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史书,而历史建筑本身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家大院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文的史诗,是一首回荡在浩瀚西江随波流转的乐曲。当你走进它,你的呼吸会随着这曲折的情节跌宕起伏,你的灵魂会随着这雄阔的音乐翩翩起舞。
吴家大院,岭南建筑的史诗
日出日落,彩云飞渡,一条如海的西江,带着浩瀚的苍茫一路向东,在珠三角腹地佛山南海的九江镇彻底展露其温柔而包容的胸怀。而在这西江边上诞生了一片历史建筑群,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家大院,在一片7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凝固着六栋整齐划一、形式统一的岭南建筑,那起伏流畅的镬耳山墙如一道道音符,日夜不停奏响着九江美妙的乐曲,在镬耳山墙旁边矗立着五栋高大威猛的碉楼,风雨沧桑100多年,这种历史的高度,在佛山古建筑群上无出其右者。中西两种建筑在同一地块出现,风雨守候,相濡以沫,谱写了九江岭南儒家文化与侨乡文化的水乳交融,见证着九江“贾道儒行”繁盛一时的沧桑变迁。
清光绪年间,九江华侨吴庚南海外打拼,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吴庚南创造了诸多的财富,因为其出身于儒乡,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染,虽迫于生计,海外谋生,但儒家思想深入灵魂,慎终追远,思乡情重,在四十不惑之年,衣锦还乡,建造了这个集西洋文化与岭南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吴家大院”,并命名为“吴庚南府第”,后改为“吴慎德堂”。
现存的吴家大院占地大约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内建有两层高的砖木结构龙船脊镬耳屋6间,混凝土结构的方型洋楼4幢。其中“伟闾”、“乐轩”这两幢楼高5层,“庆庐”为3层;余下为2层,建有本房4间,八角和六角形的凉亭2个,大门楼1个,水井1口,布局整齐壮观,是佛山地区内难得的清未民初古建筑群。吴家大院的正门向东,出门便是“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的九曲涌。九江是河网纵横的水乡,过去的陆路运输不发达,一切出行、货运等均以水路为主。吴家人外出,返乡均乘搭船只,为方便出入,吴家大院门口特意修建了一个水埠头,埠头竖立雕刻有“吴慎德堂水埠”的青石石碑。登上水埠头,眼前展现一条青石板铺砌成的路,由三元桥沿涌而上,一直进入到吴家大院。小桥流水,柳岸风情,青石铺道,如果从整体去观察吴家大院,这里就是一幅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在建造的初期,吴家首先兴建的是“镬耳”式封火墙风格的住宅。建成的建筑物有十多栋,大小一致,整齐排列,如西江边上的波涛,非常壮观,这些建筑凸显吴家厚重的儒家情结,是构建吴家大院的历史之魂。其镬耳山墙高耸起伏,象征高雅富贵,源远流长,如流畅的白云拂过历史的天空,斑斓的装饰工艺古香古色,尽情表达吴氏祖先的历史情怀。屋与屋之间间隔成幽深古雅的庭巷,青砖灰瓦,古树青藤与地面沧桑的石板路构成古雅的画意空间。每当春风拂过,院里的木棉花盛情开放,朵朵红棉如红色的灯在空中开放,让整个大院燃起青春又古老的火焰,似要向游人诉说这儒乡的炽热情怀。这些建筑承载着吴家慎终追远,光宗耀祖的儒家理念,传承着九江儒乡的历史人文,其精美的建筑及装饰艺术浓缩和凝固着动人心弦的历史符号。
大院的碉楼是西式风格,是20世纪30年代初,吴庚南的儿子从国外运来大量国外进口建筑材料修建而成。碉楼建在原有“镬耳”屋的南边,如几位卫士一般,居高临下守护着这一片家园。楼体依然以青石、青砖为主体结构,与镬耳屋色调一致,墙上有防护所用的枪眼,用以防御盗贼,屋内有传统的广东特式的木“趟笼”,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室内装饰上则增添了更多的西方元素,石膏线装饰的天花板,褐色花纹的意大利瓷砖,色彩艳丽的雕花玻璃窗,欧式的圆拱飘窗露台,罗马柱结构的拱门。在大院内的前后花园,建有各式的假山、凉亭、鱼池,种植了大量花木。从整体上看,吴家大院是蕴含广府文化的岭南建筑艺术与西欧文化建筑艺术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吴家外出创业然后回来建房一样,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似乎没有任何的牵强和突兀。外面的成功永远无法磨灭吴家的乡愁,那是一种人文的回归。
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
为何南海九江能成就一个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性大宅,而且能够完整保留,成为九江人文的历史见证?当我们去梳理九江的人文历史就能找到答案。
九江镇素有“儒林乡”美誉,起源于宋元之间,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和历史文化城镇。根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乡自宋咸淳年间始渐有田庐,至明270余年间,已是人才辈出、物产丰盛。“掖西樵、大雁诸山,处西江之滨”,古称“儒林乡”的九江,到明代时,已形成了“三墟六市”的“九江大墟”。物流畅茂,商贸繁荣。鱼花、蚕丝、布业、酒业等发展兴旺,有“小广州”之称。
