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当我们要在杂志上查找某位专家或名师的文章时,是否会因其散见于各个杂志而无从查起呢?当我们为研究某位专家或名师的主张而搜集资料时,是否会因其观点零散而无从整理呢?……基于这些问题,我刊特设“专栏”栏目,拟每次约请一位专家或名师围绕一个主题著文,每位做3~6期。从而集中地、系统地展示他们的理论主张或实践经验,以便于老师们查找与搜集、学习与研究。
今年的第一个专栏为“吴教授看课”。吴忠豪教授的理论与研究都非常接地气,得到了小语一线教师的喜爱与认可。2012年,他提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命题;2013年,他第一次提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概念;2015年,他针对现代语文教学偏重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语言积累的现象,又提出了“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些观点都在小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次专栏刊载吴忠豪教授和名师磨课的课例,通过名师教学设计的研讨,展示吴教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见解。
我们期望“专栏”中的文章对老师们的研究与教学有所启发!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做到一边默读一边
思考,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2.能理解鹿对自己的角
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
3.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核心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主人公的语言体会其内心世界,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
【讨论1:将表达方法作为教学课文的核心目标,说明教师的语文课程意识很强,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认识深刻,把握准确。教学目标中有两个问题可以研究:1. 重点和难点调换。学习表达方法既然是核心目标,就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难点,这样更加合适。2.“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这一目标内涵过大,编写寓言故事可学的内容很多;而这堂课主要是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只涉及其中的一点。因此在目标中明确这个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重点更加明确,突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一个新的故事《狮子和鹿》,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們课前读书的情况。
(1)开火车读两组词语(加拼音):
忽然、欣赏、匀称、撅起了嘴、抱怨
撒开、凶猛、甩在后面、使劲一扯、挣脱
(2)完成填空,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狮子和鹿的什么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 )遇到( )而奋力奔跑脱险的故事。这只鹿原来十分( )自己美丽的( ),而( )四条( )长得难看。后来当狮子向他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 ),而难看的腿帮他
( )。
(师边听边板书:鹿角、美丽——差点儿丧命;鹿腿、难看——狮口逃生。)“美丽”与“难看”是一对什么词?
(3)指导方法:第一句是概说故事大意,第二句是第1~4自然段讲的内容,第三句是第5~7自然段讲的内容,这样加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讨论2: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是预习词语效果;二是学生是否读懂了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填空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把握,降低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问题与建议:1.将口头填空改为书面填空,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检查每个学生的新词掌握情况,一举两得。2.最后提出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大意,再讲故事内容,加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教师意图很好,但总结出的这个“公式”不一定有普遍性,须仔细斟酌。】
二、声音还原,读好故事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也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明白道理。我们就先从这些句子入手,把这个故事读好。(逐句出示句子,请4位学生接龙朗读。)
①“咦,这是我吗?”
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④“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点评:这四句话抓得很好:一是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故事要说明的道理;二是呼应这堂课的重点目标“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可以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好铺垫。】
2.这四句话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这些句子,再读读,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鹿说的话)鹿是怎么说的呢?看老师增加了什么?(第①句增加了说话的提示语)请你们跟老师合作读第①句,老师读鹿说的话,大家一起读提示语,你们可要好好提示老师读哦!
(1)出示第①句: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2)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好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忽然、咦、?)(鹿忽然发现了自己美丽的样子,十分惊讶、喜悦。)
(3)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其余三个说话的提示语。(生汇报,师出示提示语。)
(4)先跟同桌合作读第②句、第③句,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生同桌合作读,汇报: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他停下来欣赏自己的美丽,非常喜爱自己的角,为之感到自豪。)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他觉得自己的腿太细、太难看,就抱怨起来,嫌弃它们。)
(6)我们看见了一只怎样的鹿?(出示第④句)我们读读鹿说的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跟前面的不一样,他改变了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什么看法呢?
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鹿从狮口逃生后,非常感慨,他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觉得角美丽却差点儿让自己丧命,腿难看却能救自己的命。)
【讨论3: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故事内容转移到关注故事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提示语,朗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故事中包含的寓意。教师反复突出了提示语教学,尽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但在原来的教学目标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个“通过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新的目标。如果确定要保留这个环节,那么在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提出,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如果教师不准备将感情朗读指导作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随意添加的,那么建议淡化“提示语”教学,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偏移教学重点,得不偿失。】
三、结合情境,读出寓意
1.到底是谁让鹿改变了对自己的角和腿的看法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出了原因。
2.现在,让我们进入故事情境,用我们的声音还原故事。请一位同学讲故事,老师读狮子追捕句,你读鹿逃生句。(师生合作读。配“紧张、害怕”的音乐。)
(1)引导角色体验:鹿,你终于明白了什么?
