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暑期,我来到悉尼Turramurra中学,通过在课堂听课、参观图书馆与实验室、与学校的领导及师生交流,围绕课程设置、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教材循环使用、高考模式、学生选课指导等与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相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与学习。澳大利亚公立中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课程设置,尊重学生兴趣与能力差异且与课程设置紧密相联的高考模式,以及以课程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办学设施很普通
作为一所公立中学,该中学并无先进的办学设施,基本的办学条件甚至无法与国内大城市的中学相提并论。学校既无高大的教学楼也无豪华的报告厅(学校每天中午都要召开的学生全体会就在学校的一块空地上举行,学生全部席地而坐)。学校的办公及教学楼仅是几栋陈旧的二层小楼,操场就是两块草地,既无标准的塑胶跑道也无体育馆及游泳馆。教师的办公室都很拥挤,而且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到二台公用电脑。教室里给人的感觉更普通,一些陈旧的电教设备,如老式的电视机、实物投影仪等都还在使用。
印象之二:学生最爱图书馆
学校的办学设施很普通,但宽敞明亮且充当了学生学习生活及学校的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却是国内绝大多数中学所不具备的。笔者在访问期间多次到图书馆参观,由于学生都可以自由选课,所以图书馆从早到晚都会有学生,不像国内的中小学,即使有图书馆,由于学生的上课时间固定而统一,很难看到学生。在这里,学生可以阅读图书、杂志,也可以带自己的书看或做作业,或者和同学聊天交流,图书馆里有一些随意摆放的沙发,会让学生感觉更加舒适、轻松。由于学生都没有固定教室,图书馆就是让学生感觉最有归宿感的地方,几乎每节课下课,都会有学生冲进图书馆,中午吃饭时间,学生更是蜂拥而至。下午3点放学后,图书馆还会继续开放一段时间,供学生学习。
印象之三:学生上课全“走班”
在Turramurra,学生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于国内的大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当然也没有班主任,而且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开始有大量的选修课。学校采取“走班制”,学生上一节课换一个教室。丰富的选修课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涉及技术、环境、体育、艺术、外语等多个领域,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志向做出选择。
印象之四:学生考试没压力
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最后的统一考试成绩各占50%,这样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还有一点是让中国学生羡慕的,即在高中阶段只有英语一门课程是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还分成了若干个层次,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就连让很多学生头疼的数学也分成了若干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印象之五:学生上课没教材
与我国有很大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有指定教材,相关部门会制定教学大纲,相当于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各校任课教师完全自主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或给学生印发讲义,也可根据授课内容从图书馆借书给学生充当教材,课后再还给图书馆。学生的书包里很少有“书”,而主要是上课记笔记用的笔记本。这节约了大量教育成本,也节约了纸张,保护了环境,对我国现在正在试点的教材循环使用也是一个启示。自2009年8月起,学生书包里的笔记本也会逐渐减少,澳大利亚政府将用4年时间为每一位学生配发一部笔记本电脑。
印象之六:学生喜欢动手课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笔者特意参观了学校的木工、金工、烹饪及工业绘图教室,印象最深的是木工、金工的教室。这里的设备都锈迹斑斑,老师介绍说,这些设备都已经用了40多年,学校建校的时候就有了。整个教室就像工厂的车间,电钻、电锯等设备体积庞大,质量也特别好。学生都很喜欢这些技术课程,他们或单独动手,或几人一组,电钻、电锯等各种工具一起上,都很娴熟。笔者特别注意到学生一进教室就全部穿上蓝布围裙,带上教室里专门准备的防护设备,如护目镜、耳塞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借鉴学习。
印象之七:生涯规划早知道