九江的儒乡文化深厚,商贸发达,九江人极善经商,很多九江人南下海外谋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因而华侨很多。因此,像吴家大院这样的建筑并非个案,一条幽深曲折的九曲涌将两岸的街巷串起构成九江有名的繁华之地“九江大墟”,有诗曰: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显示出这里的繁荣富贵。在九江大墟里,像“吴家大院”那样的集西洋与岭南风格于一身的古建筑还现存很多,如儒林社区的“梁家楼”、“隆益楼”;万寿街尾的“养志园”、“共和楼”;太平社区的“飞机楼”、“天然楼”等。都和吴家大院一起携裹着儒乡的人文情怀从历史中走来,点燃着现代九江人的人文化情怀与创意冲动,这一些建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在岁月留下的斑驳中,如一首首古诗词,甩出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壁画、五彩窗花、灰砖、黄瓦、青石板等等琳琅满目的艺术符号,在历史风霜的浸透下,洋溢着古朴沧桑的文化之美。
儒林之乡,思想的摇篮 九江又称为儒林之乡,一直崇文重教,读书风气鼎盛,学社众多,名士辈出,明清时期社学、私塾、书院、学堂遍布各村。明清两代,九江出进士34人,举人209人,文人学者云集,而最为出名的就是康有为的老师世称“九江先生”的岭南大儒朱九江。朱九江的真名朱次琦,因名气巨大,故人们以出生地称之,如康有为,称为康南海,梁启超称为梁新会。朱九江嘉庆十一年( 1806年),生于九江下西乡太平村,他考中进士后,只做了短暂时期的县令,就辞官归里,在九江设书院讲学,声明远扬,开创了近代广东学术的“九江学派”。
朱九江提出“四行五学”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其中的“四行”包括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和检摄威仪;“五学”则包括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和词章之学。尤其是他提出“读书以明理……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的主张。各地士子纷纷追随他学习,这其中就有戊戌变法的领头人康有为。康有为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读在朱九江门下。用康有为的话来说:“好像盲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在朱九江的教导下,康有为接受了朱九江“读书以明理,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的思想主张,继而激发其“读书救国,经世救民”的宏伟愿望,才有了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才有了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横空出世,其爱国救国的宏大志向如西江之水,一脉相承。
康有为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从表面上看与其师朱九江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朱九江和康有为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经世救国、济世救民是他们共同的主张。
桑梓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神。九江既有儒乡深厚的文化,又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所以九江人海外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富裕不忘故乡,在海外先后成立了很多九江商会社团。九江侨胞、港澳乡亲这些华侨身在国外,但儒家理念深入灵魂,爱国之情发自内心。他们积极支援孙中山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正义事业,支援故乡经济建设、公益和文教事业的兴办,献出了一颗颗赤诚之心。吴家大院的主人吴庚南先生是香港南海九江商会创会发起人之一。他曾出船队从越南海防运军需物资经香港到内地支援孙中山革命,他慷慨资助家乡创设慈善机构——万善堂、九江方便医院,为贫弱病人赠医施药。由于吴庚南先生同吴氏后人都热心公益,曾经屡屡帮扶乡邻,乡亲们都非常敬重他,吴老先生摆寿宴的时候,各界名人名家、乡邻亲友都纷纷来道贺,并赠送了许多珍贵的字画,如今都收藏在吴家大院展厅内。吴家后人家族精英之一吴应炬先生是吴庚南的孙子。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一生创作美术片音乐80多部、故事片音乐一部、纪录片音乐20多部,其中最有名的是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草原赞歌》。吴家大院设专门的展厅展示吴应炬先生的作品。
吴家人在吴家大院居住的时间并不长,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们都散居在海外。九江沦陷期间,吴家大院曾被占用为日本的大队部;抗战胜利后南海县国民党九江分部于此办公;解放后,曾借用为人民政府驻地。由于整个建筑得以保存。吴家大院也见证了九江的历史变迁。如今,吴家的后人委托九江镇人民政府代为管理吴家大院,九江有关部门将一部厚重的九江人文历史搬进了吴家大院,吴家大院成为九江活生生的历史大卷可谓是名至实归。
