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其中人口超过万人的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各族民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生产活动中,和睦共处。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该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土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创造着灿烂的文化,同时也用歌舞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土族;民族歌舞;婚礼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土族歌舞概述
土族是青海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还具有独特而丰富、满溢着民族风味的歌舞文化艺术。由于土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与多种文化不断进行交流和渗透,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
首先,土族音乐和歌声让我们神清气爽。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为山歌“花儿”和“家曲”两大类。土族“花儿”的调令比较多,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的就有10多种。土族“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大,音域宽广,明显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之感。土族“家曲”的范围较广,有叙事长诗曲、赞歌、问答歌、圆舞曲、婚礼曲等,无论哪种都令听者赞叹不已。
其次,土族的舞蹈让我们心旷神怡。“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个性。土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劳作、迁徙征战中,创造了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安召”舞就是在土族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艺术奇葩。在胜利、丰收、婚礼等庆典上,土族先民们围着部落的毡帐或夜幕下猩红的篝火,把酒起舞……就这样从远古翩跹而来,渐渐形成了以圆舞曲和圆形队伍为基本特征的“安召”舞蹈形式。关于“安召”舞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土族金子一般的莽原上,名叫王蟒的妖怪们作恶多端,生物尽遭厄运,官家也束手无策,多亏一位聪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带领众姐妹身着五颜六色的花袖袖彩衣,手抡寒光闪闪的铁环,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这时,凶恶的妖怪们都陶醉在歌舞里面了,个个扬起脑袋,直楞楞地一动不动,勇敢、机智的阿姑,说声“快套”!伺机千万支寒光闪闪的铁环,紧紧箍在王蟒的脖子上了。就这样消灭了王蟒,百姓们获得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土族人都争学“安召”,一代比一代盛行。土族民间传统舞蹈“安召”,流行于今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关、东沟,哈拉直沟、红崖子沟一带。每当欢度节日、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土族男女在场院或庭院圆槽旁翩翩起舞。
二、歌舞中的土族人民浪漫的婚礼
互助土族地区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土族婚姻的一般形式
土族的婚姻方式包括相奔婚、掠夺婚、买卖婚和服役婚等,基本方式为媒约婚。在阐述土族的成婚形式前,应先说明的是土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态度。在土族的认知中,土族青年男女间的关系普遍比较融洽,土族妇女自七八岁即开始放牧或进行田间拔草工作,至十四五岁后她们更是成为了田间的主要劳动者,她们成群结队地工作在田间,一面工作、一面唱歌;田野几乎是土族妇女的世界。男孩则通过放羊、放马、放牛的机会,到山坡上玩耍。如若看见他们喜欢的少女,便会高歌挑逗,继而互相唱和。少女们在田间看见青年经过也会自动高歌以暗示,若男子耳闻,必相唱和,才算礼貌。因此,通过唱和发展成相互爱恋者相当普遍。
如果男女恋爱并愿结为夫妇,会先由求婚者赠送对方礼物,如戒指、腰带等,女方以送男方手巾等物作为纪念,之后托媒人出面向双方父母提出婚姻要求,无须经过合婚手续,只要议定财礼,就可以正式成婚。这是土族婚姻的原始方式。
(二)婚礼流程
婚俗分几个步骤,第一步说媒,第二步定亲,第三步讲礼,第四步就是结婚仪式。结婚的前一天是女方的出嫁之日,需宴请亲朋好友。男方则在这一天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信”(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信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信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信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信邀至家中。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三)婚礼舞蹈
婚礼舞是土族有名的民族舞蹈。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土族人能歌善舞,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礼,更是在一整套完整而欢乐的歌舞中进行的。
“依姐”是在新娘出嫁前改发式时和上马前由两个纳信来跳的一种歌舞,流行于互助县各地。土族结婚时,男方须邀纳信陪伴新郎到新娘家去迎亲。在迎亲的当天夜里,鸡叫头遍,新郎被请进闺房,亲手将新娘的发辫解开,再用梳子梳三下,然后新娘家里的人会把新娘的发式改成新婚妇女的发式。这时闺房门紧闭,两个身穿白褐衫(毛织粗呢的长衫)的纳信要守在门外,双手各提自己褐衫的大小襟,一边歌唱边左右扇动地舞蹈着。等新娘改好了发式、打扮好穿着,就会从门缝里递出新娘的裙子,由納信接过裙子,唱着舞着绕过麻尼杆走出大门外,再将裙子从大门顶上扔进来,仪式就完成了。
这个不寻常嫁娶形式,是由一种民间传说演化而来。据说,每逢土族姑娘出嫁时,都有妖怪要来抢亲,因此在姑娘改发打扮时,纳信须在闺房门口,边唱边扇,表示歌声可以迷住妖怪,褐衫的扇动可使妖怪不敢近前。姑娘打扮以后,将裙子递出,纳信拿着出了大门,也就将妖怪引出了门。现在土族人民虽不再相信有什么妖怪来抢亲,但依姐这种歌舞形式还在民间流传,象征着对新娘幸福生活的祝愿。
土族婚礼歌舞的内容曲调优美,蕴涵丰富,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宗教、神化、历史、人生礼俗等,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寓含着土族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学以及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土族文化、历史和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结束语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土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土族的歌舞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审美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而青海土族的民情风俗,既是构成青海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土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姝,郭晓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 青海民族研究. 2010(01)