(2)同学们,告诉你的同伴:读了这个故事,你也明白了什么?(感悟寓意)
填空:《陶罐和铁罐》(图片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狮子和鹿》(图片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
【讨论4:通过四句话的朗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寓意,水到渠成,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效率也高。采用图片和填空的方式可以降低概括的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讨论与建议:1.填空导语“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因为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是多元的: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不能以表面样子来判断一样事物。教师备课时概括的“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也是其中的一种理解。去掉引导语中的“正确对待”,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效果更好。2.《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故事中人物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前一个故事中鹿是主角,狮子仅是配角;后一个故事中两个人物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并列的。因此,借助《陶罐和铁罐》这个寓言故事来认识本故事的寓意,反而会对学生的思路产生误导。】
四、发现秘诀,学讲故事
1.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读到这儿,会读书的同学不禁要思考:作者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的?他到底有哪些秘诀?
2. 同学们看,老师会变!(出示前四个自然段,继而去掉对话。)看老师把什么变没了?(预设:把鹿说的话变没了。)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故事没那么生动了,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出示末段,继而去掉对话)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也不知道?(预设:他明白了什么道理。)用同样的手法,去掉《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比读,说发现。(预设:去掉了对话,故事不生动了,不吸引人了,甚至不知道故事讲了些什么……)
4.会读书的同学就是会发现!《狮子和鹿》这篇课文跟我们前面读过的故事一样,(回顾课前故事)讲的都是动植物或物品的故事,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出示:“大胆想象”“让动植物主人公会说话”)
5.读到这里,我们就有了第一个发现——故事之所以这样有趣、有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太会想象了!不仅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了,还把故事主人公“說的话”也写得如此精彩![出示讲好寓言故事的两个秘诀:(1)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2)把主人公说的话写具体(提示语 人物语言)。]
【讨论5:读懂寓意并不是这篇课文最终的学习目的,本课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个讲故事的方法。因此教师特意设计了“发现秘诀,学讲故事”,很有必要。
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变戏法”把人物对话变没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继而发现寓言故事一旦没有了人物对话所产生的缺陷,设想很好,只是这里简单地删去人物语言,会破坏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其实更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将人物语言改成直接叙述,比如:
第一组: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二组: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美丽的身段和
鹿角。
这样的改变,故事仍然是完整的,但是表达的效果却相差很多。让学生通过对比,具体体会讲故事时适当的人物语言描写与直接叙述的不同效果,从而认识到讲故事时“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个写作方法及其重要作用。可见简单删去人物语言的做法不是很合适。】
五、悟法迁移,学编故事
总结: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写好童话故事要“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要大胆想象编童话。今天我们就来练习编编童话故事。
1.出示图片:你想编谁和谁的故事?请从中选出两个
小动物,发挥想象,定好题目:“ 和 ”。
2.合编童话,汇报展示。
【讨论6:理解写作方法与运用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是两回事。对学生而言,运用比理解困难得多。只有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这里设计的“学编故事”环节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让学生在编故事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的写作方法的理解,通过运用实践,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技能。这一环节凸显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反映出设计者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刻。 倒是这一环节如何设计练习值得商榷。选出两个小动物,发挥想象,编写“ 和
”的故事,对学生来说会遇到两个难点:先要思考写谁和谁的什么故事,然后才是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前一个难点是第一位的,是前提;而后一个难点才是这堂课需要运用的重点。这个练习设计会牵引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编故事上,反而会淹没这堂课的重点目标。因此建议增加一次动笔练习:给学生一段没有人物语言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添加人物语言,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因为不需要重新编写故事情节,所以可以降低难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上,为学生后面合作编写故事搭一级台阶。】
六、拓展阅读
(出示封面)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故事生动有趣,想象非常丰富,让我们懂得道理,变得越来越聪明。(出示目录)这本书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学就赶紧去读吧!