吴家大院有一颗巨大的芒果树,寓意吴家虽然身在海外,但根在九江,心怀故里。所谓树高千丈忘不了根,这便是吴家大院用历史与灵魂谱写的永远的乡愁。
吴家大院,岭南建筑的史诗
日出日落,彩云飞渡,一条如海的西江,带着浩瀚的苍茫一路向东,在珠三角腹地佛山南海的九江镇彻底展露其温柔而包容的胸怀。而在这西江边上诞生了一片历史建筑群,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家大院,在一片7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凝固着六栋整齐划一、形式统一的岭南建筑,那起伏流畅的镬耳山墙如一道道音符,日夜不停奏响着九江美妙的乐曲,在镬耳山墙旁边矗立着五栋高大威猛的碉楼,风雨沧桑100多年,这种历史的高度,在佛山古建筑群上无出其右者。中西两种建筑在同一地块出现,风雨守候,相濡以沫,谱写了九江岭南儒家文化与侨乡文化的水乳交融,见证着九江“贾道儒行”繁盛一时的沧桑变迁。
清光绪年间,九江华侨吴庚南海外打拼,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吴庚南创造了诸多的财富,因为其出身于儒乡,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染,虽迫于生计,海外谋生,但儒家思想深入灵魂,慎终追远,思乡情重,在四十不惑之年,衣锦还乡,建造了这个集西洋文化与岭南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吴家大院”,并命名为“吴庚南府第”,后改为“吴慎德堂”。
现存的吴家大院占地大约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内建有两层高的砖木结构龙船脊镬耳屋6间,混凝土结构的方型洋楼4幢。其中“伟闾”、“乐轩”这两幢楼高5层,“庆庐”为3层;余下为2层,建有本房4间,八角和六角形的凉亭2个,大门楼1个,水井1口,布局整齐壮观,是佛山地区内难得的清未民初古建筑群。吴家大院的正门向东,出门便是“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的九曲涌。九江是河网纵横的水乡,过去的陆路运输不发达,一切出行、货运等均以水路为主。吴家人外出,返乡均乘搭船只,为方便出入,吴家大院门口特意修建了一个水埠头,埠头竖立雕刻有“吴慎德堂水埠”的青石石碑。登上水埠头,眼前展现一条青石板铺砌成的路,由三元桥沿涌而上,一直进入到吴家大院。小桥流水,柳岸风情,青石铺道,如果从整体去观察吴家大院,这里就是一幅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在建造的初期,吴家首先兴建的是“镬耳”式封火墙风格的住宅。建成的建筑物有十多栋,大小一致,整齐排列,如西江边上的波涛,非常壮观,这些建筑凸显吴家厚重的儒家情结,是构建吴家大院的历史之魂。其镬耳山墙高耸起伏,象征高雅富贵,源远流长,如流畅的白云拂过历史的天空,斑斓的装饰工艺古香古色,尽情表达吴氏祖先的历史情怀。屋与屋之间间隔成幽深古雅的庭巷,青砖灰瓦,古树青藤与地面沧桑的石板路构成古雅的画意空间。每当春风拂过,院里的木棉花盛情开放,朵朵红棉如红色的灯在空中开放,让整个大院燃起青春又古老的火焰,似要向游人诉说这儒乡的炽热情怀。这些建筑承载着吴家慎终追远,光宗耀祖的儒家理念,传承着九江儒乡的历史人文,其精美的建筑及装饰艺术浓缩和凝固着动人心弦的历史符号。
大院的碉楼是西式风格,是20世纪30年代初,吴庚南的儿子从国外运来大量国外进口建筑材料修建而成。碉楼建在原有“镬耳”屋的南边,如几位卫士一般,居高临下守护着这一片家园。楼体依然以青石、青砖为主体结构,与镬耳屋色调一致,墙上有防护所用的枪眼,用以防御盗贼,屋内有传统的广东特式的木“趟笼”,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室内装饰上则增添了更多的西方元素,石膏线装饰的天花板,褐色花纹的意大利瓷砖,色彩艳丽的雕花玻璃窗,欧式的圆拱飘窗露台,罗马柱结构的拱门。在大院内的前后花园,建有各式的假山、凉亭、鱼池,种植了大量花木。从整体上看,吴家大院是蕴含广府文化的岭南建筑艺术与西欧文化建筑艺术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吴家外出创业然后回来建房一样,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似乎没有任何的牵强和突兀。外面的成功永远无法磨灭吴家的乡愁,那是一种人文的回归。
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
为何南海九江能成就一个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性大宅,而且能够完整保留,成为九江人文的历史见证?当我们去梳理九江的人文历史就能找到答案。
九江镇素有“儒林乡”美誉,起源于宋元之间,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和历史文化城镇。根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乡自宋咸淳年间始渐有田庐,至明270余年间,已是人才辈出、物产丰盛。“掖西樵、大雁诸山,处西江之滨”,古称“儒林乡”的九江,到明代时,已形成了“三墟六市”的“九江大墟”。物流畅茂,商贸繁荣。鱼花、蚕丝、布业、酒业等发展兴旺,有“小广州”之称。
