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中,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生学习主体性。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必须配以生活的教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那么教师如何让历史课堂贴近生活、走近现实,把教学过程融入到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呢?
一、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把书本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课前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从学生体验过的能引发兴趣的点入手,再切入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必修II《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环境和爷爷奶奶口中 “小时候……”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导入课堂。设置课外探究学习,让学生列表归纳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常用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把自己的表格和教师展示的“50~70年代社会生活”做对比,以此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陶行知在论述“社会即学校”时也提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那么我们的教学资源自然也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发掘。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现实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理性思考习惯
让教学贴近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唤起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现实、对社会的思考。针对学生关心和乐于讨论热点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最新的时事新闻、科技成就等内容及时地、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时,设置问题“中韩自贸区的成立将推动两国贸易发展,也会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好,更将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学生通过时事讨论,深入理解经济区域合作的经济、政治意义,这也就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再如讲授《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时,我设问“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网络平台日益成为“80后”“90后”等新一代人购物的首选,作为消费者你希望政府在你购物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此学生就从生活经验中直观了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理解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行政指令掌控一切到市场经济中”守夜人”的职能变化。通过这些信息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正确认识所处世界,形成关心社会热点、国家政务、世界大势的习惯。
三、关注“乡土史”,改变学习方式
“乡土史”顾名思义指的是家乡或故乡的历史,主要指“县”“市”一级的行政范围。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把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到课堂中,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历史 “可望而不可及”,在课堂中融入乡土史可缩短学生与历史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生动、亲切,对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大益处。
以宗法制为例,可利用泉州地区普遍存在的宗祠、祖厝、修族谱,甚至各家门前的“颍川衍派”、“锦绣传芳”门匾等资源。提问这些门匾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现实对历史的思考,理解泉州主体居民来自于中原移民,认识受宗法制影响中国人强调祖先渊源、强调血缘。课后有不少同学就去了解、搜集族谱等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这说明乡土史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乡土史在教学中可作为导入、课中穿插、引用、课后延伸等形式,也可采取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如人物采访、专题讲座、历史小论文、参观名人故居、收集老照片等。把乡土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为课标服务,使课堂更贴进学生贴进现实,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而且,开发乡土资源不仅对历史教学,更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都有积极意义。
四、情景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生活化教育中,注重应用情境式教学法,把历史和现实相联系,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以生为本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起点和源动力,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它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推进探究学习等都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雅典民主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们表演“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场景剧,还原“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审判苏格拉底”等历史场景,直观呈现雅典民主的内容、意义、局限,让学生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历史,其效果要好于教师的千言万语。又如 “罗马法”,展示以下案例:“洛克是罗马一位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洛克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设计以下问题:①若案例所述案件发生于罗马共和国早期,作为法官会怎么判?说明理由。②若案件发生于《十二铜表法》出现后,作为法官会怎么判?说明理由。③假设案件中受伤或战死士兵中有“同盟国”提供的辅助兵,依据《十二铜表法》,辅助兵能分财产吗?说明理由。让学生扮演法官以罗马法审案,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从时代背景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罗马法的具体条文,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由于有角色的模拟,通过真实环境的体验,学生解析与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源于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增长生活智慧的课堂,才是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堂。为了让我们的历史课堂 “活水”不断涌流,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生活中的历史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历史。让历史课堂贴近生活、走近现实,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教育具有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能够认识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环境,成为学习上、心理上、社会实践上全面发展的人。
一、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把书本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课前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从学生体验过的能引发兴趣的点入手,再切入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必修II《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环境和爷爷奶奶口中 “小时候……”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导入课堂。设置课外探究学习,让学生列表归纳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常用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把自己的表格和教师展示的“50~70年代社会生活”做对比,以此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陶行知在论述“社会即学校”时也提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那么我们的教学资源自然也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发掘。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现实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理性思考习惯
让教学贴近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唤起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现实、对社会的思考。针对学生关心和乐于讨论热点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最新的时事新闻、科技成就等内容及时地、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时,设置问题“中韩自贸区的成立将推动两国贸易发展,也会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好,更将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学生通过时事讨论,深入理解经济区域合作的经济、政治意义,这也就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再如讲授《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时,我设问“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网络平台日益成为“80后”“90后”等新一代人购物的首选,作为消费者你希望政府在你购物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此学生就从生活经验中直观了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理解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行政指令掌控一切到市场经济中”守夜人”的职能变化。通过这些信息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正确认识所处世界,形成关心社会热点、国家政务、世界大势的习惯。
三、关注“乡土史”,改变学习方式
“乡土史”顾名思义指的是家乡或故乡的历史,主要指“县”“市”一级的行政范围。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把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到课堂中,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历史 “可望而不可及”,在课堂中融入乡土史可缩短学生与历史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生动、亲切,对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大益处。
以宗法制为例,可利用泉州地区普遍存在的宗祠、祖厝、修族谱,甚至各家门前的“颍川衍派”、“锦绣传芳”门匾等资源。提问这些门匾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现实对历史的思考,理解泉州主体居民来自于中原移民,认识受宗法制影响中国人强调祖先渊源、强调血缘。课后有不少同学就去了解、搜集族谱等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这说明乡土史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乡土史在教学中可作为导入、课中穿插、引用、课后延伸等形式,也可采取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如人物采访、专题讲座、历史小论文、参观名人故居、收集老照片等。把乡土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为课标服务,使课堂更贴进学生贴进现实,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而且,开发乡土资源不仅对历史教学,更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都有积极意义。
四、情景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生活化教育中,注重应用情境式教学法,把历史和现实相联系,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以生为本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起点和源动力,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它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推进探究学习等都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雅典民主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们表演“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场景剧,还原“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审判苏格拉底”等历史场景,直观呈现雅典民主的内容、意义、局限,让学生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历史,其效果要好于教师的千言万语。又如 “罗马法”,展示以下案例:“洛克是罗马一位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洛克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设计以下问题:①若案例所述案件发生于罗马共和国早期,作为法官会怎么判?说明理由。②若案件发生于《十二铜表法》出现后,作为法官会怎么判?说明理由。③假设案件中受伤或战死士兵中有“同盟国”提供的辅助兵,依据《十二铜表法》,辅助兵能分财产吗?说明理由。让学生扮演法官以罗马法审案,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从时代背景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罗马法的具体条文,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由于有角色的模拟,通过真实环境的体验,学生解析与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源于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增长生活智慧的课堂,才是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堂。为了让我们的历史课堂 “活水”不断涌流,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生活中的历史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历史。让历史课堂贴近生活、走近现实,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教育具有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能够认识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环境,成为学习上、心理上、社会实践上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