【点评:结合课文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很值得提倡。 】
【修改建议】
整堂课的设计反映出教师语文课程意识非常明确,有四个亮点可圈可点。
其一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没有仅仅将理解课文所隐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设定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要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样一个编写童话故事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当堂运用这种方法动笔写童话,这是教学重点;二是读懂童话,理解寓意,并且试图让学生学会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教学难点。
其二是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两项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前三个环节主要是围绕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展开教学设计,试图教会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后两个环节主要围绕体会并运用童话写作方法展开设计,先利用课文让学生体会“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写作方法,再跟进设计了编写童话故事的练习。教学环节步步紧扣,较好地处理了读懂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这两项教学内容的关系。
其三是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个环节“发现秘诀,学讲故事”的设计独具匠心:先通过删去《狮子和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让学生比较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可以将童话故事写得吸引人的秘诀。再通过已经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来强化这一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两次比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认识更加深刻,可以为后面的编写故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四是引导学生当堂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理解表达方法,一种是迁移运用表达方法。当下不少教师比较关注的是“理解”表达方法。其实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习作时能举一反三,学会运用。 阮老师的这堂课在学生发现课文写作秘诀之后,不失时机地设计了“学编故事”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故事,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几点建议:
1.这堂课的教学目标3“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涵盖面过大,过泛。从这堂课的设计看,拟人、想象不是教学重点,主要是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只涉及编写故事诸多方法中的一小点。因此教学目标可以再集中些,明确将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的写作方法作为核心目标,突出重点。
2.第二环节中“画出提示语”,让学生说出“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好关键词和标点符号”,然后“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其余三个说话的提示语”,“跟同桌合作读第②句、第③句,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些环节会占用不少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无关,是否可以删去?最后写话时又提出了“提示语 人物语言”,无意之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要求,加大了写作的难度,而这一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提出。建议整堂课教学设计淡化提示语教学内容,甚至干脆删去。
3.建议将二、三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改为“读好故事,读出寓意”。教学可通过学生对四句话的朗读和故事后半部分的理解,直接让学生说出“读了这个故事,你也明白了什么”,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教学步骤,不会将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些效率不高、与目标关系不大的讨论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花在本课的重点目标的落实上,这样学生可能更有收获。
4. 教师通过“变戏法”删去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寓言故事中人物对话的作用。设想不错,但简单地删去人物语言,会破坏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因此教师在改动课文时,一是要考虑如何保持内容完整,二是能够让学生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更好的做法是将人物语言改成直接叙述。
5.第四个环节合作编写以“两个小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设想很好,问题是编写故事学生遇到的是两个难点,首先是如何合理地创编故事内容,然后才是在故事中合理添加人物的语言。而对学生来说第一个难点很有难度,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到如何将故事内容想象合理上,导致重点的转移。不如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故事,比如《农夫和蛇》《葡萄是酸的》之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在故事中“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这一点上,然后再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是否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懂故事
内容,获得“物各有长短”的
启示。
2.体会故事寓意,初步学习理解寓意的方法。
3.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讲故事的秘诀,学习运用学到的方法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1.初步學习理解寓意的 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的习作方法。
【点评: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明确将“初步学习理解寓意的方法”和初步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习作方法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目标具体,且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一个新的故事,叫——《狮子和鹿》,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课前读书的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加拼音):
忽然、欣赏、匀称、撅起了嘴、抱怨
撒开、凶猛、甩在后面、使劲一扯、挣脱、送命、狮口逃生
(2)书面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鹿原来十分
自己美丽的角,而 四条腿长得难看。后来当狮子向他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 ,而难看的腿帮他
。
(生板书填空:欣赏、抱怨、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点评:通过书面填空的方式,一是可以检查每一个学生是否能默写词语,以及对词义的理解;二是可以利用填空的方法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不要求独立概括,可以降低概括难度,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删去了第一稿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表面看似乎淡化了方法指导,其实避免了教学中的低级错误。】
二、朗读课文,读出寓意
1.同学们真会读书,很快就把这个故事内容读懂了!读寓言故事,除了读懂故事内容,还要明白故事里要说明的道理。在寓言故事中,小动物也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明白道理。我们就先从这些句子入手,来读读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
(逐句出示句子,请4名学生接龙朗读。)
2.四句话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 ”画出这些句子。
3.指导朗读,读懂寓意。(略)
4.说出寓意。
(1)读了这四句话,我们知道这只小鹿最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填空:小鹿明白的道理是 。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小鹿从狮口逃生后,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鹿角美丽却差点儿让自己送命,鹿腿难看却能救自己的命。”“这只小鹿明白了自己欣赏的美丽鹿角却差点儿让自己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的命。”)
(2)小朋友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感悟寓意)
小朋友明白的道理是
。
(“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或者“不能以表面样子来判断一样事物”等等。若学生回答其他的答案,教师视情况适当给予评价。)
(3)小结,小鹿只是就事论事地明白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同学们明白的道理才是这个寓言真正想说明的道理,比小鹿的理解深刻得多。读寓言故事,不仅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思考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这个故事。
【点评:第二稿将初稿中二、三两个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删去了不少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简洁,直奔主题,值得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有三点值得肯定:1.有机地将朗读和理解寓意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读懂读熟了课文,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箭双雕,毫不拖泥带水,简洁有效。2.如何理解故事的寓意是难点,三年级小学生理解寓意时其实都和小鹿一样,是非常感性的、具体的。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理性水平,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呢?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小鹿懂得了什么道理,聪明的小朋友又懂得了什么道理。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怎样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地概括出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当然,如果学生就事论事地说“漂亮的鹿角差点儿让鹿送命,难看的细腿却救了鹿的命”,或“鹿角很漂亮,但不一定有用,四条细腿很难看,但是很管用”等,教师也不要去简单否定,而是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加以概括、提升,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重点是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体会什么是寓意,怎样正确地从故事内容中抽象概括出寓意。部分优等生能够直接抽象出故事的寓意,教师应该多加肯定、表扬,以牵引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去发展。3.渗透并实践阅读寓言的方法: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去思考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按照这个过程设计的,步步深入,让学生明白阅读寓言的方法。当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经验对学生以后阅读寓言是有益的。
三、发现秘诀,学讲故事
1.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读到这儿,会读书的同学不禁会思考:作者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的?写好故事到底有哪些秘诀?
