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谱写一曲“夕阳红”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e_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彭州市群众艺术馆退休音乐辅导老师萧箫先生,是全市音乐艺术界知名人士。古稀之年的萧箫老师,已从事文化艺术事业五十五周年。13岁还是个娃娃的时候,被招到镇上的宣传队,从此走上了文艺道路。
  1980年调入县文化馆后,萧箫老师可谓是如鱼得水。他虚心向省市专家学习,在创作辅导上业务更加精通,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辅导工作,成绩都很突出,并成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在彭州文化艺术界很有威望。
  1999年,萧箫老师光荣退休。可是他退而不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创作和提携新人上。他继续音乐创作,先后给当地很多企事业单位创作歌曲。他不收报酬,只希望这些歌曲能被大家喜爱并广泛传唱。
  彭州是西部最大的牡丹种植基地,牡丹品种众多,野趣横生,艳绝天下。但宣传彭州牡丹的歌曲却很少。彭州的一位业余文学爱好者写了一首《天彭牡丹颂》,萧箫老师很高兴地为歌词谱曲。歌曲被制成音像作品后,每年牡丹花会,丹景山上处处飘扬着这首动人的旋律,和漫山遍野的牡丹相映成趣,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彭州著名的双虎家私,在中央台黄金时段播放产品广告。萧箫老师被企业老板请去为他们写歌。他欣然应允,和当地一位词作者合作,很快就写出了《真实的传说》这首歌。歌曲写好后,他还来到员工中间听取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子。萧箫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给员工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萧箫老师谱曲的歌曲《九曲黄河第一弯》,曲调优美,旋律婉转。萧箫老师结合四川民歌的特点,大胆创作,一改人们印象中黄河雄浑高昂的演唱风格,独辟蹊径,给听众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歌曲面世,一炮打响。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民歌大赛上,这首歌荣获了演唱一等奖,创作三等奖。2006年1月,这首歌为彭州捧回了成都市政府金芙蓉奖;同年12月,又获得了四川文艺最高奖项——巴蜀文艺奖。
  萧箫老师不仅认真创作,还努力提携新人。与他合作的词作者,很多都是初次创作。他不仅热情鼓励,还耐心辅导他们。彭州市群众艺术馆调来没几年的一位文学辅导老师,以写诗见长。和已经退休的萧箫老师结识后,他开始学写歌词。在萧箫老师的引导下,他创作了很多歌颂家乡、赞美生活的歌词。之后,他们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多次在省市创作展演中获奖。一曲歌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好春好酒好年头》,在成都市新歌创作大赛中,创作、演唱均一等奖。另一首《湔江里捞出百家姓》,作为彭州人自己拍摄的电视短剧《彭州佚事》的主题歌,家喻户晓,一时间被传为佳话。词作者还因此加入了四川省音乐家协会。
  萧箫老师坚持创作的同时,还发现培养业余歌手,指导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阿坝州藏族小伙儿泽旺多吉先天条件很好,但一直缺乏指导。是萧箫老师发现了这个好苗子,把他从歌舞团的合唱演员中带出来,在自己家里吃、住,给他辅导,教他人生的道理……一个山里娃,最终成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全国青歌赛中一展歌喉,进入个人决赛。
  又是一年春来早。在万物生辉的时节,彭州文化艺术界专门召开座谈会,庆祝萧箫老师不懈追求、硕果累累的艺术人生。市领导把一束鲜花送给了萧箫老师。最美不过夕阳红。大家动情地唱着萧箫老师作曲的歌曲,在歌声中祝福萧箫老师晚年健康幸福,艺术人生更加壮丽辉煌。
其他文献
胖老板  一个人走进药房,对胖老板说:“请给我一品脱蓖麻子油。”   胖老板从里头搬出一个铝梯,架好后爬到上面的储藏间,打开门,拿起一大桶子油将玻璃瓶倒满,关上门,然后爬下铝梯将瓶子交给顾客。  这时,另一个客人走进药房,说:“老板,给我一品脱蓖麻子油。”  油胖老板望了望上头,又爬上铝梯,倒好油,然后气喘嘘嘘的把油交给顾客。  第三个人走进药房,胖老板问:“你也要一品脱蓖麻子油吗?”  顾客摇头
期刊
官司父亲过世22年拆迁引发兄妹争产诉讼  事情要从2008年7月11日说起,那天,家住湘潭市岳塘区禾花村的黄敏在菜场买菜,突然接到侄儿阿伟从长沙打来的电话,说家里的老房子要拆了,请姑姑来协商拆迁事宜。  黄敏突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父亲去世22年了,她和哥哥都舍不得把长沙市岳麓区靳江河24、25号的那栋房子卖掉或出租,因为那里有父母抹不去的身影。每年清明或是父亲忌日,她总会回老房子看一看,摸一摸。 
