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选文存在忽视学生主体需要、与时代社会脱离、历史文化传承性表现不充分的缺点,因此我们应该打破“文质兼美”这一唯一标准,结合小说的特质,使小说选文不但要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紧随时代的步伐,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小说; 语文教材; 选文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41-02
语文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材的选文事关一代新人的发展。简单地说,语文教材选什么样的文,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所以,语文教材的选文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在对 100 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对小说感兴趣的人高达76%,其次是散文、诗歌和戏剧。当学生对小说表示出偏爱,小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的教材关于小说的选文就更应该重视,更应该提高警惕。
1 “文质兼美” 并非选文的唯一标准
对于小说这种特殊的体裁,不能以以往的“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唯一标准。小说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叙事的文体,它是运用形象的语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虚构的、是不判断的,具有合并能力。
1.1 小说具有虚构性。
文学理论家们给小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可见,虚构一直存在于小说创作中,是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正如米兰·昆德拉不加隐讳地告诉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 我是小说家,而小说家不喜欢太肯定的态度。”普鲁斯特也宣称,在整本书 (《追忆似水年华》) 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虚构的”。小说的虚构性可以弥补现实, 更可以保持人类的想象力。
1.2 小说具有忌判断性。
这一看法是绝大多数小说和几乎全部的文学批评家所认可的。因为具有议论性的小说文本,往往正是出现于思想浅薄的时代;一个思想浅薄者,恰恰喜欢在他的小说中去显示他的判断。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3 小说具有合并能力。
小说可以集诗歌、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于一身。小说中人物大可以用诗歌来抒情,作者亦可以用散文来述说,用戏剧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小说可以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说的特性,让小说通过教材来为人服务。小说进入教材,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选文的问题,不要让 “文质兼美”的标准禁锢了优秀小说的入选。
2 三种取向应兼而有之
高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是如何安排的呢?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语文》共六册,小说分布在第二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共 22 篇,从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小说篇目进行分析,结合小说的特性,我们会发现几方面的因素考虑得并不全面。
2.1 忽视学生的需要, 应还学生以权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标》)指出教科书选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学者余秋雨也曾经说过: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有兴奋系统。这是与学生的生命人性有关的。根据心理学原理, 我们的选文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迷住学生,即关注學生的兴趣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食之无味,没一丝兴趣,那么对课文的学习将味同嚼蜡,学生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当然学生需要的是与其认知结构的组织保持一致的教材内容,因为只有保持一致性,学习和迁移效果才能达到最好。《课标》指出 “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难易适度”。再次,就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即是那些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优秀小说,可以让学生在虚构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让学生在不判断的形式下有自己的是非之见,我们要把理解、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2.2 脱离时代、 社会的步伐。
时代感强的文章才能贴近社会实际和读者的心理。《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可见这一要求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时代性”强调教材要注意选取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本,但又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具有“典范性”“时代性”包含着“典范性”,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本,不必是当下的,但却是它特有时代的“典范”;“典范性包含着 “时代性”。“时代性” 还意味着对传统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即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辩证统一。小说的选文与现实距离比较遥远,缺乏时代感。
2.3 欠缺文化的充分传承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 强调语文教育的知识掌握和经验传承,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的潜在制约和影响功能,表现出与此社会文化理论相一致的理念和思想,由此编写出的语文教材往往缺乏丰富文化意蕴,对学生精神的建构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小说这一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合并能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小说集所有文学形式于一身,“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愿望”, 在生活中传承文化艺术,在艺术中学更好地生活。因此,小说选文应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反映和体现。“选文突出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体现教材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 当是语文教材内容优化选择的重要内涵。”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记载下来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道德情怀、生活习俗、人生经验、民族精神等等内容,都可以在語文课程中作为精选的典范之作保存下来,流传开去,给青少年一代提供博大精深、陶冶灵魂的文化基础。而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决定我们小说选文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正如有的教育文化学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综上所述,小说选文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需要、与时代社会脱离和历史文化传承性表现不充分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选文工作中,应该打破“文质兼美”这一唯一标准,结合小说的特殊性,选文不但要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 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 紧随时代的步伐, 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王婧(1994—),女,汉族,吉林省磐石市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在读。