2. 同学们看,老师会变!(出示前四个自然段,将小鹿说的话改成叙述句。)看这段话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小鹿说的话没了。)读一读,会读书的同学,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如果故事中的人物不会说话,故事就没那么生动了,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将《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描写改成叙述,对比读,说发现。(去掉了对话,故事不生动了,不吸引人了……)
4.会读书的同学就是会发现!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发现,写好童话故事的一个秘诀就是——(出示:通过大胆想象,让故事中的主人公会说话。)
【点评: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能够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里教师设计了两个案例的比较,先体会《狮子和鹿》,再体会不久前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而言,一次比较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案例的体会,而两次比较则更容易使学生上升为对一种写作规律的理解。這样的设计颇具匠心。】 四、悟法迁移,学编故事
1.大胆想象编童话:今天我们就来练习编编童话故事。
(1)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
龟兔赛跑
乌龟与兔为他们俩谁跑得快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定好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比赛一开始,兔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旁睡着了。乌龟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气馁,不停地朝前奔跑。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夺得了胜利的奖品。
(2)你能根据故事,给人物添加对话吗?
(3)练习讲话,展示故事。
2.与同桌合作编童话故事。
(1)出示图片:你想编谁和谁的故事?请从中选出两个小动物,发挥想象,定好题目:“ 和 ”。
(2)合编童话,汇报展示。(汇报交流时重点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会说话)
【点评:修改后的设计将编故事的练习分解为两步:第一步设计了阶梯练习——让学生给一个没有人物语言描写的寓言故事添加人物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写故事的实践中运用“让故事主人公会说话”的写作方法,由于故事是现成给出的,学生要做的仅仅是添加故事中人物说的话,这样就降低了编写故事的难度;第二步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个故事,并且要求编写故事的时候要“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有了前一个练习的铺垫,学生迁移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五、以读引读,拓展阅读(略)
【磨课小结】
通过磨课研讨,第二次教学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顯的变化。
1.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教师的指导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法的学习,通过体会故事寓意,并初步领会概括寓意的方法;二是习作方法的学习,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讲故事的秘诀,学习运用学到的方法编童话故事。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重点非常突出。并且在学习习作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教学和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这样处理教学目标较妥当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真正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2.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加合理
修改的第二稿教学设计,将重点放在“体会寓意”的指导上,让学生认识小鹿懂得的道理和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的区别,力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第一稿将重点落在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上相比,这样的设计更加合理、更有创意。“发现秘诀,学讲故事”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落实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重大,教师设计也独具匠心:先通过将《狮子和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删去,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发现写好童话故事的秘诀,就是“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这样才能将童话故事写得吸引人。再通过已经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强化认识“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在表达中的作用。两次实例比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为后面的编写故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迁移写作方法的设计从扶到放
第四环节“悟法迁移,学编故事”安排了两次动笔实践练习:先是给出一则寓言,让学生添加人物语言,这一步很有必要,因为不需要另外编写故事情节,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语言描写上,为学生独立编写故事搭了一级台阶,极大地降低了难度;再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就有了基础。
4.压缩、精简了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内容
第二稿的设计大量缩减了冗余的教学内容,比如认识提示语的作用,利用提示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比如抓住关键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比如认识童话寓言故事多采用拟人、想象的特点,编写故事要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等等。这些内容固然也是基于课文进行设计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但是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删去这些环节,可以使整堂课重点更加突出,环节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比如学生在创造性地编写故事之前先尝试着给《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加上语言描写等。毫无疑问,这些练习对落实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有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应该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大胆删去那些看似合理,其实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环节。这是这次磨课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当我们要在杂志上查找某位专家或名师的文章时,是否会因其散见于各个杂志而无从查起呢?当我们为研究某位专家或名师的主张而搜集资料时,是否会因其观点零散而无从整理呢?……基于这些问题,我刊特设“专栏”栏目,拟每次约请一位专家或名师围绕一个主题著文,每位做3~6期。从而集中地、系统地展示他们的理论主张或实践经验,以便于老师们查找与搜集、学习与研究。
