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末春初,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归述村被刺骨的湿冷包裹着,陡峭细长的山路也因湿气浓重变得泥泞、滑溜。然而,就算山路再难走,也挡不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归述小学(以下简称归述小学)教师吉松桂的脚步。“到学校去看看课桌椅和门窗,打扫打扫教室、校园。”他一边观察着一扇有些松动的玻璃窗,一边说,“虽然孩子们都放假回家了,但只要看看这些桌椅门窗,回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不久之后就开学了,得赶紧把它修好,不然不安全。”
2015年,是吉松桂放弃城里工作,回到山里任教的第六个年头。近6年来,吉松桂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青春。他说,这无关乎雄心壮志,只是践行最初的想法: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城市“回归”山村
2006年6月,吉松桂从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当年9月受聘进入东莞市东华小学任教。“沐浴”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校园里,他觉得“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了展示的舞台”。然而,他与华东小学的“蜜月期”不长。2010年回老家过春节时,他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不上学,外出“砍树,搬砖头”去了。这让他心里“堵得慌”。回到城市后,看着城里的孩子在宽敞的操场上玩耍,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他终于坐不住了:我该回去!
2010年9月1日,吉松桂以特岗教师的身份,怀着“发展家乡教育”的热情,来到了归述小学。然而,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开始“崭新的人生画卷”时,归述小学的现状给了他重重一击:狭小的校园里立着两栋“教学楼”,一栋是木质结构,一栋是砖瓦结构,都已非常陈旧;“教学楼”间的一小块黄泥地是操场,干旱时黄土飞扬,下雨则泥浆满地;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厕所,师生的日常用水也得到山上去挑;教室里,课桌椅碰一碰就“嘎吱”作响,甚至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巨大的落差,让他当场懵了。最让他吃惊的是,晚上睡觉时竟然有老鼠从头上爬过。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我想过条件可能不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差。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这样的条件,我能把孩子们教好吗?这样的环境,真的跟自己当初的设想相符吗?种种疑虑,使吉松桂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可当他试着完成第一节课后,他又坚定了留下的信念,他说:“当你看到所有的孩子都静静地听着,当你看到孩子们因为获得一个答案而欢欣雀跃,那是一种巨大的满足。他们也很聪明,只要有人用心去教,他们也能学得很好。”
就这样,吉松桂开启了实现梦想的“破冰之旅”。留守儿童问题,是他前行道路的第一道“屏障”。他的学生有95%为留守儿童,要教好、管好他们,对一个“80后”男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他凭着耐心和爱心,给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以阳光般的温暖。学生兰兰(化名)长期与父母分开,性格内向,刚上学时总喜欢一个人呆着。对此,吉松桂采取这样的对策:生活中,他除了照顾兰兰在校生活,还经常联系她的父母,做她与父母间的“沟通桥”;学习上,他除了抽出休息时间辅导兰兰的功课,还在课堂上给她表现的机会,培养她阳光自信的性格。一个学期后,兰兰变化明显,上课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和同学有说有笑了。
2013年,吉松桂成为归述小学校长。他开始实施“破冰第二步”——美化校园。经过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以及在村民的支持下,归述小学的面貌逐渐改变了:崭新的教学楼、学生食堂、教师宿舍楼相继建成,围墙、水柜等基础设施也配备齐全,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该校的特岗教师陆娟告诉记者:“吉校长就是我们的大哥,他总是很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很感激他。”
做一个接地气的老师
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对归述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班干竞选。如今已升入初中的学生覃召同回忆说:“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事。那天我也上去竞选了,很紧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座位上的。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就连那些平时很沉默的也参加。”当天,覃召同成功竞选为班长,他说:“我以前胆子挺小的,但吉老师总是很信任我、帮助我,让我渐渐自信起来。”
在班级管理上,吉松桂始终坚信:民主和谐的氛围,能让班级“活”起来。班干竞选即是营造民主氛围的一个重要举措。不过,他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虑:“并不是所有年级都适合这样做,尤其是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个能力,还需要老师作统一的调配。所以,我只在高年级开展班干竞选。”在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上,他以“学生民主协商制”取代“班主任一手包办制”,让学生都能了解、熟悉班级管理工作,进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他还实施“活动自主策划机制”,所有活动都由班委会组织学生开展,参赛人员的安排、参赛项目的排练等均为学生自由发挥。
在班级管理中,吉松桂扮演学生“好朋友”的角色。覃召同告诉记者:“吉老师从不责骂我们。我刚开始当班长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吉老师就一点一点地教我,告诉我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班级工作的关系,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而且,吉老师很少以命令的方式让我们做事,有什么事情他都是跟我们一起讨论、商量。”曾经是班里的“淘气包”的文文(化名)则有另一番感受。他告诉记者,一次排队打饭时,因同班同学小金(化名)插队,他们俩便大打出手。吉松桂知道后,分别找他们谈话,后来两人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文文说:“当时很紧张,怕被吉老师骂。可他没有,而是像大哥哥一样告诉我要宽容待人,我学到了很多。”
