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对鬼文化在大纲上有着相同的认知,认为鬼文化都代表着神灵,在具体的领域内则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文化礼节也折射出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本文主要从鬼文化的内容之一丧葬制度来说明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丧葬制度;家庭价值观
节日是人们的一种庆贺,表达对前人价值观的尊重并继承其对世界的认知。丧葬制度算是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鬼文化的内涵。如今,鬼文化越来越作为一个热点,而被人们所关注。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鬼文化的研究有所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鬼文化。中西方对待鬼文化的不同礼仪和习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在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的丧葬
(1)丧葬制度。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氤氲化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2)中国的丧葬。中国因为受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后世的文明有所发展以后,摒弃了以前不人道的做法,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3)西方的丧葬。西方的丧葬没有中国这样的繁杂,仪式也没有这样的繁琐。由于受基督教影响,他们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二、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1]
(1)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目标“仁”的影响。此外,还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形式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为特征,作为这个宗族血缘关系网络的一员,他在这个亲属集团里享有安全、连续和持久的地位,每个成员互相联结,组成一个大的家族式血缘网络。
第一,讲究孝道。从中国传统的鬼节习俗便能折射出一种家庭价值观—孝。清明节是用来祭祀忠臣介子推的,在古代,臣子对君王的忠臣也算是一种“孝”;中元节里的习俗祭祖、上坟、点荷灯,是为了祭祀祖先,體现的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孝道文化的继承;寒衣节里的习俗烧五色纸,意寓给祖先送去厚厚的衣服,帮他们抵御寒冷。可以看出,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仪式繁多,内容丰富,大部分都通过具体的工具(五色纸等)来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和悼念。其实这些节日也体现出儒家“忠孝”的深刻影响,古代的孝道甚至发展到愚孝,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承父业这类的,都体现着父系社会下的传统孝道。发展到现代,以前的愚孝已经基本不存在,现代中国式的孝道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体。
第二,讲究群体。中国式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每一个家庭便组合成整个社会的结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这个庞大的血缘网络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中国的传统鬼节便能看出来。在鬼节祭祀祖先的时候,人们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整个祭祀仪式的过程中也注意群体的合作,所以说中国式家庭为群居式家庭也不为过。
此外,在子女成人甚至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大部分子女还是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这也是受血缘宗族的影响,每个成员组建一个家庭,每个家庭联合起来便构成中国的血缘群体网络。
(2)西方的家庭价值观
第一,讲究个人本位的孝道。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个人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结合的基础。他们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像中国那样依附于整体,即讲究契约精神。人们结成社会群体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个人的利益。在西方家庭中,子女成年之后要离开家庭,自己养自己,在自己组建家庭之后,父母没有给子女照顾孩子的义务,如果需要照顾,子女需按照劳务标准给父母付劳务费。可以看出,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他们不把孝道当做自己应有的义务,而是追求契约精神,同时注重子女的独立发展。
第二,家庭观念不浓厚。从西方的万圣节的习俗便能看出来家庭观念的不浓厚。小孩子们穿着奇装异服自由去别人家搞怪,而不是由大人陪同而行。这一点便能突出西方家庭注重子女的个体发展和自由的特征,此外,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明确的人文界限,西方家庭的院子一般为短短的栅栏,仅仅是一种存在感很弱的物理界限,中国家庭一般是高大的院墙将每家每户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晰,这也体现出西方家庭的家庭观念不如中国那样的浓厚。
综上,中西方由于不同文化的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而这些文化习俗也在折射不同的家庭价值观。每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没有优劣性,只有多样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不同的优秀文化,传承本族优秀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
作者简介
廖康明,1995年—,男,籍贯:四川资中,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丧葬制度;家庭价值观
节日是人们的一种庆贺,表达对前人价值观的尊重并继承其对世界的认知。丧葬制度算是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鬼文化的内涵。如今,鬼文化越来越作为一个热点,而被人们所关注。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鬼文化的研究有所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鬼文化。中西方对待鬼文化的不同礼仪和习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在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的丧葬
(1)丧葬制度。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氤氲化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2)中国的丧葬。中国因为受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后世的文明有所发展以后,摒弃了以前不人道的做法,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3)西方的丧葬。西方的丧葬没有中国这样的繁杂,仪式也没有这样的繁琐。由于受基督教影响,他们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二、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1]
(1)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目标“仁”的影响。此外,还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形式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为特征,作为这个宗族血缘关系网络的一员,他在这个亲属集团里享有安全、连续和持久的地位,每个成员互相联结,组成一个大的家族式血缘网络。
第一,讲究孝道。从中国传统的鬼节习俗便能折射出一种家庭价值观—孝。清明节是用来祭祀忠臣介子推的,在古代,臣子对君王的忠臣也算是一种“孝”;中元节里的习俗祭祖、上坟、点荷灯,是为了祭祀祖先,體现的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孝道文化的继承;寒衣节里的习俗烧五色纸,意寓给祖先送去厚厚的衣服,帮他们抵御寒冷。可以看出,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仪式繁多,内容丰富,大部分都通过具体的工具(五色纸等)来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和悼念。其实这些节日也体现出儒家“忠孝”的深刻影响,古代的孝道甚至发展到愚孝,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承父业这类的,都体现着父系社会下的传统孝道。发展到现代,以前的愚孝已经基本不存在,现代中国式的孝道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体。
第二,讲究群体。中国式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每一个家庭便组合成整个社会的结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这个庞大的血缘网络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中国的传统鬼节便能看出来。在鬼节祭祀祖先的时候,人们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整个祭祀仪式的过程中也注意群体的合作,所以说中国式家庭为群居式家庭也不为过。
此外,在子女成人甚至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大部分子女还是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这也是受血缘宗族的影响,每个成员组建一个家庭,每个家庭联合起来便构成中国的血缘群体网络。
(2)西方的家庭价值观
第一,讲究个人本位的孝道。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个人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结合的基础。他们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像中国那样依附于整体,即讲究契约精神。人们结成社会群体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个人的利益。在西方家庭中,子女成年之后要离开家庭,自己养自己,在自己组建家庭之后,父母没有给子女照顾孩子的义务,如果需要照顾,子女需按照劳务标准给父母付劳务费。可以看出,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他们不把孝道当做自己应有的义务,而是追求契约精神,同时注重子女的独立发展。
第二,家庭观念不浓厚。从西方的万圣节的习俗便能看出来家庭观念的不浓厚。小孩子们穿着奇装异服自由去别人家搞怪,而不是由大人陪同而行。这一点便能突出西方家庭注重子女的个体发展和自由的特征,此外,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明确的人文界限,西方家庭的院子一般为短短的栅栏,仅仅是一种存在感很弱的物理界限,中国家庭一般是高大的院墙将每家每户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晰,这也体现出西方家庭的家庭观念不如中国那样的浓厚。
综上,中西方由于不同文化的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而这些文化习俗也在折射不同的家庭价值观。每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没有优劣性,只有多样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不同的优秀文化,传承本族优秀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
作者简介
廖康明,1995年—,男,籍贯:四川资中,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