今年的第一个专栏为“吴教授看课”。吴忠豪教授的理论与研究都非常接地气,得到了小语一线教师的喜爱与认可。2012年,他提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命题;2013年,他第一次提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概念;2015年,他针对现代语文教学偏重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语言积累的现象,又提出了“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些观点都在小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次专栏刊载吴忠豪教授和名师磨课的课例,通过名师教学设计的研讨,展示吴教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见解。
我们期望“专栏”中的文章对老师们的研究与教学有所启发!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做到一边默读一边
思考,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2.能理解鹿对自己的角
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
3.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核心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主人公的语言体会其内心世界,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
【讨论1:将表达方法作为教学课文的核心目标,说明教师的语文课程意识很强,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认识深刻,把握准确。教学目标中有两个问题可以研究:1. 重点和难点调换。学习表达方法既然是核心目标,就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难点,这样更加合适。2.“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这一目标内涵过大,编写寓言故事可学的内容很多;而这堂课主要是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只涉及其中的一点。因此在目标中明确这个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重点更加明确,突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一个新的故事《狮子和鹿》,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們课前读书的情况。
(1)开火车读两组词语(加拼音):
忽然、欣赏、匀称、撅起了嘴、抱怨
撒开、凶猛、甩在后面、使劲一扯、挣脱
(2)完成填空,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狮子和鹿的什么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 )遇到( )而奋力奔跑脱险的故事。这只鹿原来十分( )自己美丽的( ),而( )四条( )长得难看。后来当狮子向他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 ),而难看的腿帮他
( )。
(师边听边板书:鹿角、美丽——差点儿丧命;鹿腿、难看——狮口逃生。)“美丽”与“难看”是一对什么词?
(3)指导方法:第一句是概说故事大意,第二句是第1~4自然段讲的内容,第三句是第5~7自然段讲的内容,这样加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讨论2: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是预习词语效果;二是学生是否读懂了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填空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把握,降低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问题与建议:1.将口头填空改为书面填空,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检查每个学生的新词掌握情况,一举两得。2.最后提出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大意,再讲故事内容,加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教师意图很好,但总结出的这个“公式”不一定有普遍性,须仔细斟酌。】
二、声音还原,读好故事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也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明白道理。我们就先从这些句子入手,把这个故事读好。(逐句出示句子,请4位学生接龙朗读。)
①“咦,这是我吗?”
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④“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点评:这四句话抓得很好:一是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故事要说明的道理;二是呼应这堂课的重点目标“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可以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好铺垫。】
2.这四句话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这些句子,再读读,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鹿说的话)鹿是怎么说的呢?看老师增加了什么?(第①句增加了说话的提示语)请你们跟老师合作读第①句,老师读鹿说的话,大家一起读提示语,你们可要好好提示老师读哦!
(1)出示第①句: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2)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好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忽然、咦、?)(鹿忽然发现了自己美丽的样子,十分惊讶、喜悦。)
(3)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其余三个说话的提示语。(生汇报,师出示提示语。)
(4)先跟同桌合作读第②句、第③句,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生同桌合作读,汇报: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他停下来欣赏自己的美丽,非常喜爱自己的角,为之感到自豪。)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他觉得自己的腿太细、太难看,就抱怨起来,嫌弃它们。)
(6)我们看见了一只怎样的鹿?(出示第④句)我们读读鹿说的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跟前面的不一样,他改变了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什么看法呢?
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鹿从狮口逃生后,非常感慨,他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觉得角美丽却差点儿让自己丧命,腿难看却能救自己的命。)
【讨论3: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故事内容转移到关注故事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提示语,朗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故事中包含的寓意。教师反复突出了提示语教学,尽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但在原来的教学目标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个“通过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新的目标。如果确定要保留这个环节,那么在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提出,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如果教师不准备将感情朗读指导作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随意添加的,那么建议淡化“提示语”教学,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偏移教学重点,得不偿失。】
三、结合情境,读出寓意
1.到底是谁让鹿改变了对自己的角和腿的看法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出了原因。
2.现在,让我们进入故事情境,用我们的声音还原故事。请一位同学讲故事,老师读狮子追捕句,你读鹿逃生句。(师生合作读。配“紧张、害怕”的音乐。)
(1)引导角色体验:鹿,你终于明白了什么?