吉松桂说:“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接地气,跟学生交朋友,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2011年,他所带的六年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2012年,他带的四年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
让学生快乐学习
“回归”归述小学的这些年,吉松桂做的另一个努力,是让孩子们学会一套学习方法,快乐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来,孩子们,跟我一起朗诵这个顺口溜好不好?”在归述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吉松桂正和学生们诵读他自编的“声母学习顺口溜”,全班齐读、分组诵读、同桌互读、诵读比赛,一遍接一遍地反复练习,学生热情高涨,逐渐把顺口溜读得十分顺畅流利。“‘b p m f’几个声母的发音方法很相似,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农村孩子来说,要较好掌握它们的发音方法是不容易的。”为此,吉松桂自编了这则顺口溜。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该班学生滚贵兄告诉记者:“吉老师编的顺口溜既好玩又好读,一下子就记住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这样学习。”
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学习普通话和拼音对于山村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而乏味的事情。吉松桂刚进入归述小学时就感受到这点。“有时候上课还得用土话学生才听得懂。学生说的普通话也夹带很多方言。”他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他开始了“趣味拼音教学”的摸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儿歌、绕口令、口诀,以及实物观察法、体验法、竞赛法等,例如:教学声母“h”和“x”时,他会让学生观察椅子、剪刀,感受其形状;学习声母“f”与“h”的发音时,他让学生拿一张纸放在嘴边,体验其发音的气息……
对于写作教学,吉松桂没有“耍花枪”,而是采取了不少“土办法”,比如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或拿经典篇章、文段与学生一起学习,或带学生外出“写生”,或举办班级讲故事比赛……这都大大消除了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让学生逐渐变得敢写、想写、乐写。过去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害怕的学生陈小参,如今已是班里的写作小能手,鲜活的小鸡啄米、多彩的山坡野花、金黄的稻田风浪都出现在他的习作里,虽然文笔稚嫩,但童趣盎然。“以前写作文时都不知从哪里下笔,写些什么。在吉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我会观察家里的小鸡、小鸭、小狗,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非常有趣。”陈小参说。
光阴匆匆,从繁华都市回归清贫山村,吉松桂已坚守了六个年头,从开始的意图逃避到试图了解,再到最终的完全融入,他一步步践行着“教育不仅仅是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的人生信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感受这份精彩。”吉松桂望着远处的大山,眼神无比笃定。
(责编 黄雯丽)
2015年,是吉松桂放弃城里工作,回到山里任教的第六个年头。近6年来,吉松桂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青春。他说,这无关乎雄心壮志,只是践行最初的想法: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城市“回归”山村
2006年6月,吉松桂从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当年9月受聘进入东莞市东华小学任教。“沐浴”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校园里,他觉得“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了展示的舞台”。然而,他与华东小学的“蜜月期”不长。2010年回老家过春节时,他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不上学,外出“砍树,搬砖头”去了。这让他心里“堵得慌”。回到城市后,看着城里的孩子在宽敞的操场上玩耍,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他终于坐不住了:我该回去!
2010年9月1日,吉松桂以特岗教师的身份,怀着“发展家乡教育”的热情,来到了归述小学。然而,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开始“崭新的人生画卷”时,归述小学的现状给了他重重一击:狭小的校园里立着两栋“教学楼”,一栋是木质结构,一栋是砖瓦结构,都已非常陈旧;“教学楼”间的一小块黄泥地是操场,干旱时黄土飞扬,下雨则泥浆满地;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厕所,师生的日常用水也得到山上去挑;教室里,课桌椅碰一碰就“嘎吱”作响,甚至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巨大的落差,让他当场懵了。最让他吃惊的是,晚上睡觉时竟然有老鼠从头上爬过。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我想过条件可能不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差。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这样的条件,我能把孩子们教好吗?这样的环境,真的跟自己当初的设想相符吗?种种疑虑,使吉松桂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可当他试着完成第一节课后,他又坚定了留下的信念,他说:“当你看到所有的孩子都静静地听着,当你看到孩子们因为获得一个答案而欢欣雀跃,那是一种巨大的满足。他们也很聪明,只要有人用心去教,他们也能学得很好。”
就这样,吉松桂开启了实现梦想的“破冰之旅”。留守儿童问题,是他前行道路的第一道“屏障”。他的学生有95%为留守儿童,要教好、管好他们,对一个“80后”男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他凭着耐心和爱心,给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以阳光般的温暖。学生兰兰(化名)长期与父母分开,性格内向,刚上学时总喜欢一个人呆着。对此,吉松桂采取这样的对策:生活中,他除了照顾兰兰在校生活,还经常联系她的父母,做她与父母间的“沟通桥”;学习上,他除了抽出休息时间辅导兰兰的功课,还在课堂上给她表现的机会,培养她阳光自信的性格。一个学期后,兰兰变化明显,上课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和同学有说有笑了。
