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括类题目是中学历史常考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概括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碰到一些概括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笔者曾给学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今天你在某个图书馆做志愿者,图书馆来了一批新书,你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批书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如果你拿到了一本《舊制度与大革命》,你应该怎样做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欧洲历史—法国史—法国近代史”的大致方向完成图书摆放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明白比“旧制度和大革命”高一级的是“法国近代史”,比“法国近代史”高一级的是“法国史”,比“法国史”高一级的是“欧洲史”,比“欧洲史”高一级的是“历史”,这就是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概括的过程。
一、概括能力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
概括是指摆脱具体内容,在各种对象、关系或运算结构中抽取相似的、一般的和本质的东西的思维过程。概括能力是指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中的一般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从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来看,概括能力是衡量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一些经典的综合性智力测试中,抽象概括能力被列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概括能力虽与性别无关,但与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校教育等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概括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高中是学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从思维特点上讲,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征,概括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概括能力强与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不会概括,学生难以掌握知识、形成概念,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他的创造能力就越突出。
那么,什么是概括?如何概括呢?笔者从概括的定义入手,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概括”的定义与解释
常见的“概括”的定义或解释有以下三种。
第一,《现代汉语字典》(第6版)将概括定义为:归纳、总括,概括出一些共同特点。这个解释强调从事物的共同点入手进行概括。
第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概括定义为:概括是指将抽象出来的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这个概念给出了方法层面上的定义,即抽象出共同属性。例如,我们可以从“猴”“人”“鸟”中抽象出共同属性,概括为“动物”。
第三,概括也是概念外延的扩大法,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从思维路径来说,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种概念称为“下位概念”,属概念称为“上位概念”。我们都知道,凡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例如,在“中学”之间,“学校”是属概念,“中学”是种概念。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就会对概括产生以下认识。第一,概括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第二,概括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人们需要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共同特性形成新概念,且新概念与被抽象的事物是种属概念关系;第三,概括是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
下面,笔者以“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及“2015年全国卷甲卷文综第40题”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概括的方法。
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节选),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利用海洋的特点。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第一,我们可以从“南海”“边海”的共同点抽象出“近海”,从“阿曼湾”到“远洋”这一概念中了解种属概念关系,就可以形成简短的表述:从近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或者利用范围从近海扩大到了远洋。
第二,从“鱼盐之利”“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反映出的共同属概念应该是“经济交往”或“经济交流”。从“求法”“佛教东传”反映出的属概念应该是“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可以形成简短的表述:以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为主。
第三,从“指南针”“远洋航海工具”反映出的共同属概念应该是“先进科技”,因为在宋元时,指南针等航海工具是“先进科技”。
在此,笔者需要说明的是,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并能够根据情境合理地区分属概念与种概念。
2015年全国卷甲卷文综第40题(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思想。
《孟子》记载了孟子与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又问:“那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在这里,孟子讲的是一个有关法制的故事,说舜的父亲如果杀人了,当法律和亲情出现冲突时,作为天子应该怎么办。“舜、舜父、法官”都是形象的比喻,“舜”代表的属概念是“权力”,而“舜父”代表的属概念是“伦理”或“人情”。在这里,并不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材料抽象出“权力”“人伦”,而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灵活运用。 总之,通过对概括的概念梳理及典型题目的探讨,我们大致了解了概括的方法,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构建概念体系的过程,也是对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
三、提升學生概括能力的策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用科学的方法讲授历史概念
教师讲授概念时,可以采用规则到例证的方法教学,即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不同例证强化这一概念。
1.给所教概念一个准确的定义,告诉学生它的上位概念(属概念)是什么,并为学生具体分析它的关键特征。
2.通过定义对概念进行归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属性。
3.用正例和反例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
4.为学生提供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解释这些事例与所学概念的关系。
总之,大部分的概念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教学。
(二)以教材目录为线索,梳理概念层级,尤其是梳理不同概念的种属关系
目录是呈现知识与概念的重要载体,目录代表着概念的不同层级。从一节课延伸到一本书,这是概括的过程;从一本书到一节课,这是分析的过程。
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再到“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自由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进行概念梳理。学生就会发现概念3与概念2、概念2与概念1前后形成了种属概念关系(如下表所示)。
