽由一个红色盾牌和一个金色王冠组成,盾牌里面是一个白色双头鹰。据说,这个双头鹰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斯拉夫民族的标志。
在与科索沃商业与技术大学校长埃德蒙·哈伊利齐先生座谈时,会议室的椭圆桌中间摆放科索沃“国旗”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我又问其中的缘由,他除了重复科索沃使用国旗的历史演变之后,特别强调说,科索沃的“国旗”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象征,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则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同一天下午,我在阿尔巴尼亚朋友陪同下拜访了阿尔巴尼亚驻科索沃的大使切马尔·明卓齐先生。在回答我同样的问题时,他说,国旗实际上是本质的象征。我问:什么本质?他说,阿尔巴尼亚国旗的本质是阿尔巴尼亚人国家的象征。所以,它在阿尔巴尼亚是国旗,但在其他国家则是阿尔巴尼亚民族的象征。比如,在马其顿、黑山等国,阿尔巴尼亚族人聚居的地方也常常悬挂阿尔巴尼亚的国旗。我们尊重这些“国家”的选择。
至于问及普通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完全相同:挂“蓝黄星”旗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国家”,挂“红底黑鹰”则意味着“我们是阿尔巴尼亚人”。
两个“国旗”,两种情感
“独立国家”与阿尔巴尼亚人,与阿尔巴尼亚国家有什么关系?原来,对科索沃的阿族人来说,两个“国旗”表明的是两种情感。
“蓝黄星”旗象征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独立主权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科索沃归属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在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大家庭中,科索沃及生活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人都属于另类。比如,在南联邦时期,科索沃不能是构成联邦的主体单位,而只是塞尔维亚这个联邦主体单位治下的一个地区,尽管它的面积比黑山还大。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主体民族,只能是少数民族,尽管人数比作为主体民族的黑山人还多。不难想象科索沃和生活在其中的阿尔巴尼亚人的长期压抑之感。南联邦四分五裂之后,这种压抑之感开始迸发。虽然如此,就如1898年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1912年的阿尔巴尼亚,191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一样,2008年的科索沃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大国势力一手“缔造”出来的。没有北约,没有欧盟,没有美国,科索沃的“独立成国”不可想象。所以,“蓝黄星”旗又反映了科索沃想摆脱南斯拉夫人、成为欧盟“大家庭”成员的迫切心境。
“红底黑鹰”旗则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身份的象征,反映的则是更深一层的政治文化。如果说“蓝黄星”旗表明科索沃要“离开”塞尔维亚,那么,“红底黑鹰”旗则表明科索沃的阿巴尼亚人要“接近”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南部的历史古城普里兹伦曾是阿尔巴尼亚人文化中心,1878年在这里召开的阿尔巴尼亚人代表会议曾勾画出一个“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阿尔巴经亚”蓝图。但是,这个蓝图在1912年被欧洲大国撕碎了,它们“制造”出来的阿尔巴尼亚只是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不包括科索沃、黑山和马其顿等地阿尔巴尼亚人。于是,诞生于科索沃的那个“大阿尔巴尼亚”蓝图就成了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梦想”。在内心深处,科索沃“独立”不过是阿尔巴尼亚人实现这个“梦想”的重要一步。其实,这不仅仅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心结,也是居住在黑山、马其顿等国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心结。于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心广场上那尊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挥刀跃马的雕像,同样也屹立在科索沃普里什蒂纳的中心广场上和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城中。阿尔巴尼亚裔的特雷莎修女也得到不同地区阿尔巴尼亚人的高度认同,地拉那的国际机场以特雷莎名字命名,斯科普里有特雷莎修女博物馆,普里什蒂纳步行大街旁有特雷莎的雕像。载体不同,可反映出的心声是一样的。
几年前,我去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访问该国的一位前总统。交谈中,他曾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们中国为什么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真不够哥儿们。这次访问科索沃时,一个反对党领导人与我交谈的第一句话也是:你们中国为什么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不难看出,阿尔巴尼亚人的这种心结有多么沉重,并且穿越了时空。或许正因此,科索沃才在没有“国家“时用阿尔巴尼亚国旗,有了“国家”之后仍然对它情有独钟。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09~2012年曾在本刊长期连载“寒冰走苏东”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