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有“语感”,音乐中有“乐感”,美术中有“美感”。同样,数学中也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摆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简要地说,数感就是把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感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随处可见,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获取数感。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及肉的重量,或去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等。在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后,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l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你们班有多少人?你家的门牌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数据分类整理”时,可让学生搜集本班学生喜爱什么球类活动,并把数据让学生分组记入原始记录表。(如下表)
再组织学生分类整理,最后分析:同学们喜欢哪几种球类活动?每种活动有多少同学参加?你估计,在高年级什么球类比赛比较受欢迎?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探索实践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数11”时,我直接写出38×11=418,52×11=572……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小组合作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写出得数”。学生兴趣明显高涨,讨论很激烈。有的学生说:“老师是心算出来的吧?”有的反驳说:“不可能,肯定有简便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始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的因数和积,终于发现规律,把第一个因数的最高位作积的最高位,最低位作积的最低位,最高位与最低位的和作中间数就可以求出积。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存?为什么?多数学生计算了一年期,两年期……的存款利息,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其中的理由。有的学生提出,要拿出利息捐给“希望工程”,献爱心,还有的学生提出买保险等。这时,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而且可以深化经济效益和社效益的概念,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感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随处可见,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获取数感。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及肉的重量,或去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等。在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后,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l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你们班有多少人?你家的门牌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数据分类整理”时,可让学生搜集本班学生喜爱什么球类活动,并把数据让学生分组记入原始记录表。(如下表)
再组织学生分类整理,最后分析:同学们喜欢哪几种球类活动?每种活动有多少同学参加?你估计,在高年级什么球类比赛比较受欢迎?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探索实践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数11”时,我直接写出38×11=418,52×11=572……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小组合作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写出得数”。学生兴趣明显高涨,讨论很激烈。有的学生说:“老师是心算出来的吧?”有的反驳说:“不可能,肯定有简便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始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的因数和积,终于发现规律,把第一个因数的最高位作积的最高位,最低位作积的最低位,最高位与最低位的和作中间数就可以求出积。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存?为什么?多数学生计算了一年期,两年期……的存款利息,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其中的理由。有的学生提出,要拿出利息捐给“希望工程”,献爱心,还有的学生提出买保险等。这时,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而且可以深化经济效益和社效益的概念,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