(2)同学们,告诉你的同伴:读了这个故事,你也明白了什么?(感悟寓意)
填空:《陶罐和铁罐》(图片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狮子和鹿》(图片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
【讨论4:通过四句话的朗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寓意,水到渠成,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效率也高。采用图片和填空的方式可以降低概括的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讨论与建议:1.填空导语“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因为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是多元的: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不能以表面样子来判断一样事物。教师备课时概括的“获得‘物各有长短’的启示”也是其中的一种理解。去掉引导语中的“正确对待”,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效果更好。2.《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故事中人物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前一个故事中鹿是主角,狮子仅是配角;后一个故事中两个人物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并列的。因此,借助《陶罐和铁罐》这个寓言故事来认识本故事的寓意,反而会对学生的思路产生误导。】
四、发现秘诀,学讲故事
1.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读到这儿,会读书的同学不禁要思考:作者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的?他到底有哪些秘诀?
2. 同学们看,老师会变!(出示前四个自然段,继而去掉对话。)看老师把什么变没了?(预设:把鹿说的话变没了。)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故事没那么生动了,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出示末段,继而去掉对话)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也不知道?(预设:他明白了什么道理。)用同样的手法,去掉《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比读,说发现。(预设:去掉了对话,故事不生动了,不吸引人了,甚至不知道故事讲了些什么……)
4.会读书的同学就是会发现!《狮子和鹿》这篇课文跟我们前面读过的故事一样,(回顾课前故事)讲的都是动植物或物品的故事,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出示:“大胆想象”“让动植物主人公会说话”)
5.读到这里,我们就有了第一个发现——故事之所以这样有趣、有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太会想象了!不仅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了,还把故事主人公“說的话”也写得如此精彩![出示讲好寓言故事的两个秘诀:(1)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2)把主人公说的话写具体(提示语 人物语言)。]
【讨论5:读懂寓意并不是这篇课文最终的学习目的,本课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个讲故事的方法。因此教师特意设计了“发现秘诀,学讲故事”,很有必要。
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变戏法”把人物对话变没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继而发现寓言故事一旦没有了人物对话所产生的缺陷,设想很好,只是这里简单地删去人物语言,会破坏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其实更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将人物语言改成直接叙述,比如:
第一组: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二组: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美丽的身段和
鹿角。
这样的改变,故事仍然是完整的,但是表达的效果却相差很多。让学生通过对比,具体体会讲故事时适当的人物语言描写与直接叙述的不同效果,从而认识到讲故事时“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个写作方法及其重要作用。可见简单删去人物语言的做法不是很合适。】
五、悟法迁移,学编故事
总结: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写好童话故事要“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要大胆想象编童话。今天我们就来练习编编童话故事。
1.出示图片:你想编谁和谁的故事?请从中选出两个
小动物,发挥想象,定好题目:“ 和 ”。
2.合编童话,汇报展示。
【讨论6:理解写作方法与运用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是两回事。对学生而言,运用比理解困难得多。只有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这里设计的“学编故事”环节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让学生在编故事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的写作方法的理解,通过运用实践,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技能。这一环节凸显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反映出设计者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刻。 倒是这一环节如何设计练习值得商榷。选出两个小动物,发挥想象,编写“ 和
”的故事,对学生来说会遇到两个难点:先要思考写谁和谁的什么故事,然后才是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前一个难点是第一位的,是前提;而后一个难点才是这堂课需要运用的重点。这个练习设计会牵引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编故事上,反而会淹没这堂课的重点目标。因此建议增加一次动笔练习:给学生一段没有人物语言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添加人物语言,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因为不需要重新编写故事情节,所以可以降低难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上,为学生后面合作编写故事搭一级台阶。】
六、拓展阅读
(出示封面)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故事生动有趣,想象非常丰富,让我们懂得道理,变得越来越聪明。(出示目录)这本书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学就赶紧去读吧!