又如,讲授上述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材料节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鱼盐之利”“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这些概念编入教材,应该如何安排,这个安排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因此,在概括能力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种属关系。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完善概念体系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概念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从中了解新概念、丰富和完善概念体系,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概括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理解概念的种属关系,进而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一、概括能力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
概括是指摆脱具体内容,在各种对象、关系或运算结构中抽取相似的、一般的和本质的东西的思维过程。概括能力是指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中的一般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从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来看,概括能力是衡量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一些经典的综合性智力测试中,抽象概括能力被列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概括能力虽与性别无关,但与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校教育等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概括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高中是学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从思维特点上讲,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征,概括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概括能力强与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不会概括,学生难以掌握知识、形成概念,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他的创造能力就越突出。
那么,什么是概括?如何概括呢?笔者从概括的定义入手,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概括”的定义与解释
常见的“概括”的定义或解释有以下三种。
第一,《现代汉语字典》(第6版)将概括定义为:归纳、总括,概括出一些共同特点。这个解释强调从事物的共同点入手进行概括。
第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概括定义为:概括是指将抽象出来的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这个概念给出了方法层面上的定义,即抽象出共同属性。例如,我们可以从“猴”“人”“鸟”中抽象出共同属性,概括为“动物”。
第三,概括也是概念外延的扩大法,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从思维路径来说,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种概念称为“下位概念”,属概念称为“上位概念”。我们都知道,凡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例如,在“中学”之间,“学校”是属概念,“中学”是种概念。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就会对概括产生以下认识。第一,概括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第二,概括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人们需要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共同特性形成新概念,且新概念与被抽象的事物是种属概念关系;第三,概括是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
下面,笔者以“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及“2015年全国卷甲卷文综第40题”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概括的方法。
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节选),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利用海洋的特点。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第一,我们可以从“南海”“边海”的共同点抽象出“近海”,从“阿曼湾”到“远洋”这一概念中了解种属概念关系,就可以形成简短的表述:从近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或者利用范围从近海扩大到了远洋。
第二,从“鱼盐之利”“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反映出的共同属概念应该是“经济交往”或“经济交流”。从“求法”“佛教东传”反映出的属概念应该是“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可以形成简短的表述:以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为主。
第三,从“指南针”“远洋航海工具”反映出的共同属概念应该是“先进科技”,因为在宋元时,指南针等航海工具是“先进科技”。
在此,笔者需要说明的是,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并能够根据情境合理地区分属概念与种概念。
2015年全国卷甲卷文综第40题(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思想。
《孟子》记载了孟子与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又问:“那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在这里,孟子讲的是一个有关法制的故事,说舜的父亲如果杀人了,当法律和亲情出现冲突时,作为天子应该怎么办。“舜、舜父、法官”都是形象的比喻,“舜”代表的属概念是“权力”,而“舜父”代表的属概念是“伦理”或“人情”。在这里,并不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材料抽象出“权力”“人伦”,而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灵活运用。 总之,通过对概括的概念梳理及典型题目的探讨,我们大致了解了概括的方法,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构建概念体系的过程,也是对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
三、提升學生概括能力的策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用科学的方法讲授历史概念
教师讲授概念时,可以采用规则到例证的方法教学,即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不同例证强化这一概念。
1.给所教概念一个准确的定义,告诉学生它的上位概念(属概念)是什么,并为学生具体分析它的关键特征。
2.通过定义对概念进行归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属性。
3.用正例和反例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
4.为学生提供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解释这些事例与所学概念的关系。
总之,大部分的概念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教学。
(二)以教材目录为线索,梳理概念层级,尤其是梳理不同概念的种属关系
目录是呈现知识与概念的重要载体,目录代表着概念的不同层级。从一节课延伸到一本书,这是概括的过程;从一本书到一节课,这是分析的过程。
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再到“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自由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进行概念梳理。学生就会发现概念3与概念2、概念2与概念1前后形成了种属概念关系(如下表所示)。
又如,讲授上述2013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材料节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鱼盐之利”“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这些概念编入教材,应该如何安排,这个安排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因此,在概括能力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种属关系。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完善概念体系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概念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从中了解新概念、丰富和完善概念体系,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概括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理解概念的种属关系,进而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