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同善堂是漳州城内一家著名的药铺。它开设于清代乾隆三十年间,地点在漳州的西桥街,最初创始人叫周廷扬,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周廷扬于清乾隆二十ー年(1756)与一批同乡到漳州府作幕友,由于他平日在读书之余,喜爱钻研中医学,通晓脉理,尤其着重探求各种药性,对其中的阴阳与寒热,君臣佐使关系,与炮制药物、发挥药性甚为关切;他力主于诊病处方必同时讲求药品的选择或再经炮制,以求得更好的药效。因此,周廷扬给病者诊病处方后,疗效尤为显著。他虽然未正式悬壶济世,但其医术高明却已蜚声于乡亲好友之间,登门求医者尤为常事。后来,经同僚及亲友的鼓励与支持,周廷扬正式于漳州开设同善堂药店。初经营规模不大,亦无医藉之名,一般诊病售药而已。
传说当年恰逢清代朝廷大学士蔡新(漳浦县人)之母患病,蔡新告假回家并带有御医给其母亲治病,经一段时间服药治疗,见效甚微。于是蔡新明令各州县推荐名医协治,这件事在漳州一带大为震动。然而,给官家治病,却非同一般,衡量利弊,各不敢应聘。这时,同善堂开基人周廷扬却自荐参加诊治,在治疗过程中,他细心观察病情并认真研究药物,发现蔡母服用的药品大半未经古法炮制,药效自然大减而影响疗效,发现后他便将事由一五一十告诉了蔡相爷,本地有句老话叫“说破无值钱”,从此凡处方的药物均要由他精选和精制后再给蔡母服用,果然疗效显著,不久蔡母的病也得以痊愈。蔡新甚喜,为表彰周廷扬的医术高明和劳绩卓著,特赐给一匾额并专程由漳浦送到漳州同善堂,匾额上书写“心稽指化”四个大字并附示:“廷扬周生,究岐黄术,知本末先后之序,方无殊绝,而取效甚速,亦可为能见大意者也,因书以颜其堂。”这个匾额高高地悬挂于同善堂药店大门上端(该匾額于“文革”期间破“四旧”时烧毁)。从此,周廷杨的医术轰动全城,名声大振,求医问药者激增,同善堂的生意日见兴旺起来。
同善堂最主要的产品是精制“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的制作,对选料,对炮制工序十分讲究。制作之前,每一味中药材都得重新翻晒和烘焙并仔细剔除杂质。所选的鸡是浑身没有杂毛的白绒乌鸡。中药材和处理过的白绒乌鸡分别蒸煮,然后掺合在一起,再经过反复舂、碾、筛几十道工序下来,便成了粉末。药房里还有一口大铜锅,那是用来熬制天然蜂蜜的,须把蜂蜜熬成粘稠得几近麦芽糖状,再用这麦芽糖状的蜂蜜像和面那样,把“粉末”团起来,捏出一小块一小块,而后用戥称,使得每一小块重量一致,再双手搓成小圆球状的药丸。给药丸裹上一层专用的薄纸,盛入蜂蜡制成的圆球蜡壳里封密,最后在药丸外壳上加盖印章,每两丸装入一个硬纸盒,一批新制作的乌鸡白凤丸便可以面市了。印章分金印、红印两种,红印每丸一元钱,金印每丸一元二角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元钱大概可以买十斤早籼米,足见乌鸡白凤丸的珍贵。
和现今的药盒一样,乌鸡白凤丸的盒子里也有一张“说明书”。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与其说是说明书,不如说是防伪标志,任是谁,即使是管事的店内头家,也无法在那“说明书”上辨别出一个清晰的文字。在漳州收藏界曾有人收有这样一张的“说明书”,这也恰是说明同善堂200多年老店经营的最好见证。“说明书”是人工雕版印刷出来的。一块2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花梨木板,原先是刻有说明文字的,但再硬的雕版也架不住200多年棕毛刷子,蘸上红颜料在上面刷过来刷过去,雕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一块凹凸不平的木板,印刷出来的说明书便成了“天书”。偏偏买乌鸡白凤丸的人就认这“天书”,要是盒子里没这张天书,当年漳州城内的顾客就会认为不是正宗的漳州“同善堂”乌鸡丸。
1956年主营片仔癀的馨苑茶庄与同善堂、天益寿等8家药店,组建公私合营同善堂联合制药厂,后又改名为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合并后的制药厂掌握了片仔癀的处方和生产工艺, 片仔癀逐渐成为该厂主打产品。漳州制药厂也着手改变制作工艺和包装式样,把切片袋装改为整粒盒装。如今的“片仔癀”不仅是中国的著名商标,更成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战略品牌。对于“片仔癀”药粒,越来越多的人们赋于了它更多的信任与希望。
只是当年同善堂苦心经营200多年的拳头产品乌鸡白凤丸,却由于炮制工艺繁复或其它原因,合营后的漳州制药厂后来竟停产了,这不能不说是感喟之余的一种遗憾。
拥有了,那就该热烈地拥有;逝去的,我们也权靠记忆去珍存。一个人如是,一个城市亦当如是!