【点评:结合课文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很值得提倡。 】
【修改建议】
整堂课的设计反映出教师语文课程意识非常明确,有四个亮点可圈可点。
其一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没有仅仅将理解课文所隐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设定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要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样一个编写童话故事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当堂运用这种方法动笔写童话,这是教学重点;二是读懂童话,理解寓意,并且试图让学生学会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教学难点。
其二是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两项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前三个环节主要是围绕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展开教学设计,试图教会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后两个环节主要围绕体会并运用童话写作方法展开设计,先利用课文让学生体会“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写作方法,再跟进设计了编写童话故事的练习。教学环节步步紧扣,较好地处理了读懂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这两项教学内容的关系。
其三是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个环节“发现秘诀,学讲故事”的设计独具匠心:先通过删去《狮子和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让学生比较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可以将童话故事写得吸引人的秘诀。再通过已经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来强化这一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两次比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认识更加深刻,可以为后面的编写故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四是引导学生当堂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理解表达方法,一种是迁移运用表达方法。当下不少教师比较关注的是“理解”表达方法。其实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习作时能举一反三,学会运用。 阮老师的这堂课在学生发现课文写作秘诀之后,不失时机地设计了“学编故事”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故事,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几点建议:
1.这堂课的教学目标3“在读书中发现拟人、想象等讲故事的秘诀,学会编童话故事”涵盖面过大,过泛。从这堂课的设计看,拟人、想象不是教学重点,主要是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只涉及编写故事诸多方法中的一小点。因此教学目标可以再集中些,明确将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的写作方法作为核心目标,突出重点。
2.第二环节中“画出提示语”,让学生说出“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好关键词和标点符号”,然后“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其余三个说话的提示语”,“跟同桌合作读第②句、第③句,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些环节会占用不少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无关,是否可以删去?最后写话时又提出了“提示语 人物语言”,无意之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要求,加大了写作的难度,而这一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提出。建议整堂课教学设计淡化提示语教学内容,甚至干脆删去。
3.建议将二、三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改为“读好故事,读出寓意”。教学可通过学生对四句话的朗读和故事后半部分的理解,直接让学生说出“读了这个故事,你也明白了什么”,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教学步骤,不会将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些效率不高、与目标关系不大的讨论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花在本课的重点目标的落实上,这样学生可能更有收获。
4. 教师通过“变戏法”删去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寓言故事中人物对话的作用。设想不错,但简单地删去人物语言,会破坏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因此教师在改动课文时,一是要考虑如何保持内容完整,二是能够让学生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更好的做法是将人物语言改成直接叙述。
5.第四个环节合作编写以“两个小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设想很好,问题是编写故事学生遇到的是两个难点,首先是如何合理地创编故事内容,然后才是在故事中合理添加人物的语言。而对学生来说第一个难点很有难度,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到如何将故事内容想象合理上,导致重点的转移。不如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故事,比如《农夫和蛇》《葡萄是酸的》之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在故事中“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这一点上,然后再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是否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懂故事
内容,获得“物各有长短”的
启示。
2.体会故事寓意,初步学习理解寓意的方法。
3.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讲故事的秘诀,学习运用学到的方法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1.初步學习理解寓意的 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的习作方法。
【点评: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明确将“初步学习理解寓意的方法”和初步学习“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习作方法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目标具体,且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一个新的故事,叫——《狮子和鹿》,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课前读书的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加拼音):
忽然、欣赏、匀称、撅起了嘴、抱怨
撒开、凶猛、甩在后面、使劲一扯、挣脱、送命、狮口逃生
(2)书面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鹿原来十分
自己美丽的角,而 四条腿长得难看。后来当狮子向他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 ,而难看的腿帮他
。
(生板书填空:欣赏、抱怨、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点评:通过书面填空的方式,一是可以检查每一个学生是否能默写词语,以及对词义的理解;二是可以利用填空的方法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不要求独立概括,可以降低概括难度,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删去了第一稿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表面看似乎淡化了方法指导,其实避免了教学中的低级错误。】
二、朗读课文,读出寓意
1.同学们真会读书,很快就把这个故事内容读懂了!读寓言故事,除了读懂故事内容,还要明白故事里要说明的道理。在寓言故事中,小动物也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明白道理。我们就先从这些句子入手,来读读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
(逐句出示句子,请4名学生接龙朗读。)
2.四句话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 ”画出这些句子。
3.指导朗读,读懂寓意。(略)
4.说出寓意。
(1)读了这四句话,我们知道这只小鹿最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填空:小鹿明白的道理是 。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小鹿从狮口逃生后,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鹿角美丽却差点儿让自己送命,鹿腿难看却能救自己的命。”“这只小鹿明白了自己欣赏的美丽鹿角却差点儿让自己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的命。”)
(2)小朋友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感悟寓意)
小朋友明白的道理是
。
(“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或者“不能以表面样子来判断一样事物”等等。若学生回答其他的答案,教师视情况适当给予评价。)
(3)小结,小鹿只是就事论事地明白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同学们明白的道理才是这个寓言真正想说明的道理,比小鹿的理解深刻得多。读寓言故事,不仅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思考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这个故事。
【点评:第二稿将初稿中二、三两个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删去了不少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简洁,直奔主题,值得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有三点值得肯定:1.有机地将朗读和理解寓意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读懂读熟了课文,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箭双雕,毫不拖泥带水,简洁有效。2.如何理解故事的寓意是难点,三年级小学生理解寓意时其实都和小鹿一样,是非常感性的、具体的。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理性水平,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呢?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小鹿懂得了什么道理,聪明的小朋友又懂得了什么道理。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怎样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地概括出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当然,如果学生就事论事地说“漂亮的鹿角差点儿让鹿送命,难看的细腿却救了鹿的命”,或“鹿角很漂亮,但不一定有用,四条细腿很难看,但是很管用”等,教师也不要去简单否定,而是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加以概括、提升,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重点是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体会什么是寓意,怎样正确地从故事内容中抽象概括出寓意。部分优等生能够直接抽象出故事的寓意,教师应该多加肯定、表扬,以牵引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去发展。3.渗透并实践阅读寓言的方法: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去思考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按照这个过程设计的,步步深入,让学生明白阅读寓言的方法。当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经验对学生以后阅读寓言是有益的。
三、发现秘诀,学讲故事
1.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读到这儿,会读书的同学不禁会思考:作者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的?写好故事到底有哪些秘诀?