2013年,吉松桂成为归述小学校长。他开始实施“破冰第二步”——美化校园。经过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以及在村民的支持下,归述小学的面貌逐渐改变了:崭新的教学楼、学生食堂、教师宿舍楼相继建成,围墙、水柜等基础设施也配备齐全,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该校的特岗教师陆娟告诉记者:“吉校长就是我们的大哥,他总是很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很感激他。”
做一个接地气的老师
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对归述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班干竞选。如今已升入初中的学生覃召同回忆说:“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事。那天我也上去竞选了,很紧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座位上的。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就连那些平时很沉默的也参加。”当天,覃召同成功竞选为班长,他说:“我以前胆子挺小的,但吉老师总是很信任我、帮助我,让我渐渐自信起来。”
在班级管理上,吉松桂始终坚信:民主和谐的氛围,能让班级“活”起来。班干竞选即是营造民主氛围的一个重要举措。不过,他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虑:“并不是所有年级都适合这样做,尤其是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个能力,还需要老师作统一的调配。所以,我只在高年级开展班干竞选。”在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上,他以“学生民主协商制”取代“班主任一手包办制”,让学生都能了解、熟悉班级管理工作,进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他还实施“活动自主策划机制”,所有活动都由班委会组织学生开展,参赛人员的安排、参赛项目的排练等均为学生自由发挥。
在班级管理中,吉松桂扮演学生“好朋友”的角色。覃召同告诉记者:“吉老师从不责骂我们。我刚开始当班长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吉老师就一点一点地教我,告诉我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班级工作的关系,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而且,吉老师很少以命令的方式让我们做事,有什么事情他都是跟我们一起讨论、商量。”曾经是班里的“淘气包”的文文(化名)则有另一番感受。他告诉记者,一次排队打饭时,因同班同学小金(化名)插队,他们俩便大打出手。吉松桂知道后,分别找他们谈话,后来两人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文文说:“当时很紧张,怕被吉老师骂。可他没有,而是像大哥哥一样告诉我要宽容待人,我学到了很多。”
吉松桂说:“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接地气,跟学生交朋友,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2011年,他所带的六年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2012年,他带的四年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
让学生快乐学习
“回归”归述小学的这些年,吉松桂做的另一个努力,是让孩子们学会一套学习方法,快乐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来,孩子们,跟我一起朗诵这个顺口溜好不好?”在归述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吉松桂正和学生们诵读他自编的“声母学习顺口溜”,全班齐读、分组诵读、同桌互读、诵读比赛,一遍接一遍地反复练习,学生热情高涨,逐渐把顺口溜读得十分顺畅流利。“‘b p m f’几个声母的发音方法很相似,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农村孩子来说,要较好掌握它们的发音方法是不容易的。”为此,吉松桂自编了这则顺口溜。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该班学生滚贵兄告诉记者:“吉老师编的顺口溜既好玩又好读,一下子就记住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这样学习。”
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学习普通话和拼音对于山村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而乏味的事情。吉松桂刚进入归述小学时就感受到这点。“有时候上课还得用土话学生才听得懂。学生说的普通话也夹带很多方言。”他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他开始了“趣味拼音教学”的摸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儿歌、绕口令、口诀,以及实物观察法、体验法、竞赛法等,例如:教学声母“h”和“x”时,他会让学生观察椅子、剪刀,感受其形状;学习声母“f”与“h”的发音时,他让学生拿一张纸放在嘴边,体验其发音的气息……
对于写作教学,吉松桂没有“耍花枪”,而是采取了不少“土办法”,比如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或拿经典篇章、文段与学生一起学习,或带学生外出“写生”,或举办班级讲故事比赛……这都大大消除了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让学生逐渐变得敢写、想写、乐写。过去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害怕的学生陈小参,如今已是班里的写作小能手,鲜活的小鸡啄米、多彩的山坡野花、金黄的稻田风浪都出现在他的习作里,虽然文笔稚嫩,但童趣盎然。“以前写作文时都不知从哪里下笔,写些什么。在吉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我会观察家里的小鸡、小鸭、小狗,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非常有趣。”陈小参说。
光阴匆匆,从繁华都市回归清贫山村,吉松桂已坚守了六个年头,从开始的意图逃避到试图了解,再到最终的完全融入,他一步步践行着“教育不仅仅是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的人生信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感受这份精彩。”吉松桂望着远处的大山,眼神无比笃定。
(责编 黄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