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幼儿园教师已经树立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能从生活中主动寻找课程资源,但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园本教研中,可以从明晰课程资源的本源、探寻课程资源的由来、用资源链接课程、资源在课程中的演绎四个维度,引导教师开发并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有效促成幼儿园课程建设系统、生动、优质地发展。
关键词:课程资源;幼儿经验;课程开发;课程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40-05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就是支持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过程适宜开展的一切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的总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能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这些发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课程资源,都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要素,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工具。
虞永平说过,对于强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幼儿园课程来说,课程资源是幼儿活动的基础,也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获得的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重视并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1]。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已经能够树立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够从生活中主动寻找课程资源,但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园本教研中,我们始终有这样的思考:如何研读,从表层到内在帮助教师加课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理解?如何链接,从“资源”到“活动”,实现资源和课程的“对话与互动”?如何转化,从课程到经验,引领幼儿主动发展、深度学习?
一、明晰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本源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一日生活构成了课程的有效内容,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回归儿童,走向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幼儿与经验、实践的互动中“看见”课程资源的意义生长。
(一)儿童立场——儿童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陈鹤琴先生说过,“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幼儿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体,他们有其自己特定的感受、思维、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支持幼儿主动与周围的环境(人、事、物、时间、空间)发生关系,以行动的思路作用于课程资源,做幼儿感兴趣、需要做、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使课程资源真正发挥应有之义。
(二)指引生活——生活是课程资源研究的素材库
虞永平说:“有趣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资源。”因此,教师需要打破惯有常规,改变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固有想法,让课程资源跨越幼儿园的围墙,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资源”的思维方式,走进幼儿的真实生活,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对“生活即课程”的完美兑现和诠释。
(三)深入实践——实践是课程资源转化的保证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形成幼儿内在的认知体系。因此,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需要幼儿以“全参与”的态度深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建构。另外,对课程资源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资源的获得、建设等方面,更应注重幼儿对课程资源的主动挖掘、自主学习等方面,真正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自我生长。
二、探寻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由来
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是使课程资源“落地”的关键。策略的指引、行动的探索、多元方式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课程资源与幼儿主动学习之间的链接,支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一)支架学习,获得专业引领
通过专业的学习获得专业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拥有专业的话语权,也才能实现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意义转化。因此,幼儿园可以搭建支架,通过自主研读、小组主题研讨、集体分享研修等方式,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课程游戏化项目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等专业书籍读深悟透,从理论层面展开内容思辨。同时,发挥专家智库、骨干教师团队的力量,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从理念层面展开实践引导。
(二)挖掘资源、绘制地图,梳理行动路径
“课程资源在哪里?”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幼儿的身边处处有资源,只是老师缺少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课程的理念去寻找、发现资源的眼光。教师应当关注幼儿身边的真实生活环境,根据幼儿园课程资源图(如图1),通过调查、走访,搜集幼儿园附近的关于自然、社会、人力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探寻园内外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生活资源、人际资源等。通过小组调查活动、教研分享会等方式,制作“课程资源清单”,在寻找中不断积累原始的课程资源,并为后期的课程资源整理和分类做好准备。
“课程资源地图是指对幼儿园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调查后,绘制出一张资源地图,直观形象地标识出教师可以利用的自然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配套的物质资源或数字资源等。”[2]在前期对各类资源进行调查和搜集的基础上,课程资源开发小组主动研发绘制“课程资源地图”,将现有资源分成幼儿园资源图、小区资源图、一千米资源图。地图上,精细分类、标注类别、链接地图、安排配套内容,通过梳理汇总相对系统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师开展活动、幼儿生成课程开辟行动路径。
(三)吸纳家长、社区等融入,建立合作共同体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动态、系统性的工作,其发展过程、具体实施需要与幼儿有关的每一位课程参与者的共同建构。幼儿园教职工,如保安、保育员、厨师等都有其特定的专业优势。如保安师傅擅长机械修理,这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有的保育员是美工活动的好手,可以引发美术活动的产生。家长教育资源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自我推荐、发放“家长资源清单”、家委会助力等方式将家长资源引入幼儿教育中。如有的妈妈是小学教师,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时,可以邀请其参与活动;有的爸爸是超市员工,可以家长助教的身份带领孩子开展超市活动。还有社区资源,博物馆、社会福利院、工厂等都能进入课程资源的视野,与幼儿园资源共享整合,进而站在儿童的视角,生发鲜活、生动的课程。多方合作聚力,多维渗透卷入,共同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促使课程资源科学化、系統化、多元化。
关键词:课程资源;幼儿经验;课程开发;课程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40-05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就是支持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过程适宜开展的一切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的总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能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这些发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课程资源,都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要素,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工具。
虞永平说过,对于强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幼儿园课程来说,课程资源是幼儿活动的基础,也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获得的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重视并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1]。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已经能够树立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够从生活中主动寻找课程资源,但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园本教研中,我们始终有这样的思考:如何研读,从表层到内在帮助教师加课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理解?如何链接,从“资源”到“活动”,实现资源和课程的“对话与互动”?如何转化,从课程到经验,引领幼儿主动发展、深度学习?