期刊
郑寒,当代著名砚雕家,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黄山市“郑寒砚雕艺术中心”主任,黄山市屯溪区政协委员,“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项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    自从少小年纪在他的家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砚之乡”——歙县踏上专业砚雕之路,至今已经从事歙砚民间艺术的创作、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达30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艺术修
期刊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牵手相伴。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我和老伴深深相爱,相依为命,彼此间脾气性格、厌恶爱好、生活习惯都了如指掌。双方一个脸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相互都能读懂,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近年来,病痛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带来了种种不便,但我们的情感未变,关爱依旧。一天我从医院回家后,埋怨道:“人太多,挂号、量血压、测体温挤得够呛。”听罢此言,细心的老伴当天下午便特意从医
期刊
为了让老年人欢度晚年,国家提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我认为,在“五老”当中,“老有所乐”可谓中心目标。有种说法: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高兴就是乐。可见“老有所乐”是何等的重要。所以社会各方面积极为老年人寻乐创造条件,许多老年朋友更是千方百计地寻求乐趣。诸如含饴弄孙,以求天伦之乐;乐善好施,以求救援之乐;爱财的投入商战,以求积财之乐;爱跳爱唱的投入舞
期刊
黄锐相,一位中等身材的庄稼老汉,快“奔七”的老人,是这里名闻遐迩的“鸽司令”。曾经是江苏溧阳市信鸽协会会长,现为江苏溧阳市信鸽协会名誉主席!他的鸽舍是常州市十大定点舍棚之一,现在还饲养着一百多只信鸽,从家里一楼到三楼,存放着一百多个全国、全省、全市级奖杯以及各个级别的获奖旌旗。  踏进黄锐相老人的鸽舍,鸽们纷纷朝您围了过来,象是见到了老朋友。黄眼、砂眼滴溜溜转悠忽闪着,一派人鸽如亲,人鸽相通的和谐
期刊
我这老头予不知哪根神经发热,近段时间,竟然倒腾出一篇一千五百字小小说。五易其稿,投寄市报。想不到竟然发表了,我心里是多么的兴奋。毕竟是我半个月熬夜的结品。这件事在村里也传开了,大家都投来芹样的目光,那眼神如同审贼似的。村人似乎不敢相信我一个初中生,又清贫如洗,竟然能写出小说来。在他们的愚昧逻辑思维中写文章似乎是只有那些学历高又是大款、企业家之类的能人才能创作而成的。  因此,村人怀疑此怍纯属抄袭之
期刊
这不是我的个人经历,但在这几年里,她的故事和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我,也使我重新审视老年人生的动力。  认识她,是在公园里。那是一个周末,我们带孩子去公园玩耍,休息的时候,我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满头青丝中夹杂着些许白发,两鬓苍染但决不杂乱,目光清亮没有丝毫的呆滞,精神头虽不显活泼,但也决不龙钟;眼观六路,灵活的腿脚走动时还小跑几步,谈不上健步,但给人以自信、希望、振奋和羡慕的感觉。直觉告诉我:
期刊
广东人喜欢品茶,尤以潮汕地区最为出名。潮汕人自小就学会品茶,这也许是潮汕人积淀着闽南、潮汕之“功夫茶”文化底蕴所熏染的缘故。  懂事开始,我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叫中国茶文化。只知道品茶喝茶,是我家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生活程序。  记得孩提时,每天的早晨,我就会被一阵敲打碎木炭的声音吵醒。继而是满屋子氤氲的炭烟,熏得我直流眼泪。当我听到几句咳嗽声时,我就知道,是父亲起
期刊
连日来,全家人的心都在为四川等地的地震灾情揪得紧紧的。83岁的老父亲每天中午和晚上,准时把家人召集到电视机前,收看抗震救灾的最新报道。  这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父亲把全家人召集到客厅。“今天,咱们开一个特殊的家庭会议,会议内容就一个:赈灾。你们都看到了,四川、湖北、甘肃等地都先后发生了地震。作为咱普通的百姓,怎样为灾区做点贡献,你们分别谈一谈吧!”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玲玲首先站了起来:“爷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