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无爱中毁灭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d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源于涓生和子君彼此深深的隔膜,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困境,他们本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和认识彼此,但期待和幻想让他们隔阂,他们缺乏爱的能力,其追求的幸福生活也迷失在无爱的现实中。
  关键词:隔膜 理解 爱的能力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渴望爱、呼唤爱,为各种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神魂颠倒,人们追求爱,期盼在爱中获得永恒的幸福。但很多人又无法爱,无数浪漫唯美的爱情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人们寻找爱情失败的原因,最后归结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替逝去的爱作了替罪羊。没有比爱更容易的,也没有比爱更难的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1}爱情中最重要的是爱的能力,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鲁迅说我们是“无爱的人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无爱的人间”死灭,这就是《伤逝》给我们看到的爱的真实的现实处境。
  涓生和子君,从恋爱到同居,短短一年的时间,两人的关系就走向破裂。他们需要爱,却无法爱;他们因爱结合,却因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终背离了爱。“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2}无法认识和理解,也就无法爱。同居后,涓生认为自己以前认识的子君并不是子君真实的面目,而现在的子君才是真实的子君。以前的子君,是独立、自信,充满骄傲、充满力量的新女性,她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但现在的子君,是什么样的呢?
  她不爱花,喜欢养小动物,养小鸡,养狗,忙着煮饭,“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③。子君变得越来越琐碎也越来越庸俗,为小油鸡与小官太太“暗斗”;失去了先前的清纯、脱俗和敏感,“短发都黏到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涓生对子君越来越不满,埋怨、批评、指责,直到最后的离弃。在涓生看来,子君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乐此不疲地沉醉于现实生活和家庭琐事,“她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
  子君,从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的女性迅速沦落为依附、平庸的家庭主妇,涓生始终无法理解,涓生说:“我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涓生以为自己了解子君,却发现以前的了解是误解,现在的子君才是真实的子君。其实,涓生不知道,现在他对子君的认识同样是误解,他仍然不了解子君,更谈不上理解和体谅子君。子君发出勇敢宣言,是为了爱;整日忙着操持家务,也是源于对涓生的爱,照顾涓生日常的饮食起居则是这爱的体现。爱情唤醒了子君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如果说,恋爱时这追求表现为努力争取个性独立和婚姻自由,那么,结婚后,女性应追求什么?当子君这样的新女性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后,却并没有明确的出路等着她。子君需要面对的是,家庭的建立,使她的身份地位角色发生了变化,她已不是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少女,而是涓生的妻子,女性天然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必须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另外,她没有工作,家庭以外的社会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她无法找到新的出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要求就是依附家庭,对于所有的中国女性来说,这是不需要学习的安放身心的恰当之所,于是,子君在家庭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涓生、家成为她绝对的依赖和精神追求,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只不过,这样的精神追求,涓生并不认同也不理解,涓生既无法理解子君女性身份地位带来的困境,更难理解子君在找不到出路时的堕入旧女性的顺从和懦弱。
  子君眼中的涓生,也越来越陌生。子君心甘情愿放弃所有,主动承担全部的日常琐事来照顾涓生。涓生却说:“我不吃,到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子君所有的热情、依赖、付出在涓生看来全是无意义和无价值,“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她不辩驳、不改变,因为她不知道涓生需要什么。涓生希望与她有更多的精神交流,希望她能多读书,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子君却认为生活不过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追求,她不理解涓生富于理想色彩的精神追求。随着涓生的失业,他们的生存危机日益严峻,在涓生的抗争下,他们吃掉了油鸡,丢掉了阿随,子君越来越颓唐,神色凄惨,对涓生也越来越冷漠,涓生说:“我终于从她的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涓生明显地意识到子君的不满,虽然她没有抱怨,但她对涓生疏远、冷漠的态度,是涓生无法忍受的。子君之所以对涓生有误解,是因为她并不理解涓生面对的压力和内心的无奈、无力。涓生作为家庭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现实境况是,涓生无法给子君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舒适的生活,造成了子君的忧心和劳累;而残忍地吃掉油鸡和扔掉阿随,更显示了涓生在现实困境下的无能为力。此时,子君本应理解涓生,给涓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然后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但子君却如此“浅薄”,为无关紧要的事埋怨、疏远和冷落涓生。
  涓生和子君产生隔膜,是由于他们对彼此的了解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他们自认为是懂得,其实是自己想象或期待的,是假面,不是真实的彼此。弗洛姆认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就不可能爱,“作为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④。涓生和子君无法放弃各自的立场和期待来认识彼此,他们陷入各自的困境,无法从对方角度去认识对方,也就无从理解和体谅对方了。
  涓生不愿看见子君面临的困境,一味从自己角度表达对子君的不满,要求子君作出改变,根本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涓生希望子君独立、勇敢,充满活力,是希望子君给自己沉滞的生活带来欢乐、生机、希望和勇气。恋爱前,涓生的生活是“寂静和空虚的”;恋爱后,他单调、乏味、潦倒、了无生趣的生活因为子君有了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音符,子君是他的拯救者。但同居后,子君却并不是恋爱时的样子,她沉浸于日常琐事,忙碌于邻里争斗,涓生的生活不仅没有改变和提高,更因为有了家庭的负累显得日益单调和无聊,“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恋爱时,子君勇敢、无畏,面对外界风雨,“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子君却能“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是涓生没有的,更是涓生向往和追求的;同居后,特别是面对失业的打击,子君却表现得尤其怯弱,让本就孱弱的涓生更显畏惧。涓生希望依靠子君的勇敢增强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来共同对抗沉重的生活,他视子君为改变生活、改变现实的救命稻草,他甚至认为在子君身上寄托了社会改革的理想,“知道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涓生将自己人生的期待和希望,安放在子君身上,一旦面对并不如意的生活现实,自然而然,子君就难辞其咎。
  子君作为被涓生启蒙的对象,对涓生充满了崇拜和依赖。恋爱时,涓生与她交流,“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同居后,她成为涓生的妻子,没有任何要求和强迫,她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照顾涓生。她眼中的涓生,是丈夫,是导师,更是权威,她把涓生当成生活的唯一。她精神上的停滞和依附,是源于她对涓生绝对的依赖。仰望的姿态使她看不清涓生真实的生存困境,及至遇到生活的打击,涓生还没有办法开辟一条新路时,她失望、悲苦继而绝望,她变得冷漠,亲手将涓生从身边推开。当然,推开涓生,她也无法继续存活,她全部的生存希望就是涓生。