一、明晰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本源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一日生活构成了课程的有效内容,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回归儿童,走向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幼儿与经验、实践的互动中“看见”课程资源的意义生长。
(一)儿童立场——儿童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陈鹤琴先生说过,“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幼儿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体,他们有其自己特定的感受、思维、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支持幼儿主动与周围的环境(人、事、物、时间、空间)发生关系,以行动的思路作用于课程资源,做幼儿感兴趣、需要做、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使课程资源真正发挥应有之义。
(二)指引生活——生活是课程资源研究的素材库
虞永平说:“有趣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资源。”因此,教师需要打破惯有常规,改变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固有想法,让课程资源跨越幼儿园的围墙,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资源”的思维方式,走进幼儿的真实生活,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对“生活即课程”的完美兑现和诠释。
(三)深入实践——实践是课程资源转化的保证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形成幼儿内在的认知体系。因此,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需要幼儿以“全参与”的态度深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建构。另外,对课程资源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资源的获得、建设等方面,更应注重幼儿对课程资源的主动挖掘、自主学习等方面,真正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自我生长。
二、探寻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由来
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是使课程资源“落地”的关键。策略的指引、行动的探索、多元方式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课程资源与幼儿主动学习之间的链接,支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一)支架学习,获得专业引领
通过专业的学习获得专业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拥有专业的话语权,也才能实现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意义转化。因此,幼儿园可以搭建支架,通过自主研读、小组主题研讨、集体分享研修等方式,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课程游戏化项目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等专业书籍读深悟透,从理论层面展开内容思辨。同时,发挥专家智库、骨干教师团队的力量,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从理念层面展开实践引导。
(二)挖掘资源、绘制地图,梳理行动路径
“课程资源在哪里?”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幼儿的身边处处有资源,只是老师缺少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课程的理念去寻找、发现资源的眼光。教师应当关注幼儿身边的真实生活环境,根据幼儿园课程资源图(如图1),通过调查、走访,搜集幼儿园附近的关于自然、社会、人力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探寻园内外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生活资源、人际资源等。通过小组调查活动、教研分享会等方式,制作“课程资源清单”,在寻找中不断积累原始的课程资源,并为后期的课程资源整理和分类做好准备。
“课程资源地图是指对幼儿园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调查后,绘制出一张资源地图,直观形象地标识出教师可以利用的自然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配套的物质资源或数字资源等。”[2]在前期对各类资源进行调查和搜集的基础上,课程资源开发小组主动研发绘制“课程资源地图”,将现有资源分成幼儿园资源图、小区资源图、一千米资源图。地图上,精细分类、标注类别、链接地图、安排配套内容,通过梳理汇总相对系统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师开展活动、幼儿生成课程开辟行动路径。
(三)吸纳家长、社区等融入,建立合作共同体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动态、系统性的工作,其发展过程、具体实施需要与幼儿有关的每一位课程参与者的共同建构。幼儿园教职工,如保安、保育员、厨师等都有其特定的专业优势。如保安师傅擅长机械修理,这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有的保育员是美工活动的好手,可以引发美术活动的产生。家长教育资源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自我推荐、发放“家长资源清单”、家委会助力等方式将家长资源引入幼儿教育中。如有的妈妈是小学教师,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时,可以邀请其参与活动;有的爸爸是超市员工,可以家长助教的身份带领孩子开展超市活动。还有社区资源,博物馆、社会福利院、工厂等都能进入课程资源的视野,与幼儿园资源共享整合,进而站在儿童的视角,生发鲜活、生动的课程。多方合作聚力,多维渗透卷入,共同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促使课程资源科学化、系統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