[2]辛宇玲.土族“安召”舞的审美愉悦[J],中国土族,2006
关键词:土族;民族歌舞;婚礼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土族歌舞概述
土族是青海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还具有独特而丰富、满溢着民族风味的歌舞文化艺术。由于土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与多种文化不断进行交流和渗透,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
首先,土族音乐和歌声让我们神清气爽。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为山歌“花儿”和“家曲”两大类。土族“花儿”的调令比较多,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的就有10多种。土族“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大,音域宽广,明显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之感。土族“家曲”的范围较广,有叙事长诗曲、赞歌、问答歌、圆舞曲、婚礼曲等,无论哪种都令听者赞叹不已。
其次,土族的舞蹈让我们心旷神怡。“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个性。土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劳作、迁徙征战中,创造了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安召”舞就是在土族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艺术奇葩。在胜利、丰收、婚礼等庆典上,土族先民们围着部落的毡帐或夜幕下猩红的篝火,把酒起舞……就这样从远古翩跹而来,渐渐形成了以圆舞曲和圆形队伍为基本特征的“安召”舞蹈形式。关于“安召”舞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土族金子一般的莽原上,名叫王蟒的妖怪们作恶多端,生物尽遭厄运,官家也束手无策,多亏一位聪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带领众姐妹身着五颜六色的花袖袖彩衣,手抡寒光闪闪的铁环,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这时,凶恶的妖怪们都陶醉在歌舞里面了,个个扬起脑袋,直楞楞地一动不动,勇敢、机智的阿姑,说声“快套”!伺机千万支寒光闪闪的铁环,紧紧箍在王蟒的脖子上了。就这样消灭了王蟒,百姓们获得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土族人都争学“安召”,一代比一代盛行。土族民间传统舞蹈“安召”,流行于今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关、东沟,哈拉直沟、红崖子沟一带。每当欢度节日、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土族男女在场院或庭院圆槽旁翩翩起舞。
二、歌舞中的土族人民浪漫的婚礼
互助土族地区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土族婚姻的一般形式
土族的婚姻方式包括相奔婚、掠夺婚、买卖婚和服役婚等,基本方式为媒约婚。在阐述土族的成婚形式前,应先说明的是土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态度。在土族的认知中,土族青年男女间的关系普遍比较融洽,土族妇女自七八岁即开始放牧或进行田间拔草工作,至十四五岁后她们更是成为了田间的主要劳动者,她们成群结队地工作在田间,一面工作、一面唱歌;田野几乎是土族妇女的世界。男孩则通过放羊、放马、放牛的机会,到山坡上玩耍。如若看见他们喜欢的少女,便会高歌挑逗,继而互相唱和。少女们在田间看见青年经过也会自动高歌以暗示,若男子耳闻,必相唱和,才算礼貌。因此,通过唱和发展成相互爱恋者相当普遍。
如果男女恋爱并愿结为夫妇,会先由求婚者赠送对方礼物,如戒指、腰带等,女方以送男方手巾等物作为纪念,之后托媒人出面向双方父母提出婚姻要求,无须经过合婚手续,只要议定财礼,就可以正式成婚。这是土族婚姻的原始方式。
(二)婚礼流程
婚俗分几个步骤,第一步说媒,第二步定亲,第三步讲礼,第四步就是结婚仪式。结婚的前一天是女方的出嫁之日,需宴请亲朋好友。男方则在这一天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信”(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信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信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信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信邀至家中。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三)婚礼舞蹈
婚礼舞是土族有名的民族舞蹈。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土族人能歌善舞,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礼,更是在一整套完整而欢乐的歌舞中进行的。
“依姐”是在新娘出嫁前改发式时和上马前由两个纳信来跳的一种歌舞,流行于互助县各地。土族结婚时,男方须邀纳信陪伴新郎到新娘家去迎亲。在迎亲的当天夜里,鸡叫头遍,新郎被请进闺房,亲手将新娘的发辫解开,再用梳子梳三下,然后新娘家里的人会把新娘的发式改成新婚妇女的发式。这时闺房门紧闭,两个身穿白褐衫(毛织粗呢的长衫)的纳信要守在门外,双手各提自己褐衫的大小襟,一边歌唱边左右扇动地舞蹈着。等新娘改好了发式、打扮好穿着,就会从门缝里递出新娘的裙子,由納信接过裙子,唱着舞着绕过麻尼杆走出大门外,再将裙子从大门顶上扔进来,仪式就完成了。
这个不寻常嫁娶形式,是由一种民间传说演化而来。据说,每逢土族姑娘出嫁时,都有妖怪要来抢亲,因此在姑娘改发打扮时,纳信须在闺房门口,边唱边扇,表示歌声可以迷住妖怪,褐衫的扇动可使妖怪不敢近前。姑娘打扮以后,将裙子递出,纳信拿着出了大门,也就将妖怪引出了门。现在土族人民虽不再相信有什么妖怪来抢亲,但依姐这种歌舞形式还在民间流传,象征着对新娘幸福生活的祝愿。
土族婚礼歌舞的内容曲调优美,蕴涵丰富,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宗教、神化、历史、人生礼俗等,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寓含着土族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学以及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土族文化、历史和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结束语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土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土族的歌舞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审美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而青海土族的民情风俗,既是构成青海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土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姝,郭晓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 青海民族研究. 2010(01)
[2]辛宇玲.土族“安召”舞的审美愉悦[J],中国土族,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