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血肉的联系,对一篇文字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解码问题,更是对一种文化的解读。本文以杨必所译萨科雷的《名利场》为例,主要讨论了三种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并提出了要学会从文化内涵来分析理解作品,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译出有灵气的作品,从而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
【关键词】文化 思维模式 典故 社会习俗
翻译被称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还有许多文化方面的因素。在汉语字典中对翻译是这样解释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翻译一词的解释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
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剑桥高阶英语字典》中对于翻译英语的解释为Something which is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omething,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从此处我们不难得知,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和传递。翻译除了单纯的文字转换以外,也是文化价值的一种传播途径,它要求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及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习惯。可见,文化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语言的文化特性包括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所以, 一篇成功的译文不仅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从原文文化的角度理解原文,然后从译语文化语境将原文重新表述为能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连贯语篇。
杨必所译《名利场》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多人都称赞其译文有灵气,读起来浑然天成,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感。杨必之所以有如此成就, 除了与她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有关, 还与她对中英两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分不开。下面就以其译文为例,分析一下文化中思维模式,文化典故以及社会习俗对翻译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方面,这一点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语言转换。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中文重意合,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词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而英语则重形合,非人称主语用得多,主语一般不能省略,连词和介词用得多。从杨必的译文来看,它与原作虽然在词性转换,语序安排,以至整个段落内句与句之间的关联等方面都大相径庭,但原文语义丝毫没有流失。这种看似两种语言的疏离实际上是形离而实合,是对原作最大的忠实。
例如,原作的第一章中有“A black servant,who reposed on the box beside the fat coachman, uncurled his bandy legs as soon as the equipage drew up opposite Miss Pinkerton’s shining brass plate, and as he pulled the bell, at least 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 of the stately old brick house”.楊必的譯文为:胖子车夫的旁边坐着一个当差的黑人,马车在女学堂发光的铜牌子前面一停下来,他就伸开一双罗圈腿,走下来按铃。这所气象森严的旧房子是砖砌的,窗口很窄,黑人一按铃,就有二十来个小姑娘从窗口探出头来。
在译文中, 这句话被拆译成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的小句与英语的小句基本上是对应的,只是排列顺序有所变化。英语的动词排列顺序是:...reposed,...uncurled...drew up,汉语改译为:...坐着...停下...伸腿...,显然汉语更习惯于按自然发生的顺序排列动作和事件。第二个汉译句子中,名词短语narrow windows和stately old brick house被译成两个小句。而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被译成主动语态。整个句子的布局是先描写房子,再陈述相关事件。另外,为了行文的连贯,pulled the bell还被译了两次,分别出现在句子中。
因为翻译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所以肯定会出现原文译为译入语言后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况,这在对某些文化典故的翻译中更是常见。这时就必须结合解释说明,让读者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句子含义。比如某些人物名具有特定的人物内涵,用以喻指具有某类性格特征的人。如中国文化中诸葛亮代表神机妙算的聪明人。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名利场》第一章中出现了the Semiramis of Hamer Smith这一短语,如果仅把其译为“海默史密斯这一带的塞米拉斯”,外国读者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就会不知所云。所以翻译时还须注明这一隐喻来自古巴比伦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塞米拉斯是巴比伦古国的皇后,她的丈夫尼纳斯死后由她当国王,文治武功都很显赫,曾建立许多城池。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使用这一典故是为了形容平克顿小姐在这一地区是一个相当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物。 此外,对社会文化习俗及一些地理知识背景信息的了解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名利场》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英国展开的。译者只有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才可超越词的本义,捕捉到文化背景信息。例如,《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话:In a word, he went out and ate ices at a Pastry Cook’s Shop in Charing Cross; tried a new coat in Pall Mall,dropped in at the old Slaughters’ and called for Captain Cannon...譯文为:乔治先生在却林市场点心铺子里吃冰淇淋,再到帕尔莫尔大街试外套,又在斯洛德咖啡馆老店耽搁了一会,最后去拜访加能上尉。
其中的“Charing Cross,Pall Mall,the Old Slaughters”是伦敦的三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能补出“市场”,“大街”,“咖啡馆”之类的词语,而且可能会译出与原句相去甚远的意思来,造成严重的误译。所以,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一名合格的译者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文化既是一个语言问题,又不是纯语言问题。翻译中的文化层次就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而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涵義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学翻译不能只是学一般的翻译技巧或只做些机械性的练习,而要学会从文化内涵来分析和理解作品,并要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欣赏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习多种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2001.69.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2.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76.