学校将面向全体学生的选课指导与生涯规划指导融为一体,令人印象深刻。学校会为初中最后一年的学生进行一次高中阶段的选课指导及生涯规划指导,笔者现场观摩了老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教师看完学生事先填好的选课表格后,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过去一年的课程修习情况,尤其是数学和英语的学习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望等,然后老师会参考各大学不同专业招生时的科目及成绩要求对学生提出建议。■
□编辑 王雪莉
印象之一:办学设施很普通
作为一所公立中学,该中学并无先进的办学设施,基本的办学条件甚至无法与国内大城市的中学相提并论。学校既无高大的教学楼也无豪华的报告厅(学校每天中午都要召开的学生全体会就在学校的一块空地上举行,学生全部席地而坐)。学校的办公及教学楼仅是几栋陈旧的二层小楼,操场就是两块草地,既无标准的塑胶跑道也无体育馆及游泳馆。教师的办公室都很拥挤,而且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到二台公用电脑。教室里给人的感觉更普通,一些陈旧的电教设备,如老式的电视机、实物投影仪等都还在使用。
印象之二:学生最爱图书馆
学校的办学设施很普通,但宽敞明亮且充当了学生学习生活及学校的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却是国内绝大多数中学所不具备的。笔者在访问期间多次到图书馆参观,由于学生都可以自由选课,所以图书馆从早到晚都会有学生,不像国内的中小学,即使有图书馆,由于学生的上课时间固定而统一,很难看到学生。在这里,学生可以阅读图书、杂志,也可以带自己的书看或做作业,或者和同学聊天交流,图书馆里有一些随意摆放的沙发,会让学生感觉更加舒适、轻松。由于学生都没有固定教室,图书馆就是让学生感觉最有归宿感的地方,几乎每节课下课,都会有学生冲进图书馆,中午吃饭时间,学生更是蜂拥而至。下午3点放学后,图书馆还会继续开放一段时间,供学生学习。
印象之三:学生上课全“走班”
在Turramurra,学生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于国内的大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当然也没有班主任,而且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开始有大量的选修课。学校采取“走班制”,学生上一节课换一个教室。丰富的选修课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涉及技术、环境、体育、艺术、外语等多个领域,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志向做出选择。
印象之四:学生考试没压力
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最后的统一考试成绩各占50%,这样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还有一点是让中国学生羡慕的,即在高中阶段只有英语一门课程是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还分成了若干个层次,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就连让很多学生头疼的数学也分成了若干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印象之五:学生上课没教材
与我国有很大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有指定教材,相关部门会制定教学大纲,相当于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各校任课教师完全自主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或给学生印发讲义,也可根据授课内容从图书馆借书给学生充当教材,课后再还给图书馆。学生的书包里很少有“书”,而主要是上课记笔记用的笔记本。这节约了大量教育成本,也节约了纸张,保护了环境,对我国现在正在试点的教材循环使用也是一个启示。自2009年8月起,学生书包里的笔记本也会逐渐减少,澳大利亚政府将用4年时间为每一位学生配发一部笔记本电脑。
印象之六:学生喜欢动手课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笔者特意参观了学校的木工、金工、烹饪及工业绘图教室,印象最深的是木工、金工的教室。这里的设备都锈迹斑斑,老师介绍说,这些设备都已经用了40多年,学校建校的时候就有了。整个教室就像工厂的车间,电钻、电锯等设备体积庞大,质量也特别好。学生都很喜欢这些技术课程,他们或单独动手,或几人一组,电钻、电锯等各种工具一起上,都很娴熟。笔者特别注意到学生一进教室就全部穿上蓝布围裙,带上教室里专门准备的防护设备,如护目镜、耳塞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借鉴学习。
印象之七:生涯规划早知道
学校将面向全体学生的选课指导与生涯规划指导融为一体,令人印象深刻。学校会为初中最后一年的学生进行一次高中阶段的选课指导及生涯规划指导,笔者现场观摩了老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教师看完学生事先填好的选课表格后,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过去一年的课程修习情况,尤其是数学和英语的学习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望等,然后老师会参考各大学不同专业招生时的科目及成绩要求对学生提出建议。■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