2. 同学们看,老师会变!(出示前四个自然段,将小鹿说的话改成叙述句。)看这段话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小鹿说的话没了。)读一读,会读书的同学,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如果故事中的人物不会说话,故事就没那么生动了,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将《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描写改成叙述,对比读,说发现。(去掉了对话,故事不生动了,不吸引人了……)
4.会读书的同学就是会发现!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发现,写好童话故事的一个秘诀就是——(出示:通过大胆想象,让故事中的主人公会说话。)
【点评: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能够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里教师设计了两个案例的比较,先体会《狮子和鹿》,再体会不久前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而言,一次比较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案例的体会,而两次比较则更容易使学生上升为对一种写作规律的理解。這样的设计颇具匠心。】 四、悟法迁移,学编故事
1.大胆想象编童话:今天我们就来练习编编童话故事。
(1)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
龟兔赛跑
乌龟与兔为他们俩谁跑得快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定好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比赛一开始,兔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旁睡着了。乌龟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气馁,不停地朝前奔跑。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夺得了胜利的奖品。
(2)你能根据故事,给人物添加对话吗?
(3)练习讲话,展示故事。
2.与同桌合作编童话故事。
(1)出示图片:你想编谁和谁的故事?请从中选出两个小动物,发挥想象,定好题目:“ 和 ”。
(2)合编童话,汇报展示。(汇报交流时重点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会说话)
【点评:修改后的设计将编故事的练习分解为两步:第一步设计了阶梯练习——让学生给一个没有人物语言描写的寓言故事添加人物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写故事的实践中运用“让故事主人公会说话”的写作方法,由于故事是现成给出的,学生要做的仅仅是添加故事中人物说的话,这样就降低了编写故事的难度;第二步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个故事,并且要求编写故事的时候要“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有了前一个练习的铺垫,学生迁移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五、以读引读,拓展阅读(略)
【磨课小结】
通过磨课研讨,第二次教学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顯的变化。
1.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教师的指导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法的学习,通过体会故事寓意,并初步领会概括寓意的方法;二是习作方法的学习,发现“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讲故事的秘诀,学习运用学到的方法编童话故事。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重点非常突出。并且在学习习作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教学和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这样处理教学目标较妥当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真正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2.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加合理
修改的第二稿教学设计,将重点放在“体会寓意”的指导上,让学生认识小鹿懂得的道理和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的区别,力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第一稿将重点落在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上相比,这样的设计更加合理、更有创意。“发现秘诀,学讲故事”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落实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重大,教师设计也独具匠心:先通过将《狮子和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删去,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发现写好童话故事的秘诀,就是“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这样才能将童话故事写得吸引人。再通过已经学过的《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强化认识“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在表达中的作用。两次实例比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为后面的编写故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迁移写作方法的设计从扶到放
第四环节“悟法迁移,学编故事”安排了两次动笔实践练习:先是给出一则寓言,让学生添加人物语言,这一步很有必要,因为不需要另外编写故事情节,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语言描写上,为学生独立编写故事搭了一级台阶,极大地降低了难度;再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就有了基础。
4.压缩、精简了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内容
第二稿的设计大量缩减了冗余的教学内容,比如认识提示语的作用,利用提示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比如抓住关键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比如认识童话寓言故事多采用拟人、想象的特点,编写故事要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等等。这些内容固然也是基于课文进行设计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但是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删去这些环节,可以使整堂课重点更加突出,环节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比如学生在创造性地编写故事之前先尝试着给《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加上语言描写等。毫无疑问,这些练习对落实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有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应该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大胆删去那些看似合理,其实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环节。这是这次磨课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