九江的儒乡文化深厚,商贸发达,九江人极善经商,很多九江人南下海外谋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因而华侨很多。因此,像吴家大院这样的建筑并非个案,一条幽深曲折的九曲涌将两岸的街巷串起构成九江有名的繁华之地“九江大墟”,有诗曰: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显示出这里的繁荣富贵。在九江大墟里,像“吴家大院”那样的集西洋与岭南风格于一身的古建筑还现存很多,如儒林社区的“梁家楼”、“隆益楼”;万寿街尾的“养志园”、“共和楼”;太平社区的“飞机楼”、“天然楼”等。都和吴家大院一起携裹着儒乡的人文情怀从历史中走来,点燃着现代九江人的人文化情怀与创意冲动,这一些建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在岁月留下的斑驳中,如一首首古诗词,甩出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壁画、五彩窗花、灰砖、黄瓦、青石板等等琳琅满目的艺术符号,在历史风霜的浸透下,洋溢着古朴沧桑的文化之美。
儒林之乡,思想的摇篮 九江又称为儒林之乡,一直崇文重教,读书风气鼎盛,学社众多,名士辈出,明清时期社学、私塾、书院、学堂遍布各村。明清两代,九江出进士34人,举人209人,文人学者云集,而最为出名的就是康有为的老师世称“九江先生”的岭南大儒朱九江。朱九江的真名朱次琦,因名气巨大,故人们以出生地称之,如康有为,称为康南海,梁启超称为梁新会。朱九江嘉庆十一年( 1806年),生于九江下西乡太平村,他考中进士后,只做了短暂时期的县令,就辞官归里,在九江设书院讲学,声明远扬,开创了近代广东学术的“九江学派”。
朱九江提出“四行五学”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其中的“四行”包括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和检摄威仪;“五学”则包括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和词章之学。尤其是他提出“读书以明理……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的主张。各地士子纷纷追随他学习,这其中就有戊戌变法的领头人康有为。康有为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读在朱九江门下。用康有为的话来说:“好像盲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在朱九江的教导下,康有为接受了朱九江“读书以明理,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的思想主张,继而激发其“读书救国,经世救民”的宏伟愿望,才有了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才有了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横空出世,其爱国救国的宏大志向如西江之水,一脉相承。
康有为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从表面上看与其师朱九江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朱九江和康有为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经世救国、济世救民是他们共同的主张。
桑梓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神。九江既有儒乡深厚的文化,又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所以九江人海外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富裕不忘故乡,在海外先后成立了很多九江商会社团。九江侨胞、港澳乡亲这些华侨身在国外,但儒家理念深入灵魂,爱国之情发自内心。他们积极支援孙中山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正义事业,支援故乡经济建设、公益和文教事业的兴办,献出了一颗颗赤诚之心。吴家大院的主人吴庚南先生是香港南海九江商会创会发起人之一。他曾出船队从越南海防运军需物资经香港到内地支援孙中山革命,他慷慨资助家乡创设慈善机构——万善堂、九江方便医院,为贫弱病人赠医施药。由于吴庚南先生同吴氏后人都热心公益,曾经屡屡帮扶乡邻,乡亲们都非常敬重他,吴老先生摆寿宴的时候,各界名人名家、乡邻亲友都纷纷来道贺,并赠送了许多珍贵的字画,如今都收藏在吴家大院展厅内。吴家后人家族精英之一吴应炬先生是吴庚南的孙子。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一生创作美术片音乐80多部、故事片音乐一部、纪录片音乐20多部,其中最有名的是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草原赞歌》。吴家大院设专门的展厅展示吴应炬先生的作品。
吴家人在吴家大院居住的时间并不长,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们都散居在海外。九江沦陷期间,吴家大院曾被占用为日本的大队部;抗战胜利后南海县国民党九江分部于此办公;解放后,曾借用为人民政府驻地。由于整个建筑得以保存。吴家大院也见证了九江的历史变迁。如今,吴家的后人委托九江镇人民政府代为管理吴家大院,九江有关部门将一部厚重的九江人文历史搬进了吴家大院,吴家大院成为九江活生生的历史大卷可谓是名至实归。
吴家大院有一颗巨大的芒果树,寓意吴家虽然身在海外,但根在九江,心怀故里。所谓树高千丈忘不了根,这便是吴家大院用历史与灵魂谱写的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