周廷扬于清乾隆二十ー年(1756)与一批同乡到漳州府作幕友,由于他平日在读书之余,喜爱钻研中医学,通晓脉理,尤其着重探求各种药性,对其中的阴阳与寒热,君臣佐使关系,与炮制药物、发挥药性甚为关切;他力主于诊病处方必同时讲求药品的选择或再经炮制,以求得更好的药效。因此,周廷扬给病者诊病处方后,疗效尤为显著。他虽然未正式悬壶济世,但其医术高明却已蜚声于乡亲好友之间,登门求医者尤为常事。后来,经同僚及亲友的鼓励与支持,周廷扬正式于漳州开设同善堂药店。初经营规模不大,亦无医藉之名,一般诊病售药而已。
传说当年恰逢清代朝廷大学士蔡新(漳浦县人)之母患病,蔡新告假回家并带有御医给其母亲治病,经一段时间服药治疗,见效甚微。于是蔡新明令各州县推荐名医协治,这件事在漳州一带大为震动。然而,给官家治病,却非同一般,衡量利弊,各不敢应聘。这时,同善堂开基人周廷扬却自荐参加诊治,在治疗过程中,他细心观察病情并认真研究药物,发现蔡母服用的药品大半未经古法炮制,药效自然大减而影响疗效,发现后他便将事由一五一十告诉了蔡相爷,本地有句老话叫“说破无值钱”,从此凡处方的药物均要由他精选和精制后再给蔡母服用,果然疗效显著,不久蔡母的病也得以痊愈。蔡新甚喜,为表彰周廷扬的医术高明和劳绩卓著,特赐给一匾额并专程由漳浦送到漳州同善堂,匾额上书写“心稽指化”四个大字并附示:“廷扬周生,究岐黄术,知本末先后之序,方无殊绝,而取效甚速,亦可为能见大意者也,因书以颜其堂。”这个匾额高高地悬挂于同善堂药店大门上端(该匾額于“文革”期间破“四旧”时烧毁)。从此,周廷杨的医术轰动全城,名声大振,求医问药者激增,同善堂的生意日见兴旺起来。
同善堂最主要的产品是精制“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的制作,对选料,对炮制工序十分讲究。制作之前,每一味中药材都得重新翻晒和烘焙并仔细剔除杂质。所选的鸡是浑身没有杂毛的白绒乌鸡。中药材和处理过的白绒乌鸡分别蒸煮,然后掺合在一起,再经过反复舂、碾、筛几十道工序下来,便成了粉末。药房里还有一口大铜锅,那是用来熬制天然蜂蜜的,须把蜂蜜熬成粘稠得几近麦芽糖状,再用这麦芽糖状的蜂蜜像和面那样,把“粉末”团起来,捏出一小块一小块,而后用戥称,使得每一小块重量一致,再双手搓成小圆球状的药丸。给药丸裹上一层专用的薄纸,盛入蜂蜡制成的圆球蜡壳里封密,最后在药丸外壳上加盖印章,每两丸装入一个硬纸盒,一批新制作的乌鸡白凤丸便可以面市了。印章分金印、红印两种,红印每丸一元钱,金印每丸一元二角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元钱大概可以买十斤早籼米,足见乌鸡白凤丸的珍贵。
和现今的药盒一样,乌鸡白凤丸的盒子里也有一张“说明书”。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与其说是说明书,不如说是防伪标志,任是谁,即使是管事的店内头家,也无法在那“说明书”上辨别出一个清晰的文字。在漳州收藏界曾有人收有这样一张的“说明书”,这也恰是说明同善堂200多年老店经营的最好见证。“说明书”是人工雕版印刷出来的。一块2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花梨木板,原先是刻有说明文字的,但再硬的雕版也架不住200多年棕毛刷子,蘸上红颜料在上面刷过来刷过去,雕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一块凹凸不平的木板,印刷出来的说明书便成了“天书”。偏偏买乌鸡白凤丸的人就认这“天书”,要是盒子里没这张天书,当年漳州城内的顾客就会认为不是正宗的漳州“同善堂”乌鸡丸。
1956年主营片仔癀的馨苑茶庄与同善堂、天益寿等8家药店,组建公私合营同善堂联合制药厂,后又改名为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合并后的制药厂掌握了片仔癀的处方和生产工艺, 片仔癀逐渐成为该厂主打产品。漳州制药厂也着手改变制作工艺和包装式样,把切片袋装改为整粒盒装。如今的“片仔癀”不仅是中国的著名商标,更成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战略品牌。对于“片仔癀”药粒,越来越多的人们赋于了它更多的信任与希望。
只是当年同善堂苦心经营200多年的拳头产品乌鸡白凤丸,却由于炮制工艺繁复或其它原因,合营后的漳州制药厂后来竟停产了,这不能不说是感喟之余的一种遗憾。
拥有了,那就该热烈地拥有;逝去的,我们也权靠记忆去珍存。一个人如是,一个城市亦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