[5]林燕.论规化和异化策略在英语隐喻汉语中的使用[J].复旦外国语言学论从,(春季号),2004.284.
【关键词】文化 思维模式 典故 社会习俗
翻译被称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还有许多文化方面的因素。在汉语字典中对翻译是这样解释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翻译一词的解释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
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剑桥高阶英语字典》中对于翻译英语的解释为Something which is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omething,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从此处我们不难得知,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和传递。翻译除了单纯的文字转换以外,也是文化价值的一种传播途径,它要求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及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习惯。可见,文化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语言的文化特性包括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所以, 一篇成功的译文不仅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从原文文化的角度理解原文,然后从译语文化语境将原文重新表述为能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连贯语篇。
杨必所译《名利场》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多人都称赞其译文有灵气,读起来浑然天成,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感。杨必之所以有如此成就, 除了与她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有关, 还与她对中英两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分不开。下面就以其译文为例,分析一下文化中思维模式,文化典故以及社会习俗对翻译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方面,这一点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语言转换。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中文重意合,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词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而英语则重形合,非人称主语用得多,主语一般不能省略,连词和介词用得多。从杨必的译文来看,它与原作虽然在词性转换,语序安排,以至整个段落内句与句之间的关联等方面都大相径庭,但原文语义丝毫没有流失。这种看似两种语言的疏离实际上是形离而实合,是对原作最大的忠实。
例如,原作的第一章中有“A black servant,who reposed on the box beside the fat coachman, uncurled his bandy legs as soon as the equipage drew up opposite Miss Pinkerton’s shining brass plate, and as he pulled the bell, at least 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 of the stately old brick house”.楊必的譯文为:胖子车夫的旁边坐着一个当差的黑人,马车在女学堂发光的铜牌子前面一停下来,他就伸开一双罗圈腿,走下来按铃。这所气象森严的旧房子是砖砌的,窗口很窄,黑人一按铃,就有二十来个小姑娘从窗口探出头来。
在译文中, 这句话被拆译成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的小句与英语的小句基本上是对应的,只是排列顺序有所变化。英语的动词排列顺序是:...reposed,...uncurled...drew up,汉语改译为:...坐着...停下...伸腿...,显然汉语更习惯于按自然发生的顺序排列动作和事件。第二个汉译句子中,名词短语narrow windows和stately old brick house被译成两个小句。而a score of young heads were seen peering out of the narrow windows被译成主动语态。整个句子的布局是先描写房子,再陈述相关事件。另外,为了行文的连贯,pulled the bell还被译了两次,分别出现在句子中。
因为翻译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所以肯定会出现原文译为译入语言后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况,这在对某些文化典故的翻译中更是常见。这时就必须结合解释说明,让读者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句子含义。比如某些人物名具有特定的人物内涵,用以喻指具有某类性格特征的人。如中国文化中诸葛亮代表神机妙算的聪明人。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名利场》第一章中出现了the Semiramis of Hamer Smith这一短语,如果仅把其译为“海默史密斯这一带的塞米拉斯”,外国读者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就会不知所云。所以翻译时还须注明这一隐喻来自古巴比伦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塞米拉斯是巴比伦古国的皇后,她的丈夫尼纳斯死后由她当国王,文治武功都很显赫,曾建立许多城池。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使用这一典故是为了形容平克顿小姐在这一地区是一个相当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物。 此外,对社会文化习俗及一些地理知识背景信息的了解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名利场》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英国展开的。译者只有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才可超越词的本义,捕捉到文化背景信息。例如,《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话:In a word, he went out and ate ices at a Pastry Cook’s Shop in Charing Cross; tried a new coat in Pall Mall,dropped in at the old Slaughters’ and called for Captain Cannon...譯文为:乔治先生在却林市场点心铺子里吃冰淇淋,再到帕尔莫尔大街试外套,又在斯洛德咖啡馆老店耽搁了一会,最后去拜访加能上尉。
其中的“Charing Cross,Pall Mall,the Old Slaughters”是伦敦的三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能补出“市场”,“大街”,“咖啡馆”之类的词语,而且可能会译出与原句相去甚远的意思来,造成严重的误译。所以,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一名合格的译者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文化既是一个语言问题,又不是纯语言问题。翻译中的文化层次就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而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涵義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学翻译不能只是学一般的翻译技巧或只做些机械性的练习,而要学会从文化内涵来分析和理解作品,并要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欣赏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习多种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2001.69.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2.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76.
[5]林燕.论规化和异化策略在英语隐喻汉语中的使用[J].复旦外国语言学论从,(春季号),200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