关键词: 小说; 语文教材; 选文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41-02
语文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材的选文事关一代新人的发展。简单地说,语文教材选什么样的文,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所以,语文教材的选文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在对 100 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对小说感兴趣的人高达76%,其次是散文、诗歌和戏剧。当学生对小说表示出偏爱,小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的教材关于小说的选文就更应该重视,更应该提高警惕。
1 “文质兼美” 并非选文的唯一标准
对于小说这种特殊的体裁,不能以以往的“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唯一标准。小说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叙事的文体,它是运用形象的语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虚构的、是不判断的,具有合并能力。
1.1 小说具有虚构性。
文学理论家们给小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可见,虚构一直存在于小说创作中,是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正如米兰·昆德拉不加隐讳地告诉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 我是小说家,而小说家不喜欢太肯定的态度。”普鲁斯特也宣称,在整本书 (《追忆似水年华》) 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虚构的”。小说的虚构性可以弥补现实, 更可以保持人类的想象力。
1.2 小说具有忌判断性。
这一看法是绝大多数小说和几乎全部的文学批评家所认可的。因为具有议论性的小说文本,往往正是出现于思想浅薄的时代;一个思想浅薄者,恰恰喜欢在他的小说中去显示他的判断。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3 小说具有合并能力。
小说可以集诗歌、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于一身。小说中人物大可以用诗歌来抒情,作者亦可以用散文来述说,用戏剧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小说可以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说的特性,让小说通过教材来为人服务。小说进入教材,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选文的问题,不要让 “文质兼美”的标准禁锢了优秀小说的入选。
2 三种取向应兼而有之
高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是如何安排的呢?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语文》共六册,小说分布在第二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共 22 篇,从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小说篇目进行分析,结合小说的特性,我们会发现几方面的因素考虑得并不全面。
2.1 忽视学生的需要, 应还学生以权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标》)指出教科书选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学者余秋雨也曾经说过: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有兴奋系统。这是与学生的生命人性有关的。根据心理学原理, 我们的选文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迷住学生,即关注學生的兴趣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食之无味,没一丝兴趣,那么对课文的学习将味同嚼蜡,学生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当然学生需要的是与其认知结构的组织保持一致的教材内容,因为只有保持一致性,学习和迁移效果才能达到最好。《课标》指出 “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难易适度”。再次,就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即是那些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优秀小说,可以让学生在虚构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让学生在不判断的形式下有自己的是非之见,我们要把理解、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2.2 脱离时代、 社会的步伐。
时代感强的文章才能贴近社会实际和读者的心理。《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可见这一要求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时代性”强调教材要注意选取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本,但又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具有“典范性”“时代性”包含着“典范性”,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本,不必是当下的,但却是它特有时代的“典范”;“典范性包含着 “时代性”。“时代性” 还意味着对传统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即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辩证统一。小说的选文与现实距离比较遥远,缺乏时代感。
2.3 欠缺文化的充分传承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 强调语文教育的知识掌握和经验传承,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的潜在制约和影响功能,表现出与此社会文化理论相一致的理念和思想,由此编写出的语文教材往往缺乏丰富文化意蕴,对学生精神的建构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小说这一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合并能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小说集所有文学形式于一身,“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愿望”, 在生活中传承文化艺术,在艺术中学更好地生活。因此,小说选文应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反映和体现。“选文突出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体现教材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 当是语文教材内容优化选择的重要内涵。”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记载下来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道德情怀、生活习俗、人生经验、民族精神等等内容,都可以在語文课程中作为精选的典范之作保存下来,流传开去,给青少年一代提供博大精深、陶冶灵魂的文化基础。而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决定我们小说选文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正如有的教育文化学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综上所述,小说选文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需要、与时代社会脱离和历史文化传承性表现不充分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选文工作中,应该打破“文质兼美”这一唯一标准,结合小说的特殊性,选文不但要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 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 紧随时代的步伐, 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王婧(1994—),女,汉族,吉林省磐石市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