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下高校体育实施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对策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ng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文章讨论了新形势下,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它对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文章对拓展训练的功能进行分析、归纳,从学生的需求、拓展训练自身的优势、政策依据、师资保障、组织管理,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对高校进一步实施好拓展训练作了具体分析。文章研究内容为高校进一步实施拓展训练,完善素质教育以及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JK134。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大力发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西安市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的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省高校拓展训练课的开设现状,2008年暑期,我们对西安市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等十一所体育教学较有影响力的高校,进行了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每校调查五十名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对拓展训练这一体育教学形式的“了解、参与及重视程度”三个环节,但我们得到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调查中发现,近40%的学生对拓展训练不知道,曾参与和知道拓展训练的学生勉强达到50%,现状不容乐观。可见,就我省高校而言,拓展训练课并没有在大多数学生中展开,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这也成了制约我省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拓展训练顺应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局限,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没有延伸到学生心理的层面,不重视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把追求新颖时尚、富有激情的运动项目以及在丰富而精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交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他们的追求目标。可以说,拓展训练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这一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挑战自我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中得以健康成长[1]!
  高校体育实施好拓展训练的保障与对策
   1.加强拓展训练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缺乏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课的教学性质不是很了解。因此,就有必要首先让高校的体育教师了解拓展训练课的性质,相关知识以及拓展训练的内涵;其次是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该项目的运动乐趣,以及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实施好拓展训练打下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同时,可尝试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有益经验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设计出能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拓展训练课教学内容[2]。
   2.不断创新、丰富拓展训练课的内容
   拓展训练课的内容设计必须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且在项目的设计上应综合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体质的差异,同时,训练项目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力求通过拓展训练, 达到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得以互补加深[3]。通常,在拓展课的训练内容选取上应做到:
   (1)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并做到合理布局、科学使用,并能不断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2)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体育拓展俱乐部、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的体育资源,为拓展训练课服务;
   (3)根据学校的地形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和荒原等自然条件,为拓展训练服务[4]。
   3.加强拓展训练课的组织与管理
   拓展训练项目均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必要的安全措施不能少,且做到能定期检测体育器材;其次,选择安全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并对训练方法进行安全检查;最后,在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项目上,可以办理必要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另外,对待拓展训练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仅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判,而且是对不屈不挠意志的培养。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亦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得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5,6]。
  拓展训练课的实践与效果调查分析
   1.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调节的影响分析
   拓展训练项目(如独木桥、空中单杠、断桥、荡桥、信任背摔、速降等) 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被训练者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表1给出的是我们就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问卷调查。通过表1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对学生的自信心、承受压力的能力、适应感悟的能力、情绪的调节和自愈力等均有较大的影响。拓展训练中的高空、中空、地面项目等能够帮助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增强自信心与感染力;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培养其进取心;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把握时机的敏感度和迅捷度; 能够加强大学生面对复杂情况的分析判断以及决策能力[4]。
  
   2.拓展训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分析
  
   表2给出的是我们就拓展训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问卷调查。通过表2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对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判断能力、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均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体验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训练平台和全方位感受挑战的机会。使学生的“真实自我”能够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实现与“社会环境”和其他个体“情感自我”的交流。学生通过模拟角色实践,加强角色学习和整合,理解角色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应承担的责任,培养服务意识,以适应社会的价值与道德体系,它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7]。
  结 论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忽视了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驾驭未来社会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在新形势下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挑战与改革,它以提高学生的体能为宗旨,使学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自己,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依次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符合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拓展训练课在开设环节上还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拓展训练在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黄海.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教学发展新方向[J].山东体育科技, 2004,1.
   [2]冯相朝.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3]王增斌.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
   [4]钱张师,孙奇敏,钱金梅等.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教学实验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20(2).
   [5]李国岩.从拓展运动的特点和功能谈其普及和发展前景[J].2005,27(4).
   [6]李林,杨迎天.对现行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思考[J].2002,25(4).
   [7]李作平.高校体育教学中设置拓展训练课原因之分析[J].2008,22(6).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研究在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综合性的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以及契约关系等性质
知识转移,是合作创新的必要过程,是决定合作创新成败的关键,但知识转移也为风险的传播与扩散提供了可能。为规避风险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中的风险传导概念模型和数理分
摘要:教师职业威信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并未呈现出同步向前发展的趋势,甚至教师职业越来越多地受社会各个层面的质疑。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善教师生存环境、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立完善教师从业制度、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和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师职业威信。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职业威信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爱师敬师”的优良传统,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
对传统发展观视域下的环境管制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环境管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活动外部性根源及消除途径的思考比传统发展观更深入、思维的空间更广,从而丰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面对90后的大学生,我们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程,以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本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及热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地域跨度最大的民族地区,近年来旅游产业也取
要把某个音程的所属调全部找出来,用分析调号和在各调中的音程表中查找的方法是不容易的,必须以音程的性质为切入点,依据各调式中的音程,通过严格准确的推算才能实现。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
本文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新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的经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课外学习和发展模式。文中提出通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