  克里斯多福·孟说,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饱含着期待和希望,我們希望理想的伴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人生困境,但“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⑤。当期待不被满足时,失望、不满、抱怨、批评、指责等负面情绪迟早会将爱变成不爱,继而变成愤恨。涓生和子君,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困境,本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认识和了解彼此,学习爱人,学习爱己,但期待和幻想让他们彼此隔阂,他们难以爱,最终也难以幸福。
  {1}{2}④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第29页,第2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伤逝》,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33页。
  ⑤ 〔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张德芬、余慧玲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小伙子布朗》与《教长的黑面纱》都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尽管两篇小说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但它们都描写了主人公在受到清教教义影响下走入虚幻,并在压抑与痛苦中终结一生的故事。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这两位主人公各自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的伦理选择,试图挖掘导致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小伙子布朗》 《教长的黑面纱》 文学伦理学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
期刊
摘 要:对诗歌意象的选取不仅可以反映出诗人的文化内蕴,也是诗人主体情感与外界的契合。细究艾青诗作中使用的大量女性意象可以看出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这些女性意象群体的刻画意在展现时代与人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借此表达个体与时代、光明与黑暗在时代旋涡中的浮沉。  关键词:艾青 诗歌 女性意象  艾青,绘画出身,但最为人知的却是他的诗人身份。艾青的诗作因其对色彩的熟稔运
期刊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节气制度,它在各个层面给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早在春秋时代,先民们就有了自觉的节气意识。文章以《诗经》为中心,探究早期诗歌中关于节气的记载,并试图厘清其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诗经》 氛围 情感意象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根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节气制度,它以约15天为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开创之前,我们国土上有齐国的三十节气的制定方法。它以
期刊
摘 要:信息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图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来自设计者的关怀,时刻以他人着想为己任。本文以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为例,在设计时尽力以贴近读者的方式,将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完美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图,要使受众都能够理解并得到帮助,这才是“善解人意的设计”。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 防震减灾  谈起中国的防震减灾
期刊
摘 要:“水”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是宋词庞大意象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支。词人常以水意象表现闺阁情思、旷达胸襟、豪迈气概。水意象的运用也与宋词“要眇宜修”的美感特质互为表里,对此问题的探讨,或可为词体文学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宋词 “水”意象 要眇宜修  一、水意象在宋词中存在的普遍性  水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通物质,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宋词中的“水”意象,是宋词庞大意象家族中不可忽视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哈姆莱特》里的奥菲利娅与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祝子,同是作家笔下极富悲剧性的女性形象,虽身处东西方差异明显的文化语境之下,却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从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爱情悲剧、自我意识这三个角度延伸出去,立足于文本,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隐藏在她们悲剧命运背后东西方女性意识的共通之处,并由此获得女性意识现代性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奥菲利娅 悲剧命运 女性意识 
期刊
摘 要:长篇小说《离婚》写的是财政所的一群科室小职员们,庸庸碌碌地过着自己的灰色人生,却也有身为小人物的烦恼。几个家庭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吵吵闹闹要离婚,但最终都以敷衍、妥协的生命态度继续“混”下去,一切因离婚而引起的风波归于平静。本文将从揭示“灰色”的诗意世界、追问“万能”的人情往来、探寻“天平”的家庭关系三个方面对《离婚》的主题思想进行阐述。  关键词:老舍 《离婚》 诗意 人情 家庭关系  
期刊
摘 要:关于《围城》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对方鸿渐悲剧根源的探究。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对其文化身份进行分析,指出:除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因,方鸿渐的悲剧根源还在于他困于中国传统文人的身份,怯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对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习而不得,以至于过时、落伍,不容于世。  关键词:方鸿渐 留学生 文化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围城》的研究汗牛充栋,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及其根源是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有些是
期刊
摘 要:古典舞蹈作为中国所独有的艺术类型,其中不仅体现了大量的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并且蕴含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悠久文化内涵。此外,还包括了民族、民间以及芭蕾与现代舞等多种元素。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过程中,就要对其所蕴含的“语言”与“言语”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形态,并深入探索其中所体现出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特征,更好地促进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在读书时用心体会,深切理解作家内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以涵泳和体认的方式,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进行读者的个人欣赏和解读,结论是此篇不仅反映着人的焦虑和无力,更是那个时代因信仰缺乏而心灵荒芜的明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永恒的追索和追问。  关键词:卡夫卡 《乡村医生》 涵泳 斧子 信仰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梦幻式的写作发挥到了极致的一部作品,也是一个荒诞离
期刊